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历史沿革?
中国农业大学(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历史沿革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
1954年和1984年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0年10月,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学科建设历经近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
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拥有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八),15个部级重点学科。10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1个部级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的十六所一流大学之一。大学科门中农学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80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其数量在全国排第三,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师资力量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1170余位专职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含研究员)403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4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专家13人,“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11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国际著名农学家NormanBorlaug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该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48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355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065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05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262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139人。成人教育学生及网络教育学生35093名。
科研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广泛深入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学校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着重开展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应用研究,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领先水平。近二十年来,获得国家级奖励9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50项,其中70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迄今为止,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累计农作物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0亿亩,畜牧技术推广规模达到14亿头(只),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石元春院士主持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许启凤教授主持的“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农大108的选育与推广”项目荣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农业大学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总数为9项,居全国高校第三位。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0余项,列全国农林高校第一位,北京高校第三位。2005年该校SCI收录论文425篇,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农学学科论文该校列全国第一位,生物学类论文该校列全国第二位。2005年该校有2篇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发表。2006年该校科学家分别在《CELL》和《NATURE》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奠定了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中国哪里历史沿革著名?
中国七大古都是: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所在省份分别是:陕西、江苏、北京、河南、河南、浙江、河南。
中国十三冶历史沿革?
中国十三冶具有六十多年的施工经历。
1951年6月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成立,雏形为北满工程处,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几经易名:
1953年迁址后,改名为本溪钢铁公司工业工程公司,
54年2月重工业部将后北满钢厂与本溪钢铁公司工业工程公司合并成立本溪钢铁公司北满钢厂。55年1月改为重工业部北满钢铁建设公司。
56年3月改名为重工业部建筑局第四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
56年9月北满钢厂竣工后迁址太原,建设太钢,改名太原化学冶金建筑总公司。
57年10月与太钢合并。
62年11月从太钢分出,改名冶金部第四冶金建设公司。后来改名太原冶金建设公司
64年12月改为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
70年5月划归太钢管制,改为太原钢铁公司基本建设指挥部
75年7月恢复十三冶金建设公司名称,隶属冶金部和山西省的双重领导。
江南大学的历史沿革?
江南大学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由原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
佳木斯大学的历史沿革?
1995年6月27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工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和原佳木斯大学四所学校合并组成佳木斯大学。1996年11月21日,佳木斯大学正式挂牌启动;2000年5月,佳木斯市粮食干校并入;2003年5月,富锦师范学校并入;2003年12月,黑龙江省理工学校并入。
临沂大学的历史沿革?
临沂大学是原来的临沂师范创建于1941年,山东省属的综合性大学,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重点建设高校。
杭州大学历史沿革?
杭州大学历史悠久,前身是创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求是书院于1928年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其校训为“求是”。育英书院后演变为教会之江大学,其校训为“育英”。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及文学院和理学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与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浙江师范专科学校、俄文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11月26日浙江师范学院与新成立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其校训为:“求是育英”。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五日,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成了新的浙江大学,四十六年来的四校分治宣告结束。杭州大学从此也结束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
济南大学的历史沿革?
1942年建校,山东省战工会决定成立山东省建国学校,黎玉兼校长(1942年7月)。
1949年10月9日,“南京国立高级窑业学校”迁至博山(今淄博市博山区),建立华东财办工矿部博山窑业学校,山东窑厂总工程师卢开津博士兼任校长。
1950年8月,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学制三年。同年,学校改名“华东工业部山东窑业学校”。
1952年9月6日,工业干部学校、窑业技术学校正式合并,改建“山东省博山工业技术学校”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建为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保留部分中专专业,受国家建材总局和山东省双重领导,以国家建材总局为主。
1980年11月,经建筑材料工业部与山东省政府协商,同意该院在济南建设新校址,学校本科部开始陆续由博山迁至济南,部分中专专业仍在博山,淄博校区改为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分院(后来合并到山东理工大学)。1978年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建校。
1983年济南职业大学建校。
1990年6月在原济南师专和济南职业大学基础上合并组建济南联合大学。济南联合大学是济南市属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2000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和济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济南大学。
2001年4月,原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和原山东省物资学校并入济南大学。
2007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济南大学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并入济南大学实行科教一体化,联合成立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学院(校址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大学城)。
2009年3月18日,济南大学与山东社会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实施科教一体化合作。
2009年6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和济南市人民政府举行共建济南大学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市政府将济南大学纳入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济南市在规划建设体育场馆、人文景观、信息中心等基础设施时,可与济南大学共建共享。
2012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增列为博士授权高校;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批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2014年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共建济南大学的意见》(鲁政字[2014]72号),标志着济南大学正式被列为省部共建高校。
东华大学历史沿革?
东华大学,创建于1912年,位于中国上海,前身是中国纺织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
东华大学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此后经历过南通学院纺织科、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等时期,1999年9月1日,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
上海大学的历史沿革?
上海大学(ShanghaiUniversity),简称“上大”,位于上海市,是上海市属的综合性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4][160]。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市美术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大学。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