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改革的历史背景?
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宣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已确立了。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这个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唐代公文改革的历史背景?
隋代初年,几乎完全继承了梁、陈讲求文辞华美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文风,一些有识之士看出这种文风不仅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提出了改革文风的建议。
首发倡议者是大臣李愕,他于开皇三年(583年)呈《上高帝革文华书》,历陈浮华文风之害,请求朝廷“屏黜轻浮,遏止华伪”。隋文帝杨坚采纳了李愕的建议,于次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违者治罪。自此拉开了隋唐文风改革的序幕。
唐代立国之初,高祖李渊就于武德元年(618年)发布了改革文风的《诫表疏不实诏》,严厉批评了“表疏因循,尚多虚诞。申请盗贼,不肯直陈”,“乱语细书,动盈数纸,非直乖于体用,固亦失于事情”的现象。
初唐时期,唐太宗和魏徵、陈子昂等都发表过改革文风的言论,魏徵、陈子昂还在写作实践上作出表率,写出了许多朴实直言、不加雕饰的公文,对文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代中期,骈体文又有所抬头,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把文风改革推向高潮。经过几辈人的努力,唐代公文总体上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唐代文风改革一直延续到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不仅从理论上倡导文风改革,而且写作了大量文风朴实而又长于说理的公文。宋代公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我国公文写作的繁荣期。
春秋时期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二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制序,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各诸侯国开始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建立起来。尤其是秦国,成为各诸侯国实力的强者,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
三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旧制度被破坏,新制度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唐朝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唐代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起于睿宗、玄宗之际,以景云元年(710)分贞观十道为十二道和开元二十一年(733)改十五道,置按察、采访使,确定道的治所和使府编制,变革道的运行机制为标志;到代宗、德宗之际告一段落,以乾元元年(758)改置观察使,大历十二年至建中三年(777782)制定观察使及僚佐俸禄,道的建制纳入正式的官僚体制为标志,前后持续近70余年,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改革。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就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体制转变。
这场改革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发展变化等多方面的背景和原因。直接的制度背景和动因是:唐朝建立到睿宗、玄宗时,国家和社会已经在和平环境中发展了近百年之久。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和律令制度建立,350余州府和1500余县组成的地方州、县两级制行政秩序形成并正常运转。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政府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地方的州县,保证中央政令在全国的统一贯彻执行。开始于睿宗、玄宗时期的道制改革,可以说主要是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办法的探索进行的。
勾践改革的历史背景30字?
诸侯混战,在越国与吴国的战争中,越国战败。
勾践改革内容:
勾践七年(前490)归越,勾践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他和夫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衣不加修饰。自己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自己养蚕织布。
越国遭受战争创伤,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要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尤其鼓励生育,增加人丁。规定男20、女17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受罚;上了年纪的人不准娶年轻姑娘为妻;妇女临产前要报官,由国家派医官检查照顾;生男奖酒1壶、狗1条,生女奖酒1壶、猪1头;家有两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两个。
从此卧薪尝胆,苦心焦思,发愤图强,富民兴国。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自奉极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实府库,垦其田畴;缓刑薄罚,省其赋敛;奖励生育,训练士兵。纳相国范蠡建议,选四达之地筑城立廓,以图霸王之业。先建小城,后建大城。于是人民殷富,社会安定,士民皆欲与报吴耻。志在灭吴的深刻用心,在范蠡、文种辅佐下,励精图治,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发展实力。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改革的历史背景如下:
(一)内忧
1、军事集团反动统治
(1)在政治上,任命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马木鲁克控制政权。
(2)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包税制是改革前埃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它是阻碍埃及社会发展最深刻的社会因素。
(3)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马木鲁克之间的相互征战,导致埃及的分裂和经济的衰弱,从而给西方国家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
2、奥斯曼的威胁
自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阿里掌权后,奥斯曼帝国准备扼杀新政权。
(二)外患英法列强的侵略危险
1、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1798~1801年),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在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2、英国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力,导致埃及出现武装割据(1801---1803)。
3、虽在阿里掌权后,法军早已撤离,也打退了英军(1807),但他们侵略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危险仍然存在。
(三)开罗起义阿里掌握统治权
1、第一(1798)、二次(1800)起义是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尽管都没取得成功,但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是穆罕默德阿里崛起和改革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
2、第三次起义(1804)反抗马木路克暴政的斗争,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迅速崛起,掌握了对埃及的统治权。
3、(1805)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只有进行改革,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消除危机,他想雄心勃勃想建立发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奥斯曼帝国。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史背景:
社会战乱动荡
包税制阻发展
英法争夺入侵
阿里掌握政权
西方文明影响
目的:维护自己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建立强大帝国
推行:穆罕默德阿里,1808-1849
内容:
经济-发展机器工业(育人才、军工主、保民工),民族工业迅速;注重土地农业(废包税、地私有、重水利)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中央设高会、地方简区划、压制割据势、整顿社治安)
军事-建立近代军队(办军校、强训练、扩军营、建海军),逐步走向强大
文教-学习西方文化(办新学、派留学、出译书)
结束:工业发展受限,扩张战争灾难,残酷镇压反抗,阿里病逝被废
性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富国强兵的封建改革
影响:消灭地方割据、确立统一集权
推动近代进程、全面发展经济
建立强大军队、捍卫独立保障
引进西方文化、推动历史进步
局限:社会性质未变,穷兵黩武灾难
中国改革的标准?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改革需要坚持一个底线,这就是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指向,就是要增强改革的人民性,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中国1994年的改革是什么改革?
税制是一个国家的税收体系。1994年的税制改革主要税种是:企业所得税的改革、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流转税的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改革;新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税、遗产与赠与税;取消盐税、宴席税、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特别消费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对外投资企业和外籍人员的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
改革小说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学背景?
历史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现实生活中新与旧的各种习惯和观念的冲突交缠错杂,但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下的中国社会,改革和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
文学背景:文革结束后极左思潮影响下的阶级斗争文学逐步退出文坛,伤痕文学对清算文革左倾错误,促进了文学对人本身的关注、以及对文学本真的回归。改革大潮的涌动,文学对时代呼应的需要以及文学家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促进了改革文学的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