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惯用语敲竹杠是什么意思解释(敲竹杠说法的由来及历史)

惯用语敲竹杠是什么意思解释(敲竹杠说法的由来及历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093 更新时间:2024/3/7 11:41:04

人们说的“敲竹杠”,是怎么来的?背后有历史?

“敲竹杠”,就是某人(或某群体)利用对方的弱点、短处,进行敲诈勒索,从中渔利,也有趁机哄抬物价的意思。

最早见于《官场现形记》一书:“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

第一种说法认为:古时候从事运输行当的民工常用的工具为竹杠,他们常常把辛苦挣到的血汗钱藏在竹杠里边,工头、痞子、恶霸敲击竹杠,就能知道里边有多少钱,于是趁机勒索。

第二种说法认为源自上海话,清末学者孙锦标考证称:“《金陵杂志》:‘敲钉锤,一名敲竹竿,不当取之财而取之之谓’。今上海谓之‘敲竹杠’是也。”

敲钉锤,又称敲竹竿,意思是以不当的方式榨取钱财,上海方言称作“敲竹杠”。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九月初一出版的《申报》曾连续刊登《春申浦竹枝词》,其中有一首诗——“聚党流氓号拆梢,频将竹杠遇人敲。无端良懦遭诬讼,不剥衣衫便夺包。”

诗作者在注释中解释说:“沪上流氓、红头人以‘拆梢党’目之。”这里的“红头人”亦称“红头阿三”,即租借地洋人雇用的印度巡捕。

旧上海有很多洋人的租界地,雇用“红头阿三”,这些阿三就和街头痞子流氓组成“拆梢党(敲诈团伙)”,对孤身行走的平民百姓进行百般纠缠,敲诈勒索,俗称“敲竹杠”。

第三种说法认为起源于走私行为,清朝末年,走私鸦片犯罪极为猖獗,一些水上的走私贩为躲避关卡的查验,就把鸦片藏匿在竹篙之中,随着船只运往各地进行贩卖。

某一天,有一艘商船抵达绍兴某处码头,官府的缉私人员上船检查,没有查出鸦片。此时,有个师爷叼着长烟杆儿,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到船老大的身边。

师爷用烟袋锅敲击船老大的竹篙,表面看上去像是在敲烟灰,实则在暗示船老大,意思是自己已经知道竹篙中有猫腻了。

很多人都没啥反应,只有船老大脸色骤变。

船老大使眼色暗示师爷,两人悄悄来到后舱,船老大从怀中取出很多银子,塞给师爷,师爷会意,收下银子之后,就不再敲击竹篙了。

师爷没有揭发船老大,缉私人员扫兴而归。此后,民间就把勒索钱财的行为称作“敲竹杠”。

第四种说法认为起源于商场,清朝末年的时候,市场上一些小额生意多以铜钱为主,商铺常常把铜钱放在竹筒中,晚上闭店的时候开始盘点。

上海有一家商铺,店主为人贪婪狡诈,有陌生顾客光顾的时候,他就敲击装铜钱的竹筒,暗示伙计提价。此后,这种行为就被称作“敲竹杠”。

第五种说法认为源自明末农民军,明朝末年,献忠率农民军攻占四川,斩杀了很多贪官污吏,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贪官污吏、地主豪绅以及恶霸地痞闻知消息,大为惶恐,于是就携带金银珠宝、锦缎等贵重物品外逃。

张献忠听到手下禀报,命士兵严守城门,对外出行人进行严格搜查。成都知府平常搜刮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眼看着无法运出城,他为此忧心忡忡。

成都知府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命家丁把竹子锯成一丈多长,打通竹节,把金银珠宝藏在了里面,藏好之后,封好口,家人都伪装成平民百姓,把竹杠装在马车上,打算去乡下躲避战乱。

知府家人随着车辆来到城门口,被士兵拦下,士兵检查车辆的时候,发现是一些竹杠,就打算放行。

这时候,一个年老的士兵当时正在抽烟,他怀疑竹杠中有猫腻,于是就用烟袋敲击竹杠。

知府大惊失色,于是偷偷塞给老兵两锭银子。老兵意识到竹杠里一定藏着宝贝,于是让士兵暂扣车辆,而后立即张献忠报告。

张献忠来到现场,用刀劈开竹杠,里面的金银珠宝散落出来。

张献忠随即命人抓捕知府等人,就地正法,此后,“敲竹杠”一词广为流传。

标签: 敲竹杠用语说法意思历史由来解释什么

更多文章

  • 秦朝范睢简介和历史(秦朝范睢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范睢,简介,历史,人物,秦朝,什么样

    历史上的范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和白起,谁对大秦的功劳最大?一说起范睢,我们就很容易想到"恩怨分明"甚至是"睚眦必报"这样的字眼。然而范睢作为秦国国相,笔者想,也不会有人觉得范睢是一事无成,全靠溜须拍马才得到这个位置的。功与位相辅相成,范睢能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占有一席之地,自然是因为他有过人

  • 秦奋六世之余烈是哪六世(奋六世之余烈一扫六合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余烈,奋六,秦奋,六合,历史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扫六合,是哪六世。高中语文的一篇课文,贾谊的《过秦论》中有这么一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意思是到了秦始皇这,经过六世发展遗留下的功业,那么是哪六世呢?也就是从秦始皇往上数六代,都是谁呢,咱们一探究竟。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先对秦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得从秦国始祖说起。秦国的始

  • 秦国相国张仪简介(他凭借三寸之舌但强于百万之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寸,相国,张仪,简介,秦国,凭借,百万

    张仪: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张仪是魏国人,属于魏国贵族的后裔,生年不清楚,历史没有记载,是战国时期比较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据司马迁《张仪列传》记载,他曾师从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 秦可卿性格特点总结(红楼梦秦可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秦可卿,特点,性格,形象,分析,人物,总结,红楼梦

    秦可卿,才貌双全,情商高的女人,人缘都很好!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秦可卿在《红楼梦》中,这个角色,说是奇葩吧!也有道理,反正个人觉得她的身份相当尴尬。众所周知,秦可卿是一个私生活极其不检点的女人,这也是《红楼梦》当中记载的。媳妇和公公自古以来都是一种尴尬的关系,稍不留心,便会传出丑闻,而秦可卿和公

  • 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目的,接受,什么

    浅析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为儒生大排酒宴。在宴会上,众多儒生围绕着是否实行分封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王绾、博士淳于越等人主张实行分封,而丞相李斯等赞同实行郡县制,并指责淳于越等“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最后秦始皇

  • 朱秀华借尸还魂事件是真的吗(朱秀华借尸还魂案例的真相)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秀华,借尸,案例,真相,事件

    轰动全球的朱秀华事件,借尸还魂吓坏老蒋,死而复生性格大变!这是当年轰动全球的朱秀华借尸还魂事件,直接吓坏老蒋,四十多岁的台湾妇女林罔腰因病去世,然而在她断气四天之后,在棺材中突然苏醒,吓坏众人。复活后的林罔腰性格大变,自称自己是18岁的金门人朱秀华,通过借尸还魂而来。消息传出,医院以及政府部门的人前

  • 朱佑樘有多少个儿子(明孝宗朱佑樘坚守一生一世一双人)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朱佑樘,明孝宗,坚守,儿子,一生,多少

    坚守“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明孝宗朱佑樘,他获得爱情了吗?古代帝王真爱妻子的人不在少数,比如刘秀与阴丽华、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朱元璋与马皇后、朱棣与徐皇后等等。细数下来,似乎大明朝的帝王都有情种基因,一个赛一个的深情,等到这个基因传到明孝宗朱佑樘时可谓是登峰造极。前代帝王再怎么深爱妻子,但仍然三宫六院,妻

  • 朱元璋结发妻子马皇后简介(马皇后一直受朱元璋宠爱)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马皇后,结发,简介,妻子,宠爱,一直

    马皇后样貌不出众,为何一直受朱元璋宠爱?朱元璋是元末乱世的一代枭雄,也是个狠人,说杀人如麻毫不为过,虽然他建国有功,但对待同患难的兄弟却是冷酷无情的。胡惟庸案,诛杀三万余人;蓝玉案,诛杀一万五千人,是一个冷血的杀人狂魔。但这样的人对自己的发妻,却是有情有义,生死与共的。奇怪的是马皇后其貌不扬,还有一

  • 朱元璋时代明王是谁(朱元璋里的明王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明王,朱元璋,时代,怎么

    朱元璋和小明王是什么关系,朱元璋真的下令杀掉他了吗?元朝末年,天下纷争,农民起义四起,其中有一群叫红巾军的农民起义军竟然还建立了一个有名有姓的政权,国号为“宋”。他们的皇帝名为韩林儿,号称“明王”,年号为“龙凤”,只不过龙凤十二年(1366)时,韩林儿被朱元璋派去接应的人杀害了,时年二十六岁。那么小

  • 朱元璋在位期间首都在当今何处(明朝定都南京的原因分析)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首都,分析,原因,南京,定都,明朝,期间,当今,何处

    从1368年到1421年,揭秘明朝定都南京的深层次原因。南京,在很多比较了解历史的朋友看来,是一个毫无疑问的短命王朝专属的首都,这么说虽然不太好听,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到1421年朱棣在内战中获得胜利,迁都北京顺天府,南京作为首都的时间,整整五十多年,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