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黑格尔所说的“中国没有历史”?
他说反了。
德国历史上比较惨,德意志名字是罗马人所赐,跟鬼子啊、阿三啊差不多,虽然他们认为伟大的法兰克大帝是其太祖,但是史学家一般还是认定,萨克森王族的奥托一世方是德意志民族的首宗,当初德国人的祖宗被匈牙利的马扎尔人欺负的没有活路,天可怜见,降下奥托这位战神,杀了马扎尔头领。接下来比较的是亨利四世,得罪了教皇,那个年代,不甩神汉就是背叛上帝,激起了民愤,好在这位国王审时度势,上演了一出不亚于卧薪尝胆般的苦逼戏身着鞋刷子般毛冲里的内衣,跪在外边大呼"爸爸,原谅我"三天,舆情反转,终于搞倒了天主第一使者。再下来这位红胡子巴巴罗萨不得了,先是去罗马性质类似泰山封禅,哪知德性堪比八旗子弟的罗马人把实力派国王当土豪围观,结果国王也不白给,以雷霆之怒对待了这帮骄傲的破落户。后来已经成为了勃艮第国王的红胡子加冕神圣罗马大帝,又大彻大悟决心回馈天主圣恩,参加十字军东征,虔诚到废寝忘食以致心脏病发作淹死。至此德国古代雄主已经死绝,德意志陷入四分五裂,大分裂带来了大混乱,大混乱中产生新思想主要是对于上帝的理解,马丁路德著成普及版《圣经》,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修辞也使其成为现代德语创始人,将德意志人的意识形态初步统一。但是德国仍在分裂,欧陆诸国,不论大小强弱,都见不得德意志的团结,丹麦瑞典法国一番连消带打,可怜干才华伦斯坦生不逢时,终死非命。别人欺辱便罢,自己这向又干起来,度过残酷青春期的腓特烈大帝,向温馨家园里长大的特蕾莎发动进攻,女人终究在暴力上赢不了男人,不管打仗还是打架,哈布斯堡王朝苦苦相抗,但是女的韧性足这一美德发扬光辉,特蕾莎凭借巧妙的政治智慧打败了历史上头十位军事家的普鲁士王,德国还没有亡,人类历史上头号死忠粉沙皇不甘心其心中偶像光环破碎,以沙俄一国的利益加上自己性命维护了腓特烈大帝的一切利益。然后就是西方第一打仗伟人拿破仑对德意志的蹂躏和欺压,与其说德国人是如何不屈不挠的,倒不如说是苟延残喘够识时务,终于捱到时机背后捅了法兰西一刀,为了炫耀事迹,还特意发明了举世无双用铁皮制成的勋章,本是因为穷,却被好事者解读为淳朴务实的铁十字勋章。故事讲到这儿,应该是结束了,因为俾斯麦一二战已是中小学课本里的事儿了。
以上就是德意志民族大概的历史,看看中国系统的二十四史,也不知道黑格尔哪来勇气黑别人。
简要分析黑格尔,历史哲学,得观点?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的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
一句话来概括,黑格尔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
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区别?
我们中国哲学重视天人合一,强调顺应自然;西方人则重视理性和宗教,不懂得对于生命和自然的尊重,缺乏人伦和人性上的实践。
但实际上,这个划分并不准确。
首先,这个比较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期,当时对西方哲学的认知还很粗浅,而且更多是从近代科学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的。近代科学的特点确实是强调征服自然,但古希腊人并没有强调过征服自然他们同样有自己的顺应自然,有自己的伦理学追求,这种追求不但有哲学的,还有宗教的,跟我们中国人差别不大。近代科学和哲学已经分道扬镳,因此,把近代科学当作西方哲学来跟中国哲学比较,属于一个逻辑错误。但这个错误不全是前人在犯,比如严复,他明确提出过对西方科学的赞赏,而反对过西方的古代哲学。
其次,我们中国思想和哲学并非只强调天人合一(儒家、墨家、老子、庄子),同样有天人分离的细致反思(郭店简、孟子、荀子、墨家、名家),有对于语言运用的逻辑实例(虽然没能产生出逻辑学这门学科),甚至是分析和综合的实际运用(宋明理学)。
最后,可能很多人习惯于使用黑格尔的看法来描述中国哲学,尤其是孔子。但我们要清楚,黑格尔本身不懂汉语,也看不懂汉字放在现代社会,这是会被人嘲笑的,就像研究德国哲学不懂德语,研究古希腊哲学不懂古希腊语。其次,就汉字而言举个例子,如礼和伦,对于黑格尔来说,他所能认识的,只是当时传教士们的翻译,以为礼就是礼仪,伦就是近代伦理学直到上个世纪初还有不少西方学者坚持类似的看法。
但是,很快就有人意识到中国的礼有对应于西方法律的地方,至今为止,这方面的专著已经出了不少,西方汉学界和国内都有了一些成果。而伦这个字,早先是可以当作我们现在所说的类概念来看待的,在我们中国古代,不同的动物之间有不同的伦,只不过人被认为万物之间最有灵性者按一些说法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所以最先,也是最紧要的,乃人的伦,只有人伦被弄清楚,才会知道天道,并和其他动物的伦进行比较,找到区别。别说是几百年前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黑格尔,即使是放在今天,若非专门的学者,对此也是置若罔闻的。
如果真的要找出什么区别来,那么需要参考语言哲学的方法,譬如“系词是”这个问题就需要借助逻辑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有人以为在“是”的问题上中西截然不同,有人则反驳二者仍有相近,至于结论,还远没有盖棺论定。
康德与黑格尔是哪个历史时期的?
康德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十八世纪末叶到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二重性的反映。当时半封建的德国开始抬头的资产阶级,一面欢迎法国革命的理论,一面又害怕革命的恐怖而与封建的贵族相妥协。所以,他们的历史哲学是当时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的表现,正与他们的一般哲学一样,同是“法兰西革命的德意志理论”。
历史:马可菠萝有没有到过中国?
到过,历史书上写作马可波罗。他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称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没有深潜器的历史?
有的,中国有深潜器的历史,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010年11月,“海龙”号ROV(无人缆控潜水器)成功完成3500米级海试。
2012年7月,“蛟龙”号在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013年3月和5月,“潜龙一号”先后通过了湖上试验和南海海上试验,累计完成7次下潜。
2014年2月,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成功海试。
2015年7月至8月,“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AUV)”成功完成第一阶段的海上试验。
2016年7月“海斗”号最大潜深达到10767米,成为我国首台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并完成科考应用的水下机器人。
2017年2月,上海交大的科研团队表示其“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研制”项目,有望在2020年深探马里亚纳海沟。
如何评价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评价?
黑格尔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哲学虽然在中国广泛流行,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黑格尔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蔑视和攻击。黑格尔接受了启蒙学者关于人类历史起源于中国的历史观。他承认,中国所处的东方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但是,“开端”对于黑格尔来说没有任何优越性,相反,它象征着思想的贫乏和蒙昧。他用了比喻说:“历史是有一个决定性的‘东方’,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在这里升起,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是在这里升起,散播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东方/西方”在这里象征着“物质/精神”、“外在/内在”、“黯淡/光明”。
“中国”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起着反衬西方文明的作用,没有中国的落后,也就显现不出黑格尔所处的西方文明的先进;反过来说,没有黑格尔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立场和观点,中国也不至于那样落后不堪。黑格尔按照他的评判模式,在他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的材料中,解读出他所要看到的、一切低级、落后和愚昧的东西。如此解读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举凡哲学、思维方式、语言、道德、政治、宗教等等方面,凡是他认为人类精神有进步的领域,都有“中国”阴影的反衬。
黑格尔认为,包括中国之内的东方“不属于哲学史”。但黑格尔不时用“中国哲学”这样的术语,那都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的,并不表明黑格尔真的承认中国哲学的存在。在他的视野里,“哲学应从希腊开始”。通过希腊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黑格尔否定中国哲学的存在。爱利亚派首先提出了“纯有”的范畴,是哲学史的开端;与此相反,中国哲学以“无”为开端,“那就连手都不用转了,因为在转手之前,无已经转为有了”。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无”是继“有”之后的一个范畴,是通过对“有”的否定而来的,如果认为“无”在“有”之前,那就变成“表面的抽象游戏”。
在黑格尔之前,有人通过中西哲学的相似之处肯定中国哲学的存在和价值。黑格尔指责这种比较方式“纯属形式上观点”。比如,中国哲学以“一”为基础,与爱利亚派和斯宾诺莎以“一”为基础根本不同;中国哲学的象数与毕达哥拉斯以“数”为本源根本不同,不能把两者之间的差别看成是不重要,非本质的。
黑格尔对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哲学都持贬低态度。他说,孔子是“中国人的主要哲学家,但他的哲学也是抽象的”,“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王国”,当这种抽象的思想走向具体时,就成为“道德、治国之术、历史等,但这类的具体者本身并不是哲学性的”。至于道家,“‘道’只是普遍的抽象,恍惚不定”,是“原始的理性”;道家的“无”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性的、抽象的统一”,没有超出抽象的开始阶段。
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反映了中国人“普遍性抽象”的思维方式,“中国是停留在抽象里的”。按照黑格尔的哲学,“抽象”有“普遍”和“具体”两种,从“普遍的抽象”到“具体的抽象”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处于最初的“普遍性抽象”,这是把握外界事物的初级阶段的思想。阴阳的观念是“绝对的一元和二元的抽象思想”,是十分“肤浅”的;“八卦”“从最抽象的范畴一下就过渡到最感性的范畴”,“没有人会有兴趣把这些东西当作思想观察来看待”;“五行”“只是符合一种外在的次序,并没有包含任何有意义的东西”,还比如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的气、火、水、土的“四根说”。
在黑格尔看来,中国语言的落后反映了中国人缺乏精神、思想贫乏。他认为语言是“精神的特定存在”,“语言好像是思想的躯体”。一个民族的语言与它的精神和思想是一致的。他把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的区别看成是先进和落后的精神的区别。按照他的说法,在拼音文字中,一个名词由连续的语音表达出来,能够完整地表达一个独立概念,这是理智固有的最有价值的表现思想的方式。象形文字把名词分解成不同的图形,从而切断了名赐概念、语言和思想之间的连续性,把思想限制在图形的空间形式中,使精神丧失活力。他因此说,象形文字只适用于像中国这样精神处于停滞状态的民族。
18世纪的一些启蒙学者在中国文化中最推崇的是中国伦理精神,黑格尔最着力反对的也是中国伦理精神。在他的眼里,中国的伦理道德甚至还没有被提升到“精神”的层次。“伦理”在黑格尔哲学中范围很广,不但包括道德,家庭、社会、国家、法律等,也属于“伦理”范畴。他对中国伦理的评价是:“凡属于‘精神’的一切在实际上和理论上,绝对没有束缚的伦常、道德、情绪,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一概都离他们很远。”黑格尔如是说的依据是,中国的伦理没有“主体性”因素,没有自由的精神。
“主体”和“自由”是黑格尔规定“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精神的首要特性是辩证的运动,而“主体”就是运动的主体。主体在运动中逐步地完善自身,同时实现精神的价值。主体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精神的价值,它就获得了多大程度的自由。主体首先转向自身,在自我意识中获得思想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自我意识即主体性。其次,主体在创造文化的历史中获得政治上、生活上的自由。最后,主体在认识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和哲学活动中获得完全的自由。黑格尔肯定西方文化的不同形态,如希腊哲学和艺术、希腊罗马宗教和犹太教、基督教和近代哲学都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和自由,它们构成了人类精神进步的环节。他否定中国伦理具有主体性和自由,无异于把中国伦理排斥在人类精神之外。
对于启蒙学者尊重的孔子及其学说,黑格尔投以鄙薄的态度。他说:“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但实际上,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孔子所讲的只是道德常识,“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儒家经典《论语》也没有多大价值。从内容上看,孔子要求臣对君、子对父以及兄弟之间尽义务,“这种义务的实际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从表达形式上看,《论语》充满警句箴言,反复申述,“毫无出色之点”。黑格尔甚至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尔又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中国的道德学说是为专制的政治服务的。在中国,只有皇帝一个人有自由,其他人一律没有自由,一切政令都出自皇帝,“臣民都被看作还处在幼稚的状态”。君臣关系是家庭的放大。“在家庭之内,他们不是有人格的个人,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
黑格尔还把中国的宗教与专制政治联系在一起考察。他说:“在中国,个人没有独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也是依赖的的,是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其中最崇高的便是物质的上天。”黑格尔把中国宗教当作自然宗教,即崇拜自然物的宗教,“天”是物质性的。他显然接受了龙华民的解释,而不同意莱布尼兹对中国宗教的理神论解释。黑格尔把中国的自然宗教称为“国家的宗教”,并说“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因为“皇帝居最高的地位,是自然的主宰,举凡一切与自然力量有关联的事物,都是从他出发。”孔子的道德学说“与这种自然宗教相结合”。
黑格尔的体系有不少牵强附会、削足适履、生搬硬凑,甚至荒谬错乱之处,现在很少有人相信黑格尔的体系。但无论赞成他,还是反对他,人们都不能忽视黑格尔的辩证法。人们之所以不得不重视他的辩证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辩证法是用来论证历史进步观的,与“进步/落后”的二元对立密不可分。西方人看待文化历史现象,只要摆脱不了“进步/落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就无法摆脱论证历史进步观的辩证法。
黑格尔在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情况下,武断地大肆批评中国,错误百出,不堪一驳,现在的严肃学者不会在意他的这些观点。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他的批评意见,不是因为它们有任何学术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潜在影响。黑格尔的“中国落后论”和“历史进步论”是同一理论的反面和正面,“中国”是构成“先进/落后”对立阵营的一极。西方人看待中国的文化历史,只要摆脱不了“进步/落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就无法摆脱黑格尔的“中国落后论”的阴影
“黑格尔”历史是一把灰烬什么意思?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你灿若星辰或是低于尘埃,最终都在无尽的岁月里陨灭。
黑格尔作品?
黑格尔的作品有:
1、《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
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该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让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该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2、《美学讲演录》
德国黑格尔著。1835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3卷。1955年重印时改名为《美学》。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特殊与一般、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
这种统一只有在经过艺术家心灵创造的艺术美中才能真正达到;因此,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美是艺术美的不完全、不完善的反映;美学的确切名称应是“艺术哲学”。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审美和美的创造是人从对象上复现自己。
认为艺术从较低级(建筑、雕刻)到较高级(绘画、音乐与诗歌)的发展是精神逐步克服物质局限性而达到“主观性”的过程。
3《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是乔治威廉弗利德里希黑格尔(G.W.F.Hegel)编写,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该书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四种著作之一,是他自己惟一出过三次的著,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4、《法哲学原理》
《法哲学原理》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于1821年正式出版。《法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探悉法、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奥秘,从而迈向自由的意志。
《法哲学原理》包含三大部分:抽象法、道德、伦理。其中伦理部分又包括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书中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
5、《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本赋予思辨逻辑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录。本书是根据黑格尔1822-1823年冬季学期,在柏林大学第一次讲授世界史哲学的六个学生课堂笔记按编年史原则整理出来的,它在1996年首先作为讲演录试行本第12卷出版。
黑格尔的世界史哲学起源于他的思辨体系《哲学全书纲要》(1817年)。本书分为世界史的概念和世界史的进程两个部分,读者将会从中看到黑格尔世界史哲学思想的基础。
黑格尔著作?
黑格尔的主要著作有:
1、《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2、《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3、《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1835年到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
4、《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5、《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本赋予思辨逻辑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录。本书是根据黑格尔1822-1823年冬季学期,在柏林大学第一次讲授世界史哲学的六个学生课堂笔记按编年史原则整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