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姓汪的历史和现状(汪姓起源、分布及历史名人简介)

姓汪的历史和现状(汪姓起源、分布及历史名人简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200 更新时间:2024/2/2 23:45:42

百家姓之“汪”姓:

汪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位姓氏,尤盛于皖鄂地区。当今汪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6%,总人口大约在483万。

汪的名义

汪,本义是水很深,又宽广之域貌。汪的古文为王,王者大也,汪也大也。早期汪人是生活于东部的湖、潭水面之上的氏族,与远古渔业时期,即与东方伏羲氏族有密切的关系。

东部人体较小,崇拜大的物种,汪人以此称氏族名和族徽,汪人居住过的地方称汪,建立的城堡称汪邑,最后发展为汪国,出现汪姓。

汪姓起源

汪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三:

一、出自漆姓

帝舜时,在今浙江武康地区活跃一支防风氏部落,釐姓,守封、嵎二山。夏朝初,防风氏国君为禹所杀,部落向北迁移。

商朝时,称汪芒氏,也称汪罔氏,改姓漆。到了周朝,部落已北转移山东融入了长狄之中。

春秋时期,在鲁北博兴建立了鄋瞒国,也叫长翟。汪芒氏之后裔以汪为氏,漆姓汪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二、出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是为鲁国。

周武王灭商后,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17国,讨平后,命伯禽长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

传至鲁成公(公元前590-前573年在位),已进入春秋后期,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阳,今山东新泰县西北,其子汪诵以父之字为氏。姬姓汪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三、出自赢姓

西周时,汪为秦国支庶所封的侯国,古城在今陕西澄城,近山西临猗西南临晋古城。直到战国时,汪国还存在。

公元前430年魏文侯伐秦,筑临晋,可能汪国在此时灭于魏。子孙以国为氏,这支嬴姓汪氏的历史至少也有2400多年。

外族基因融入

我国的汪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

外族加入汪姓群体的事件主要有:北宋金国女真族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氏族均改为汉姓汪;

元朝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进入中原后以汪为姓;清朝满洲人有汪姓,为汉人入旗满化;

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完颜氏等氏族均有改姓汪者,这些外族汪姓后来多数被同化为汉族。

汪姓分布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汪姓人口由62万增到483万,增长了近8倍,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汪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二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37.1%。

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浙江、江苏、河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0.7%的汪姓人口。

安徽为汪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汪姓人口的24.1%。全国形成以安徽为中心沿长江向四周逐步递减的汪姓分布特征。

在600年期间,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十分的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迁移。

汪姓血型

汪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3.7%;A型占29.8%;B型占27.7%;AB型占8.8%。

汪姓名人

汪华

汪华(586年—649年),原名汪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隋唐时期割据势力,唐朝大臣。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

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国安宁祥和;武德四年,汪华审时度势,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

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

汪伦

汪伦,字文焕,一字凤林,唐开元间任泾县令,诗人,著名诗人李白好友。

汪伦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

天宝元年(740年)至宝应元年(761年),李白曾多次来安徽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等地,并游历泾县桃花潭。汪伦以美酒待客。

临别时,李白作《赠汪伦》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

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陷落,汪元量随三宫迁往大都,出入宫中,侍奉元主,曾经在狱中探望过文天祥。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出家为道士,获准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

汪元量诗多记录国亡前后事,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杜甫,他的诗有“诗史”的称号。汪元量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标签: 历史起源简介名人现状分布

更多文章

  • 中国五大剧种分别是哪五种(京豫越评黄剧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评黄剧,剧种,特点,中国,分别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豫、越、评、黄”哪个更名不副实。一般人们常常说的,中国戏曲的五大剧种是 :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这也是49年以后定下来的,但一般人并没有探究一下,这五大剧种够不够格。那么从几个方面探究呢?第一听的人数,影响面,第二剧种自身的行当是否齐全,剧目是否“硬整”,第三又有多

  • 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人物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人物,笔下,鲁迅,形象,分析,先生,怎样,一个

    阿Q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个活脱脱的血泪与耻辱的奴才;一个可笑又可恶的悲剧人物;一个物质与精神胜利法的代表,引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久久的焦虑与思考。那么,阿Q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①阿Q的一生中没有家,也没有姓,他自己也不知道姓什么,后来看到赵老太爷很富有,于是便向人家说

  • 孟子义雪中悍刀行演谁(电视剧中孟子义演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义雪,行演,孟子义,悍刀,电视剧,演技,如何

    饰演《雪中悍刀行》中的“红薯”,孟子义演技如何?《雪中悍刀行》中扮演“红薯”这一角色的演员是孟子义。剧中的“红薯”是男主角徐凤年身边的一个丫鬟,她长相出众,堪称绝色,且伶俐聪慧做事有分寸,对主人忠心耿耿,深得徐凤年的喜欢与信任。孟子义扮演的“红薯”,无论体态容貌还是待人接物方面,比较符合剧中人物设定

  • 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情感)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淋雪,相思,白头,情感,意思,表达,此生,什么

    “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这是网络上人们比较热议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可以说写的不同寻常,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神圣爱情忠贞不渝想念的共鸣。让人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内心还有一种小激动,小自豪。那么许多朋友要问了,这两句诗啥意思?又是出自何人之手的呢?下面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忽有故人心上过,

  •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从哪里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特别是在谈起湖北人的精明时,就会用“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来表示。为什么人们要用这一句来形容湖北人呢?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聊聊这句话的来历。一、九头鸟?1、九头鸟,又称九凤,是出自我国神话小说《山海经》、《楚辞》中的神鸟。但也有说法认为

  • 瑶族的春节风俗有哪些(瑶族的过年风俗文化活动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风俗,盘点,文化,过年,活动,春节,哪些,瑶族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也和汉民族一样欢度春节。但除此之外,节日的习俗也是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瑶族的春节习俗。一、舞春牛春节期间的舞春牛活动,作为瑶族过春节的一种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必看项目。舞春牛活动共分三部分:一是迎春牛,二是耍春牛

  • 宁叫鬼把门,不叫鬼撵人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鬼把门,意思,鬼撵人,什么

    在农村有这么一句俗话叫“宁叫鬼把门,不叫鬼撵人”。它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就是说:人们要选择地方建造房屋的时候,不要把房子建在后面有坟墓的地方,就算是选,也要选在房屋前有坟墓的地方,这也比选在后面有坟墓的好的多。这样解释起来是有点拗口,大意是房屋建在前后都有坟墓的地方都不是太好,但相对比较来说,选在房屋

  • 孝子不养下堂母是什么意思(孝子不养下堂母上一句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堂母,孝子,含义,意思,什么

    关于孝道在我国已深入人心,自古孝就是一种美德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有关孝道方面的俗语也不少,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孝子不养弃家父,孝子不养下堂母”这个俗语,看看它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一、孝子不养弃家父孝子不养弃家父,这半句比较好理解,就是说孝顺的孩子是不会赡养抛妻弃子的父亲的。从小人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孝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佛狸,回首,意思,什么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一句,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过,它是我国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一句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一句的大概意思是:往事真的是不堪回首呀,你听,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中的“佛狸”是什

  • 巴尔扎克高老头简介及主要内容(小说中主要人物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巴尔扎克,老头,简介,内容,小说,分析,人物,主要

    《高老头》:人到晚年,真正能依靠的是什么?《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著名作品,这部小说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高老头是个靠饥荒牟取暴利而后发家的面条商。他是个超级慈父,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放在两个女儿身上,把大部分财产给了两个女儿做陪嫁。老了以后,他的钱财被女儿榨干了,他便像被挤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