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和由来?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盘古开天到二十一世纪之间的历史。
中国历史悠久,从盘古、女娲、后羿等神话时代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00年。
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
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对外交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和两千多年的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由来和历史解说?
我们生活在中国,是中国人。但是你知道“中国”这个词语怎么来的,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形态,在禹的时期就正式形成了。在这之前,每一位天子上任之后都会改国名,黄帝时期国名有熊,帝喾为高辛,尧时期为唐陶,舜时期为有虞,禹时期为夏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天子之位,没有再改国名,但这时候已经以王朝的形式存在,叫夏朝,一直到夏朝灭亡。
中国的历史以及由来?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
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人到古公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新:王莽所创的朝代(国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汉为火德,为赤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传黄帝,天命授之。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
蜀(汉):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又称“季汉”。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中国干杯的历史由来?
“干杯”一词起源于16世纪的爱尔兰,原意是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酒徒,有这样的习惯,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纯性。
到了18世纪,“干杯”这个词才有了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社祝贺颂辞。
干杯时,人们往往还要互相碰杯,据说这与教堂敲钟是同一意思,为了驱除恶魔。
中国远洋历史由来?
对于中国何时开始远洋航海?估计100%的答案会选择明朝。
《明史郑和传》中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说的甚为详细。不过,这能作为中国首开下西洋的例证吗?当年,秦始皇为了寻找长生秘方,派徐福东渡求仙访药。虽然,徐福东渡的故事一直存在争议,不过却说明了中国很久以前就有了造船术,且对于远航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唐朝杨良瑶墓的发现,给了史学家一个大礼包。
在发现的神道碑上,有如下文字:“以贞元元年(785年)四月......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奉命遂行,不畏于远。”唐德宗在位的第一年,杨良瑶就出使了“黑衣大食”。
黑衣大食,这是个什么地方?
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阿拔斯王朝,曾经还打败过唐朝军队。在鼎盛时期,阿拔斯王朝的疆域在东南西北分别和印度、撒哈拉沙漠、摩洛哥和高加索接壤。此外,根据碑文可以看出,唐朝廷对杨良瑶的此次出行很是重视,“受国信、诏书”。
那么,杨良瑶使用的是哪种交通工具呢?
对此,碑文说了“舍陆登舟”,杨良瑶先到南海,然后,改陆路为舟行。
其实,就前后文这几十个文字,便说出了当年杨良瑶带着诏书坐船远渡重洋之事。同时,碑文中还记述了杨良瑶途中的一些经历,说他“剪祭波”,就是剪下头发祭海神。这是广东沿海渔民的习俗,足见当时大家为了此次航海能够顺利,便选择按照沿海的一些做法来行事。
其实,杨良瑶此次出使应该算是比较顺利的,“往返如期”。那时,大海航行应该是风险极高的,这在碑文中也有体现,说“他邈尔无惮险之容,懔然有必济之色”。可见,杨良瑶丝毫没有畏惧,在他的率队下,不仅海浪没有那么汹涌,连海风都有所收敛。
最终,杨良瑶率众日夜兼程,如期完成了使命。
虽然,这段描述难免有“夸张之词”,不过,却是从一个侧面说出,那时航海的危险系数极高,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所以,普通渔民都会事先拜海神,杨良瑶也不例外。
不过,此次杨良瑶的出使并不见于任何文献,单从这碑文的内容中只知道他在那一年乘船出使,但具体的路线和随行人员以及沿途见闻却没有详细的资料留下,这也是蛮遗憾的一件事。如果杨良瑶的墓不被发现,那么,这段历史也许真的就无人知晓了。
不过,从同时期的地理学家贾耽的一些记载中,大概可以知道杨良瑶的此番前行的路线应是从广州登船后,经过如今的新加坡海峡、柬埔寨、印度一带等,然后,抵达了现在的伊拉克境内。如果对比来看620年后的郑和下西洋所走的路线,很多都是吻合的。
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在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条线路就是民间或者官方,用来开展贸易和交往的水上线路。
大家都知道,以前的帝王、大臣的墓道上,都会竖一个碑,记录着他们的生前事迹。神道就是墓道的意思,所以,这块墓道上的碑就被称为“神道碑”。
而杨良瑶的神道碑除了写有此次出使大食,还有他在公元784年“借兵回纥”,化解了唐王朝的一场危机,以及后来的“平叛淮西”之事。其实,这块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发现了,不过,对于其碑文的解读,由于年代久远,辨识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后来,经过不少专家的研究,该碑文的句读才有了定论。现在看来,该碑文的内容无疑刷新了世人对中国航海史的认识。史籍有记载,当时的唐朝和大食接触频繁,这当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最重要的却是,此番出使足以证实在唐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了。
其实,唐朝时期的水师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战役,唐军以170艘战船对战敌方1000多艘船只,最终,导致敌方被团灭。
杨良瑶作为正式外交官出访,随行人员都会是有所挑选,碑文中也明确说道“备判官、内”。
更甚者,从出行的顺利情况来看,船上应该是配备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和领航员的。碑文中虽然说白天黑夜都有“特殊力量”指路,“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但是,在茫茫大海中,若是没有一定的技术指导,杨良瑶不太可能如期往返。
总之,杨良瑶神道碑的发现,可以说是让中国下西洋的历史足足提前了620年。也许,杨良瑶就是官方派遣的下西洋第一人。更重要的是,该碑文内容有助于研究唐朝当时的一些民风民俗、社会现状以及周遭的政治生态环境。
现在,我们既要为郑和下西洋给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而骄傲,更要为杨良瑶早在公元8世纪后期就远航中东的历史壮举而自豪!
中国历史的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封建社会阶段,经过各朝代更换,进到现在新社会融合阶段,五十六个名族汇合的大中国!
中国馆的历史由来?
19世纪下半叶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中,有识之士不断提倡引进西方类型的现代博物馆,作为“开民智”的重要措施。
由于办博物馆被视为“新政”之一端,遭到清政府的反对,直至1905年,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先驱者张謇自费创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才开始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
铁的由来和历史?
铁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铁,是天空中落下来的陨铁。陨铁是铁和镍、钴等金属的混合物,含铁量较高。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曾用这种天然铁制作过刀刃和饰物,这是人类使用铁的最早情况。地球上的天然铁是少见的,所以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造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当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之后,铁器时代就到来了。
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铁器。
铁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地壳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因为天然的纯铁在自然界几乎不存在,铁矿石的熔点也较高,又不易还原,所以人类利用铁较铜、锡、铅、金等还要晚些,在埃及、西南亚等一些文明古国所发现的最早的铁器,都是由陨铁加工而成的。1972年,在我国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出土了一把商代铁刃青铜铖,其年代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在青铜铖上嵌有铁刃,该铁刃就是将陨铁经加热锻打后,和铖体嵌锻在一起的。我国还曾出土过类似的铁刃铜铖和铁援铜戈各一把,年代相当于商末周初,铁的部分也是由陨铁加工成的。人们曾在西亚古苏美尔人所建的古乌尔城的古墓中,发现一把由陨铁制成的小斧,在古苏美尔人所建的古乌尔城的古墓中,发现一把由陨铁制成的小斧。在古苏美尔语中,铁叫做“安巴尔”,意思是“天降之火”,所谓天降之火就是陨石。埃及古人则干脆把铁叫做“天石”。可见人们最早认识铁是从陨石开始的。天降的陨石,数量很少,因此用陨铁制作的器具当然是很珍贵的,同时还带有神秘的色彩。用陨石作工具是很少的,所以在生产上,它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通过对陨石利用,毕竟使人们初步认识到铁。
花生的由来和历史?
花生,也有人称它为及地果,原产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鲁。在巴西曾发现十几种野生型花生。
美洲最早的古籍《巴西志》里,就有关于花生植株形态的描述。考古学家在秘鲁利马北部安孔镇的古墓里,曾发掘出距今2000多年前保存完好的炭化花生粒。古代印第安人把花生叫“安胡克”,印第安人把花生作为农作物种植,已有很久历史了。
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荚果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把它作为珍奇的食品。由于花生的优良食用价值,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欧洲。16世纪初,花生又从南美洲经印度洋与太平洋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各地。公元17世纪,殖民主义者贩卖黑人做奴隶,花生随着又从非洲带到北美洲。美国是在独立战争后才开始大量种植花生的。俄国在1792年引进花生,开始种植在敖得萨植物园作为观赏植物,直到19世纪才大面积种植。
大约在15世纪晚期或16世纪初期,花生从南洋群岛引入我国。最初只在沿海各省种植。那么,花生是怎么得名的呢?
据1503年《常熟县志》说:“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而生子土中,故名。”据记载,最早引入的是小籽型花生,壳薄粒小早熟,含油量高。大约经过100年以后,又引进一种大粒型花生,又叫洋花生,分直立型和蔓生型两种。由于这种大粒型花生传播到山东沿海各地,逐步在黄河、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开来。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种植花生最多的国家之一,种植面积达2700多万亩。我国的花生行销国外,在国际市场上素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坚果”。
操的由来和历史?
操,汉族姓氏,在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武汉新洲,黄冈蕲春,孝感应城和安陆)、江西、河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台湾地区等地区均有操姓后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的操氏历史人物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操师乞。
操氏来源以前流传两种说法:来源于官位,出自殷朝君主盘庚给大夫所封官职,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后代,属于以职业技能名称为氏。
后经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的研究成果表明操姓不是曹操后裔。
鄱阳当地《操氏宗谱》记载,操姓始祖为"天成公",经考证"天成公"历史原型为梁闵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