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濂的励志故事?
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学者请教,并约好了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
宋濂坚定地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宋濂就这样坚持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等当时的名儒大师,并且精通《五经》。饱读诗书的宋濂还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
二、宋濂的故事
宋濂是明初有名的大文学家,依据明史中的记载,宋濂原名宋寿,景濂是他的字,宋濂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小时候体弱多病,家境又十分贫寒,但是童年时期的宋濂十分勤奋好学,加之其特有的聪察野明才智,“小神童”的名号可以算是家喻户晓。宋濂一生尤爱学习,对书籍更是爱不释手,才造就了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的博学品格。
至正十九年的时候,在朱元璋的任命下,宋濂成为知府学堂的老师,这也开启了宋濂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学识影响他人路途,至正二十年,宋濂又被任命为教授,辅佐太子,教授太子朱标“五经”。洪武年间,在朱元璋的号召下,宋濂开始了他撰修《元史》的道路,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之后几年间,宋濂在撰书写作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朱元璋曾想要让宋濂参政议政,让其掌管中书大臣一职,被宋濂谢绝。
晚年的宋濂依旧保持着对书籍作品的高度热爱,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宋濂是开国文臣,却也难逃被猜忌的命运,儿子宋慎和次子都被处死,宋濂在马皇后的求情下,免去一死。
作为一代文臣,败侍喊宋濂在学术上的造诣恐怕无人能及,对于明初的影响的不容小觑,在辅佐太子方面用礼的制度来约束太子,让太子廉政治国。虽不曾披荆斩棘打天下,却可以学富五车治国家。
宋濂苦学
宋濂小时候家徒四壁,连一本可以拿来读的书都买不起,但是宋濂十分好学,对读书有特别的喜爱。于是小时候就常常能看到小宋濂奔波在邻里邻外,忙着向周围的人借书,但是看一遍不过瘾怎么办,小宋濂对书籍的喜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不如把每一本书都抄写下来吧,为了赶上还书的日期,即便是大雪纷飞的日子,砚台都结了厚厚的冰,小宋濂也谈或不敢有一丝怠慢。
小时候的宋濂在抄借来的书
成年以后,宋濂开始仰慕古代圣贤的书籍著作,但是因为担心自己不能求到有学问学富五车的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宋濂有过跑到百里外的异乡向道德高尚的老师求学的经历,在面对师长的时候,宋濂并没有保持一贯的谦卑,就算老师的门第挤满了整个屋子,宋濂还是虚心求教,要是被老师责骂了也并不胆怯,反而愈加放端正态度,等老师态度好了,继续求师。
宋代杨史程门立雪说的是重视情谊,遵守约定,而宋濂也有在大雪中求学的经历,因为生活艰苦,宋濂常常是用走着去求学的,穿着又很破旧,和同龄一同学习的比较起来,既不保暖也时常挨饿,但是宋濂觉得心中充满乐趣,在求学中掌握的知识是一些物质换不来的。
宋濂在自己获得在成功后仍不忘关照后辈,有一次马生君在大谈自己的求学之路如何刻苦,宋濂特意告知了自己过去的生活,马生君大有感悟,从此愈加虚心学习。
三、宋廉求学的故事
宋濂求学拜师故事主要内容:
在明初的时候,有一个叫宋濂的文学家,诗人。在小时候他十分好学,但是由于家里很穷就没有办法去买书来读。于是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然后把借来的书亲自重新抄在一张纸上,再按时归还给别人。
冬天的时候,天气十分寒冷,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而宋濂却坚持的抄书。有时,连砚台里的墨都冻成冰了,他的母亲则端来热水,把热水倒进砚里,使它溶解。宋濂的母亲十分关心宋濂,当宋濂全身都冻僵时,母亲则找来棉被给宋濂披上,怕他冻着。
夏天的时候,天气十分炎热,蚊虫又多,宋濂还是坚持的抄写,有时把他的手都咬肿了,可宋濂毫不在乎。而母亲却在旁边为他把扇,母亲的爱,让宋濂更加勤奋的学习,抄完后,就小步加快跑地送去,生怕超过了约定的期限。
由于他十分坚守信约,因此有许多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就更勤奋地阅读,每天早起晚睡,宋濂的母亲十分担心他吃不消,但宋濂只是一笑了之。于是他广泛地阅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知识也就更多了。
扩展资料:
求教要有谦恭的态度。宋濂遇到的老师,不高兴时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如今不多。可像宋濂那样谦恭的学生却很难得。作为学生要尊师重教,要以谦恭的态度“援疑质理”;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这不是求学的正确态度。逆境之中出人才。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玫热恕T┐浅⒄髅薜乐椤C鞒跏笔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扒没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有史才,曾主持编纂《元史》二百一春埋纳十卷,王t将其与司马迁相比,四方学者称其为太史公。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掩盖了史学成就,据说他青年学习《春秋三传》时,就擅长记忆历史年代;成年后,也喜欢创作人物传记、行状墓志。
他在《洪武圣政记》中,改变之前“以古为鉴”来劝谏君主的方法,创造了“以今为鉴”的劝谏方法,他是“以今为鉴”的“资鉴派”,《洪武圣政记》及他的另一部著作《浦阳人物记》,对于有明一代的史学颇有影响。
但宋濂的史学只是他借以宣扬经学的工具,虽然从事历史著述却不想以此名液肆世,宋濂的在《元史》中的创作也不能与其散文、寓言等作品相比。
余幼时即嗜学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4,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6,不敢稍逾约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8,益慕圣贤之道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0,尝趋百里外1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4,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15,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16,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18,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19,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20。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21,媵人持汤沃灌22,以衾拥覆23,久而乃和。寓逆旅24,主人日再食25,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26,戴朱缨宝饰之帽27,腰白玉之环28,左佩刀,右备容臭29,烨然若神人30;余则袍敝衣处其间31,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32,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33,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34,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35,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36,县官日有廪稍之供37,父母岁有裘葛之遗38,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扰搜州《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39,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40,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41。余朝京师42,生以乡人子谒余43,撰长书以为贽44,辞甚畅达,与之论辩45,言和而色夷46。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47,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48;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49,岂知余者哉![2]
宋濂(1310年11月4日[1]-1381年6月20日[2]),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3]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玫热恕T┐浅⒄髅薜乐椤C鞒跏笔苤煸袄衿福蛔鹞拔寰笔Γ又毂杲簿:槲涠辏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漏洞,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4],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3]
概述内图片来源:[5]
本名
宋濂
别称
宋太史、宋学士、宋文宪、宋潜溪、宋龙门
字号
字景濂,号潜溪
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
所处时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
汉族
人物关系
宋慎
杨维桢
好友
朱棣
学生
热点关注
解读朱元璋的手段:被清洗掉的三大开国功臣
洪武一朝,朱元璋诛杀的官员和儒生多达十余万,其中有许多贪官污吏和不轨之臣,但也有不少王公、列侯、宰相、大将无罪被杀,成了冤死鬼。如此,成为功臣第一,又有何用?...
人物生平
英敏强记
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1](11月4日),因与其祖父同日生,故名为寿,后改名濂[3]。其祖先宋嘣谀纤问蹦昵ㄡ憬鸹毕裾憬逦冢笾了五ナ辈徘咏鸹纸裾憬纸[6]。[3][7]
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时多病,“每风眩辄昏迷数日”,幸得祖母金氏和母亲陈氏的悉心照顾,得以顺利度过童年。[3]为人聪明、记忆力强,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玫龋ā段寰贰K簧炭嘌埃白陨僦晾希闯⒁蝗杖ナ榫恚谘匏煌ā薄T车壑琳拍辏罕1349年),因危素等举荐,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3]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华山为道士,实则入山著书。[7][3]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龙门山著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