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词赏析(苏轼这首古诗想表达什么)

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词赏析(苏轼这首古诗想表达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979 更新时间:2024/1/2 15:53:30

苏轼绝笔《庐山烟雨浙江潮》,越细品越有滋味!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是苏东坡写给儿子的,也是他留给人间的最后一首诗。

作为一名大豪,苏东坡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临终之际对他的儿子们长篇大论,他所说的只不过是这短短四句话,寥寥二十八个字。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这首诗很平淡,既不豪放,也不婉约,只不过化用了禅语,也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这三种禅悟的境界。说的是,这人生啊,要通过实相看破虚妄。

读了几次之后,发现他想说的并不止于此,如果他只是想说禅悟这件事,可以直接借用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那首偈诗,必再说庐山烟雨浙江潮呢?

这首诗既是对儿子的一种宽慰,也是苏东坡总结一生宦海沉浮的内心写照。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一方面他才高名大,交游广,徒众多,另一方面他性格高傲,不盲从,不谄媚。自乌台诗案之后,他被一贬再贬,仕途屡遭波折,直到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去世。

在苏东坡被贬谪的过程中,苏过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尤其在朝云逝世后,苏轼饮食服用,一应生活所需,均由苏过承担。

苏轼死的时候,苏过应该是28岁左右,接近而立之年。

苏过19岁时即中举人,而这个时候,却依然尚未走上功名仕途。面对即将三十而立的儿子,苏东坡想说什么呢?也许他内心也有对这个小儿子的一丝歉意吧。

谁年轻时不是意气风发的?谁不是满心抱负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谁不是要到那高处见识最美好的风景?谁不愿“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不过,儿子啊,也许去了那高处,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所谓的名气声望,所谓的国家天下,却在朝堂上无休无止的争论中,在勾心斗角的政治角力中,变得也不过尔尔,了无志趣。

一切啊,都是过眼云烟,再好的风景不过也就是风景而已!

于是,从生命和生活的角度出发,再读这首诗的时候,便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些在他人笔下、他人口中很美的景致,会勾起我们的妄念,自己一定要去看看,如果不能一睹为快,那就会千般恨不消,总觉得会留有遗憾。

千百年过去了,但苏东坡的这两句话却始终没有过时。

我们今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曾经想要实现的目标、立下的flag,不都恰似东坡口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吗?

在没有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会执着地追求这些目标,觉得只要实现了这些目标,人生就会大有不同,但如果不能实现,就会有遗憾有痛苦。

但当我们执着的目标真的实现了以后,那又会怎样呢?人生真的会因此而变得不同吗?

苏东坡在后两句中说: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当我们真正见过庐山的烟雨蒙蒙,钱塘江的潮水涌动,在新鲜感过后,就会发现那些景致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风景罢了。

庐山烟雨并没有因为你而变得不同,同样你也并没有因为庐山烟雨而改变多少。

是啊,当我们经历风雨磨难过后,实现了那个执着的目标之后,在鲜花和掌声之后,一切都会归于平淡,你还会觉得当初执着的目标有多么的重要有多么的美吗?

是的,新鲜感过后,一切都归于平淡。

那我们曾经的追求,曾经的梦想,曾经的执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换句话说,如果生命最终都是黄土一抔,那我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或许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苏东坡这首诗真正想要留给我们的东西。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我们真正欣赏过这些景致,会觉得很平淡、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毕竟我们真正欣赏过、经历过,它们会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人生的结果既然已经注定,我们能改写的就只有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一场一场的体验,这种种体验会有苦也会有甜,体验的过程便是人生的全部。

当我们回首往事,看到了那个为达成某个生意而疲于应付的自己,看到了拿下订单后和朋友一起庆祝喜悦的自己,看到了破产后被亲朋好友落的自己,看到成功之后被前呼后拥的自己。

此时,你懂得自己所经历的悲喜得失,都是人生路上的风景,我还是那个我,犹如庐山烟雨浙江潮,见庐山烟雨何尝不是见自己呢。

苏轼的这首临终绝笔,不像他一贯的风格,没有了豪迈奔放的感觉,没有了婉约的风格,反有一丝出世的禅意,就是平平淡淡,娓娓道来,却写尽了人生的真谛!

标签: 古诗赏析诗词烟雨庐山苏轼浙江潮全表达什么

更多文章

  • 卖油翁的翻译和原文(文言文卖油翁的故事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油翁,文卖,文言,原文,翻译,内容,故事

    《卖油翁》—— 【宋】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

  • 韩世忠为什么不救岳飞(韩世忠和岳飞关系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韩世忠,岳飞,关系,怎么样,为什么

    韩世忠当初为什么不救岳飞,他最后又是怎么死的?抗金名将岳飞被后人称为民族英雄,但英雄没有好下场,岳飞最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秦桧凭一己之力其实害不了岳飞,如果他的背后没有皇帝撑腰的话。宋高宗不想岳飞再继续打下去,虽然当时岳飞继续追击金人的话,战胜几率很大。但是作为皇帝,赵构有他自己的考虑

  • 36计都有什么计策内容(36计从1到36排行)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计策,排行,内容,什么,36

    三十六计,计计经典!你知道几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可是三十六计到底是哪三十六计呢?相信大多数人都没办法一下子说出来,今天就让小编和大家好好讲讲这本兵家奇书-《三十六计》,看看三十六计中你又知道几计? 《三十六计》又被称之为“三十六策”,可以说是中国兵法历史上最出名的

  • 4年一次2月29日什么意思(闰二月的民俗讲究)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民俗,意思,讲究,29日,二月,2月,什么

    明天闰二月,别忘了:送鞋,喝闰月茶,忌1件事,民俗传统要了解!今年的农历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老话称之为“双春年”,也就是有2个立春的节气,分别是2023年2月4日立春(农历正月十四)和2024年2月4日立春(腊月廿五),都在同一个农历年里面,这种情况一般是出现了“闰月”,而2023年就有比较罕见的“

  • 姓氏林的来源和名人和现状(林姓起源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姓氏林,起源,简介,名人,现状,历史,来源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林”姓:林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十六位大姓,尤盛于粤闽台地区。当今林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13%,总人口大约在1510万。 林,树林之义。甲骨文、金文、小篆以及楷体的形体基本上是一样的,像并列的两棵树,是一会意字,取木与木连属不绝之意也,表示树木的众多。树木林立,引申出人

  • 太史慈是谁的部将(虎将太史慈在江东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江东,地位,太史慈,非常

    江东时期的虎将太史慈:在史书中的地位为何如此之高?太史慈是江东时期的一位虎将。他在江东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高到什么程度呢?在吴国的史书当中,除了各位吴国的国主以外,排名第一的就是太史慈了,而他在史书中的地位为何如此之高呢? 太史慈21岁就做了官员,这可以看得出他的起点是非常高的。而太史慈和孔融等人都

  • 宋朝时的东京是现在的哪里(透过地图来看看北宋东京城)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东京城,地图,透过,宋朝,北宋,看看,哪里,现在

    前断时间写完北宋灭亡就有很多朋友问我有没有东京图,经过我这段时间的收集资料,终于收集了大部分的资料。下面主要透过地图概述东京图格局图。东京城就是现在的开封,当时的开封可是达到了人口百万级别,不过大家可要知道1000年前的东京(汴梁)是当时的世界的大城市。据史料记载,东京城的外城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公

  • 水浒传讲述了什么故事概括(一部深刻揭示梁山好汉的故著作)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好汉,梁山,著作,揭示,概括,讲述,故事,深刻,什么,水浒传

    《水浒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梁山好汉是义薄云天还是无恶不作?《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多数男性都是读过的,特别是对于小男孩来说,很容易就对《水浒传》中的某个人物痴迷向往,比如说鲁智深、武松等人,倒拔垂杨柳、拳打蒋门神等都是经典中经典。不过我在这里想问大家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在读《水浒传

  • 张氏来源和历史(张姓的分布地区及传统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氏,传统,地区,分布,历史,文化,来源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张”姓:张姓是中国三大姓氏之一,在人口排列上稳居第三位,尤其在中原、华北地区和四川中最有影响。当代张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6.74%,总人口大约在8960万,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之一。张的本义是“使弓弦” ,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张,在金文中是一幅弓上已

  • 中庸之道的意思(荷兰作家赫德姆分享自己理解的中庸之道)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庸,赫德姆,意思,荷兰,作家,分享,理解,自己

    荷兰作家赫德姆:我研究了10年“中庸之道”都没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国文化深远而精深,对于很多外国人而言,不仅中国文化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就连最基本的汉字,都学起来费劲,所以,我们以中华文化为骄傲,这种骄傲是骨子里的,是几千年先辈一代代沉淀下来的。 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