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建国后我国提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包括:为了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物质基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使命;农业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哈尔滨工业历史?
抗美援朝,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改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更改变了“共和国长子”哈尔滨的命运这座松花江畔、欧陆风情的消费型城市,因南厂北迁、“一五”时期援建项目一跃成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
工业成为哈尔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让城市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确立,“哈尔滨制造”填补了国内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空白。困难中建设,曲折中发展,一个个“大厂”完成了从仿制到改造再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发展至今,部分产品和技术已处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工业化多少年历史了?
按历史学划分,中国工业化进程是从近代开始的。1840年至今,已经18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第一波工业化浪潮是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理论基础。
洋务运动失败,工业化进程被打断。直至辛亥革命后又开始短暂的工业化重启,再次被日本侵华战争打断。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进程才得以顺利推进,直至成功实现工业化。这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工业风的历史?
工业风格在美国被发扬光大,广泛用于酒吧、工作室、LOFT住宅的装修中,如今我们所说的工业风格,指的就是“美式工业风”。
然而工业风并非起源于美国。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就是巴黎地标埃菲尔铁塔被造出来的年代。很多早期工业风格家具,正是以埃菲尔铁塔为变体。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金属集合物,还有焊接点、铆钉这些公然暴露在外的结构组件;当然更靠后的设计又融进了更多装饰性的曲线。
锗的工业历史?
生产的锗,主要来自铜、铅、锌冶炼的副产品。高纯度的锗是半导体材料。从高纯度的氧化锗还原,再经熔炼可提取而得。掺有微量特定杂质的锗单晶,可用于制各种晶体管、整流器及其他器件。锗的化合物用于制造荧光板及各种高折光率的玻璃。锗单晶可作晶体管,是第一代晶体管材料。锗材用于辐射探测器及热电材料。
高纯锗单晶具有高的折射系数,对红外线透明,不透过可见光和紫外线,可作专透红外光的锗窗、棱镜或透镜。锗和铌的化合物是超导材料。二氧化锗是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含二氧化锗的玻璃有较高的折射率和色散性能,可作广角照相机和显微镜镜头,三氯化锗还是新型光纤材料添加剂。锗,具有半导体性质。
对固体物理学和固体电子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锗的熔密度5.32克/厘米3,为银灰色脆性金属。锗可能性划归稀散金属,锗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不与空气或水蒸汽作用,但在600~700℃时,很快生成二氧化锗。与盐酸、稀硫酸不起作用。浓硫酸在加热时,锗会缓慢溶解。在硝酸、王水中,锗易溶解。碱溶液与锗的作用很弱,但熔融的碱在空气中,能使锗迅速溶解。锗与碳不起作用,所以在石墨坩埚中熔化,不会被碳所污染。锗有着良好的半导体性质,如电子迁移率、空穴迁移率等等。锗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潜力。现代工业生产的锗,主要来自铜、铅、锌冶炼的副产品。
丹东工业历史介绍?
丹东曾经轻纺,电子工业的城市,毛娟纺织厂,化学纤维厂,518拖拉机厂,电冰箱生产厂东方齐洛瓦厂,黄海大客车有限公司,丹东丰能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恒星泵业有限公司,丹东明珠特种数字有限公司,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欧洲工业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公元前1世纪至19世纪。据可考史料记载,从公元前1世纪起在德国境内就有了炼制生铁的记录。12世纪出现了木炭高炉炼钢法,实现了铁矿石溶炼。但当时所炼制粗钢的含碳量较高,仍不具有锻造性。这一阶段的炼钢业因生产力水平所限,基本以大型家庭作坊的形式出现,产量极低,尚未真正进入工业化阶段。
第二阶段,1811年至1914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各种新的生产交通工具的发明对钢材需求量急速增加,直接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种新式炼钢法也纷纷问世。19世纪初搅炼法(Puddel-Verfahren)[i][1]被引入德国,,开启了德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序幕。1811年,阿弗瑞德克虏伯(AlfredKrupp)在埃森(Essen)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家铸钢厂,随后在鲁尔区(Ruhrgebiet)各类炼钢厂纷纷建立。1850年普鲁士地区钢铁业的雇员数已多达13500人,产量突破了21万吨。1864年德国工业家弗里德里希西门子(FriedrichSiemens)和威尔翰姆西门子(WilhelmSiemens)与法国人皮埃尔马丁(PierreMartin)共同发明了平炉炼钢法(SM-Verfahren),这是德国钢铁工业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德国一直使用长达132年,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炼钢技术之一。炼钢技术的提高加速了钢铁工业地区聚集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1887年阿弗瑞德克虏伯去世时克虏伯钢铁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000名员工的钢铁巨头。从1811年到1914年这100年之间,德国钢铁工业经历了跳跃式的发展,到一次大战前行业雇员总数达44万余人,生产效率提高了25倍之多,钢铁生产总量到20世纪初已经突破200万吨,奠定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基础。
第三阶段,1914年至1945年。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其钢铁工业也进入了垄断扩张阶段,经济垄断与政治独裁相结合及钢铁工业的全面军事化成为这一时期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两大特点。一战后德国钢铁工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以迅速恢复,到1929年德国再次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钢国。1931年弗里茨蒂森(FritzThyssen)加入纳粹党,标志着德国钢铁工业全面与纳粹势力结盟,而另一家钢铁巨头克虏伯钢铁公司则大发战争财,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最大的军火供应商。客观上两次大战刺激了德国钢铁工业的井喷
意大利工业发展历史?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扩展。
受此影响,到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意大利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明显滞后且发展缓慢,主要是外来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割据,严重阻碍了意大利的正常发展。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或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意大利还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战。因此意大利的工业革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滞后,发展程度不高。二是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到19世纪末意大利才抓住机会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并在20世纪初成为欧洲主要工业国家之一。
中航工业集团历史?
中航工业集团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立,注册资本6400000万人民币。
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设有航空武器装备、军用运输类飞机、直升机、机载系统、通用航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航空供应链与军贸、专用装备、汽车零部件、资产管理、金融、工程建设等产业,下辖100余家成员单位、24家上市公司,员工逾40万人。
秦皇岛工业发展历史?
秦皇岛市近代工业始于1893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形成了部分工业遗产。秦皇岛市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秦皇岛港口、山海关铁路及桥梁厂等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9处港口近代建筑群和耀华玻璃厂旧址;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8处港口近代建筑群、3处山海关近现代铁路附属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秦皇岛中国煤矿工人学校原址、京奉铁路汤河桥、锅伙、长城煤矿旧址。
据介绍,秦皇岛市的工业遗产类型包括厂房、仓库、码头等,目前保留工业遗产虽多为它用,但基本保持着原貌,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保护现状不理想,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