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摘录?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文选》、《新著国语文法》、《国音常用字汇》、《国语辞典》、《中华新韵》、《汉语拼音方案》等。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方块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也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历史有哪些?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
关于汉字历史名人?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历史悠久,据说是仓颉创造的。仓颉生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帝承二十六年(公元前四六六六年),其父系为伏羲氏,母系为史皇氏。仓颉的母亲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领,名侯冈,为伏羲女娲后裔,其先祖是燧人兹氏。史皇氏侯冈感应天地灵气,在洛水衙邑(今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东南)生下了仓颉。
据《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记载: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通鉴外记》上说:‘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像形而制字。《北堂书钞》卷七引《随巢子》说:史皇(仓颉的别称)产而能书。《河图玉版》也记载道: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仓颉天生就是神童,生而知之,所以后来他才发明了文字。今天的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的。
史上有很多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但其中大部分为夏、商、周历代开国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伪造。仓颉所见的洛书应该是燧人兹氏所创造的原始洛书,其书完全由上古文字符号“O”和“0”构成。“O”代表天,为阳,“0”代表地,为阴。虽然全书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但它融入了天文、地理、数学、玄学为一体,内涵丰富,高深莫测。
仓颉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对洛书上的符号文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吸纳了部分从民间搜集来的图画文字,从而创立了独特的像形文字,后来,仓颉还将像形文字作为本族的正统文字,炎帝神农氏的四任帝姜明听说后十分气愤,认为他忤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军队去征讨。仓颉亲率本族迎战,并击败了炎帝神农氏的军队,之后,仓颉又率族众反击,一路东征,攻占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今豫北地区),随后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
后来,北方的轩辕氏入侵仓颉氏的统治区域,击败了仓颉,仓颉率族众投降轩辕氏,随即去帝号,并答应每年进贡粮食和财物给轩辕氏。
在轩辕氏建立黄帝政权后,仓颉成了左史官,他不仅是我国原始像形文字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堪称人文始祖。黄帝以其居功奇伟,赐以“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仓颉死后,他的后人也被封为典史官,负责记录、整理历史典籍。
关于汉字历史的资料50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下面这段话要牢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讲明了汉字的几个要点:
1.汉字反映天象,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
2.汉字反映天象对物质世界的影响。
3.汉字反映自然内在的规律。
4.汉字记录了万物经历的过程。
关于汉字历史名人的故事?
说起汉字文化,就不得不提我们伟大的“仓老师”了。世人天天把仓颉造字挂在嘴边,但是这个故事真正说得上来的可没几个人。传说仓颉天生双瞳四目犹似电闪,受灵龟点画投入黄帝麾下为一史官,初期靠绳结记事,后因蚩尤无赖戳中其记事方法的缺陷及准确性不足而激发了仓颉造字的决心。后又逢灵龟赐予丹书,潜心研读,仰视星奎圆曲,俯视山川脉络,旁观鸟兽虫鱼,描摹草木器具,终成文字,赐万世福。
仓颉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将汉字推向了古文字时代,而其后逐渐也演变出了许多字体。仓老师今天要带着我们来学习几种听闻但不熟知的宝贵财富。
陶文是刻在陶器上的文字,是中国汉字的雏形,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多年,原始文字大都属于图腾,后来内容越来越复杂化后逐步发展成了题款式,进而演变成特殊的语言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等。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是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将文字刻在石鼓上,成为石鼓文,其为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其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是小篆先声,石鼓文在历史上曾辗转流离,在战争年代后续逐渐变成了皇室收集的文化产物并被后世所收录
关于传递中国汉字的诗句?
零星可比炽日华,字若珠玑句无瑕。
抛珠盾玉揽温煦,诗意娓娓仁韵达。
横平竖直显功力,一字多义添神秘。
奥妙皆在“六书”中,浩繁体现“形音义”。
搜集关于中国汉字的资料?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画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中国汉字拼音的起源和历史?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简明一点的汉语拼音发展史作补充: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
关于中国汉字起源的儿童故事?
第一则小故事。有一个地方领导叫胡大同,有一次出席了大型的书法展览,作为主要领导被工作人员要求留下墨宝。胡大同有点为难,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是很能拿出手,不写吧又推脱不过去。胡大同灵机一动挥笔写下了一首打油诗:“字同意不同,意同字不同。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
这首诗的字真的是笔走蛇龙、酣畅淋漓,一点都不必大书法家差。配上胡大同的签名,看起来是相当的养眼。因为胡大同是大领导经常签文件,平时写得最多的几个字就是同意,不同意和自己的名字。因此他这几个字写得是相当有功力。
“字同意不同,意同字不同。”不正是汉字智慧的高度概括吗?如果你还不能深刻体会,我就在举个例子。两所高中打篮球,一中篮球队战胜了三中队。宣传语可以这样写,一中篮球队大胜三中篮球队;宣传语也可以这样写,一中篮球队大败三中篮球队。一个胜字换成一个败,字义相反用在一句话里竟然意思不变,是不是很神奇呢。
关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对联?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英才上台露手打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