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历史底蕴构成?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国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在不同时期,中国精神逐步积淀,最终形成的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粹,成为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之魂。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以中原地带、黄河流域及长江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逐步得以融合,其文化也得以全方位发展和积淀,期间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成果是“中国精神”的根基和底蕴。不过,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受到西方文明的外来冲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世纪后期,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坎坷发展,又为“中国精神”增添了全新的血肉,或言生长出枝叶繁茂的枝丫和果实。具体的历史时间段及其时代精神的表达,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发愤图强的精神。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自强精神是新一代士大夫阶层以及民众的反应和应变,当时面对内忧外患,部分社会精英开启洋务运动甚至变法图强的事业,百姓则顽强应战,从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再到积极参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后到五四时期的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等等,皆体现了这种民众的呼声和行动。
二是变革创新的精神。变革创新精神在古代也有展现,而在近代社会,面临着危机和屈辱,一些精英分子和著名人物,则更是勇敢地站出来,引领了一个伟大领域或者潮流的开启。从林则徐、魏源到王韬、薛福成,再到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登场。
三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孙中山先生是这一历史时代的典型和楷模,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伟大人物,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是该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完美展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希望统一、反对分裂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而面对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和边疆危机,中国人民所展示的团结统一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仁人志士为反帝、反封建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这是一种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的强大精神力量。
西安的历史底蕴?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
深圳的历史底蕴?
1.地名由来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又称鹏城。
何谓“鹏城”?
在深圳东部50多公里开外的南澳镇,有一处名叫鹏城的地方,城门象北京的德胜门,只是规模小了很多。
城墙经风雨侵蚀,一番破败景象;
城楼虽不及山海关雄壮,仍古味十足。进入城门,只见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两旁平房都是砖木结构,鳞次栉比,露出房檐的椽子都已腐败,看起来年代已相当久远。当地居民称这个地方叫王母,又叫大鹏,这座城就叫鹏城。“鹏城”由此得名。
曾几何时,有人把这个鹏城的名字安在了深圳的头上。特别是深圳自建立特区以来,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综合经济实力已经位列全国大中城市中的前列,是一座充满生机,充满美好发展前景,潜力无限的城市。而深圳的版图正象展翅高飞的大鹏,搏击风云,遨游长空,勇往直前。所以,鹏城也就名符其实地叫响了。
2.百越部族
(
史前公元前214年)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3.秦皇设郡
(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4.东晋建县
(公元3311573年)深圳市最早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今天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
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县治在今深圳南头。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迁往东莞,于南头设屯门军镇。宋朝时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贸椎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岛设立了南头水寨(广东6大水寨之一),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管辖与牵制范围东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国舰队出使南洋,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广东省东南的政经重镇,也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
5.新安古城
(公元15731841年)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为新安县。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
清朝初期,政府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新安县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复置新安县,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复原界。
6.县境分割
(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清咸丰十年)1月11日,九龙半岛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给英国99年。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
7.复名宝安
(公元1913年1979年)公元1913年(民国三年),广东省新安县复称宝安县,县治仍在南头。
8.县治迁移
(公元1938年1953年)抗日战争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临时迁往东莞县。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兴旺,宝安县治东迁至距南头10公里外的深圳墟。
9.深圳建市
(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建市之初辖深圳、南头、松岗、龙华、葵涌、龙岗6个区。1979年10月,设立罗湖区。1980年7月,分罗湖区,成立沙头角区。1981年10月,恢复宝安县建制,辖特区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区内设立罗湖、上步、南头、沙头角、蛇口5个管理区。1990年1月,撤销特区内管理区,设立福田、罗湖和南山3个区。1993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宝安、龙岗两区。1997年10月,从罗湖区分出盐田区。2004年成为一个无农村的城市。邮政编码:518000,区号:0755。
中国画文化底蕴和历史?
世界艺术的殿堂里,无数瑰宝在其中熠熠生辉,而中国书画更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发出夺目耀眼的璀璨辉光。
中国书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中国书画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进入新的阶段,成为艺术传承的时间枢纽;
在唐宋时期,中国书画更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至今仍被人们感慨称奇;
此后的明清时期,中国书画也是佳作频出,成为收藏家们的钟爱收藏;
近现代至今的中国书画,则是融入了更多新元素,体现出多元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画",顾名思义是由"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组成,中国书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民族象征。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书面语言艺术形式,中国书法与蒙古书法、阿拉伯书法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书法。
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精髓之一,完美体现了字形、线条与结构的协调,服务于传达大师思想和展现线条抽象美的目的。
中国书法不只是关注书写本身,还关注对书者的气韵与境界,更蕴含书者的精神寄托。
就如同人们欣赏西方抽象绘画时所做的那样,书画大师将汉字作为思想的载体,表现出超脱于文字本意的独特美感。
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之为"国画",意为民族或本土绘画,在海内外因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闻名于世。
传统的中国画通常在丝绸或宣纸上画画,然后进行精致地安置,使其成为一个细致的卷轴。
在表达方式上,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分为工笔与写意两个派别,而人物、风景、花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常见主题。
历代画师凭借不同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思想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揭示了他们对哲学、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社会和自然的认识,画师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境界也在其中得以展现。
"于书中见画,于画中见书",中国书画是绘画和书法的统称,原来就是一本同源,它们也常常是以不分彼此的共同形式出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财富的增加,国内艺术收藏力量不断增强,中国书画的地位及价值页将无法估量。
前代书画得到后人的珍重爱护,当代作品得到众人品鉴,中国书画的魅力在打动着更多人,人们对于中国书画的了解也日益增多,在此老夏就来聊一聊,中国书画在历史时间轴上的前世今生。
我国最早诞生的书画已不易考,但我们可以从现今出土线条流畅、风格大胆的商代甲骨文书法作品与半坡文化的彩陶绘画上窥见一些端倪。
在先秦时期,炎黄子孙早已诞生出不少书画佳作,但因时间久远多数已消弭为历史的尘埃。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等上古传说,都是那个混沌迷蒙的莽荒时代留下的文化印记。
直到秦始皇统一海内、威加四方,使得国内"书同文",社会经济在此后两汉长期统一的局面里得到发展,中国书画方始进入了新的阶段。
汉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有了这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得以构建。约公元四世纪,书法逐渐成熟,文字多记史、作赋;传统国画也初具形态,出土多丝质、随葬。
此后随着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越来越多的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宗教成为中国画的主题。
三国两晋时期,国已不国,此时的书画作品开始渐多出现山水,以表现对收复破碎山河的情感。
而随着道教思想在两晋的盛行,书圣王羲之在此时代降生,顾恺之在此时代作画,竹林七贤在此时代隐逸修仙,书画艺术形式在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从晋朝到唐朝期间的乱世里,家国不复、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社会里,虽也有佳作出现,却数量极少。
短暂的隋朝也没有留下太多的书画作品,但随着唐朝建立,国力再度恢复与超越汉代的强度,我国的书画作品由此进入了高产高质的新时期,我们所熟知的不少作品都是在此时诞生。
一时间,我国书有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褚遂良的褚书等,画有画圣吴道子的壁画、韩干的马、阎立本的人物画、周的贵妇像等。
唐朝的文化繁荣直接带来了丰富的书画艺术作品,至今仍是人们品鉴收藏的"重灾区"。
八一广场的历史底蕴?
八一广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为南昌市的心脏地带,江西省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南昌市和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原名人民广场。明清时期,该地域是顺化门外的护城河和沼泽地,到光绪年间(18751908),清政府在沼泽地开辟出训练新兵的大校场(今八一广场)。1911年,国民革命军于大校场整集,推翻了清政府在江西的统治,建立民国。民国2年(1912年)10月28日孙中山先生亲临大校场检阅了李烈钧部的江西革命军。
民国17年(1928年),南昌城市改造,拆去顺化门,填塞护城河,修建绕城公路(今八一道),使之具备了广场的雏形,后续形成今日八一广场。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底蕴?
中华美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不同的地域也呈现出不同的美食特色,制作方式和餐具也各有千秋。中国的饮食文化自成一脉,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我国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得仰赖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这让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提到饮食文化,自然就会联想到烹饪技术。烹饪技术的萌芽是源自人类先祖会用火将食物做熟开始的。用火进行烹饪也标志着人类文明在进步,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身体的健康和食物营养的吸收。
用火进行烹饪对饮食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先秦时期是烹饪技术步入萌芽,随着青铜器使用数量增加,各类烹饪工具也层出不穷,具备了先天的技术条件。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雏形在这一时期形成,提出了色香味俱佳这一理论,餐桌礼仪也在“与时俱进”。菜品的质量和菜色有了很大进步,烹饪方式也从最基础的煮、烧发展到蒸、烤、渍等。宫廷设立了食官,利用饮食调理的方式,维护帝王的身体健康。不同的官职等级,能品尝的食物和能应用的烹饪方式都是不同的。
春秋战国社会大环境相对复杂,社会文明正处于碰撞时期。当时七国争霸,战争纷扰不断,使得百姓们为躲避战乱不停的奔走迁徙,从而为饮食文化的发展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铁器牛耕的出现,孕育出了人工培育的农作物。蔬菜瓜果的资源开发也得到了发展,鱼虾等海鲜也在百姓的日常饮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南北方人民饮食习惯出现区别,烹饪方法和喜好主食都各不相同。儒家思想的出现也让饮食文化内涵日渐丰盈,推崇简单平常的食物,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文化虽因环境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对于饮食文化的精神追求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都在为着饮食文化发展做贡献。
秦汉前期社会环境稳定,经历了大一统,社会经济和农业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增多。中央集权制的出现,全国上下统一的趋势让饮食文化交流也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光芒。后期因为诸侯割据,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民族间交融,统治者对奢侈饮食的追求,烹饪技术发展因此又上了一个台阶。
秦汉时期引进的石榴、葡萄、黄瓜等丰富了我国饮食资源的多样性。其中广受大众欢迎的豆腐在此时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新宠,豆类的出现也迎来了植物油的发展。当时的植物油不仅有食用价值,还是军需用品。饮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方特色美食的发展,因军事政治中心的不断前移,各个地区的菜系的差异更加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四大菜系正悄然发芽。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对外交流也处于强盛时期,外来的饮食文化和本土饮食文化的交流碰撞产生了新的饮食文化火花,让旁观者都能清晰感知碰撞间产生的奇妙变化。均田制等制度的推行,国库日渐丰裕,一切都是饮食文化发展提供契机。
宋朝商业经济繁荣,夜市的兴起让饮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空间。虽然有战乱发生,经济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这都刺激着饮食文化市场的竞争,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餐馆应运而生。
成吉思汗统一政权建立元朝后,北方少数民族迅速崛起,大力的开发荒田兴修水利工程,农产品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商业外贸水平超过前朝发展速度。因此饮食文化绽放出不一样的魅力,将多元化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食材原料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新花样,丝绸之路进一步的发展,从海外也引进了菠菜、胡萝卜、丝瓜等。由于捕捞业的兴盛,各类海鲜,虾、鱼等被端上餐桌,充分提高了海洋资源的利用程度。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发展加入了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饮食礼仪和食材制作独树一帜,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满汉全席这个称谓,这个名称象征着满汉不分家,是地方特色和宫廷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最高美食境界的象征。民间宴席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非常成熟了,最能展现封建社会饮食文化特点。
历史底蕴深厚诗句?
1、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朝代】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3、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译文
我来凭吊古人的陈迹,登上高楼,却落得愁闷无穷。当年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处?满目所见只是千古兴亡的遗踪。夕阳斜照着迷茫的柳树,水边觅食的鸟儿急促地飞回窝中,风儿吹拂着高树,掠过荒凉的丘垄。一只孤独的船儿在秦淮河中匆匆西去,不知何人把激越的寒笛吹弄。
回想当年那功业显赫的谢安,晚年被迫在东山闲居,也被悲哀的筝声引伤恸。建功扬名的希望都寄托在儿辈身上,漫长的白日只有消磨在棋局中。表明心迹的宝镜已难于寻觅,岁月又将无情地逝去,谁能安慰我的情怀共饮酒一盅?早晨以来江上便狂风怒号,高浪似要翻倒房屋,真令人忧悚。
4、《卖花声怀古》元代: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译文: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5、《汉宫曲》唐代:徐凝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译文:晶莹如水的珠帘里月光皎洁,晃动着美女的身姿,赵家飞燕在昭阳宫侍奉君王。欢乐歌舞后箫声中止,三十六宫清冷下来,宫女们感到秋夜的漫长。
东坡肉的历史底蕴?
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据说是由北宋文学家苏轼首创的。苏轼在杭州做官时,遇到天降大雨,江河决堤,湖水泛滥,他就组织百姓挖通河道,并且在西湖上筑了一道堤,防止湖水泛滥。
当地的老百姓因为这件事感激苏东坡,在过春节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来苏轼家里送肉送酒。苏轼收到后,便叫厨师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百姓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东坡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浙菜系,同时也属于川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加入配料焖制而成,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尝尝,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1956年,评出的36道杭州名菜中,东坡肉在列。2015年12月,在湖北烹饪酒店行业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黄冈市有六道本土菜肴被认定为湖北名菜点、中华名菜点。其中包括黄州东坡肉。
凤岭公园的历史底蕴?
凤岭公园
凤岭公园是以凤山,亦名凤岭,因其山体似凤,而名之。园以山为依托,依山而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凤岭公园
地理位置
广东省佛山市
占地面积
13.3万平方米
景点介绍
由大良镇政府出资兴建,凤城青少年宫管理,总占地13.3万平方米,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是市民旅游、观光、消闲、娱乐的最佳场所之一。
凤山北麓是建于明代,扬名海内外的西山庙建筑群,凤岭之阳,入口牌坊一座,书坛泰斗启功先生所题“凤岭公园”镌刻其上,赫然醒目,整座牌坊由花岗石雕砌,坊柱以形体各异的百个凤字雕饰,造型气派、典雅,巍巍壮观。越石坊,沿园路信步漫游,远眺树木葱茏,集萃叠绿,脚下浓阴匝地,繁花盈目,林荫道上,多有石几,备游人小憩,一路通幽曲径,长廊迂回,风雨亭、弈园、思泉、九如桥、龙壁。
三苏文化的历史底蕴?
三苏父子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轼又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文章四大家。
清朝名相张鹏翮(hé)曾撰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以此颂扬三苏。特别是苏轼,2000年被法国《世界报》评选影响世界的12位“千年英雄”,中国仅此一位。两宋年间,眉山进士886人,史称“八百进士”,宋仁宗因此感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州”。
由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为代表形成的三苏文化产生于北宋,经南宋、元、明、清、近代的衍生发展,由此形成的眉山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文化,是综合仁爱、旷达和博大精神特质的中华文化,在当今乃至世界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