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黄权三易其主史称忠贞之士,实力为什么碾压三姓家奴吕布。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刘关张、曹操、孙权等大英雄,也有一些能力突出、性格倔强我们却并不熟悉的历史人物。
黄权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一生先后侍奉过刘璋、刘备、曹氏三代,却依然被史上称为“忠谏于主,得事君之礼”的忠贤之士。
而同时期的吕布因为先后侍奉过丁原、董卓、王允等权臣,却被人称为“三姓家奴”。历史为什么如此厚待黄权而轻视吕布呢?
历史上吕布和黄权都没有记载确切的出生年月,但吕布年龄比黄权大,而且吕布主要活动于汉末群雄争霸时期,而黄权主要活动于魏、蜀、吴三国相争之时。
他们活动轨迹虽然没有交叉,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两人都先后侍奉过多位主公。不过史书上对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史称吕布是“三姓家奴”,而称赞黄权是“忠谏之士”,为什么呢?
黄权忠谏,吕布贪婪,两人同是易主,却性质大不相同。
刘璋对黄权有知遇之恩。黄权是四川巴中人,初出道时仅是当地郡守手下的一个小官吏。因为年轻有才,名声不错,所以被刘璋破格任命为参与州府机要决策事务的主簿。
当刘璋听从别驾张松的建议,准备迎接刘备来汉中攻打张鲁时,黄权曾经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黄权认为一山不容二虎,刘备是骁勇之士,不是刘璋能够驾驭得了的。
这是黄权忠于刘璋,向刘璋提出的符合当时形势的合理建议。可惜刘璋暗弱不听,还把政见不合的黄权外放到成都北部广汉,当了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广汉县长。
等到刘备攻占益州以后,周边各县都望风而降,只有黄权闭城自守。此时的黄权作为外放的地方官吏,并没有见风使舵,而是忠贞于刘璋之事。
等到刘璋臣服刘备以后,黄权才出城投降。投降以后的黄权被刘备拜为五品偏将军,职位虽然不高,但黄权一旦易主投诚,便恪尽职守,经常向刘备献言献策。
当张鲁被曹操打败后,黄权审时度势,及时向刘备提出迎接张鲁,占据汉中的战略构想。这和当时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的想法不谋而合。
刘备十分欣赏黄权的见解主张,让黄权作为护军将军,率兵迎接张鲁。可惜张鲁率兵投降曹操,黄权因此率兵与曹军激战,在战斗中攻杀了夏侯渊。
黄权的智谋,并不在法正之下,所以后世曾有人对黄权的遭遇抱不平说:刘备拜黄权为偏将军,虽然善待黄权,却给的职位有点低,没有体现出褒扬黄权忠义高节的品格。
反观吕布,本是丁原手下的一员部将,却贪求富贵受人唆使,亲手杀害了丁原,归附董卓。
侍奉董卓情同父子,董卓本待其不薄,却又听从司徒王允的唆使,为了一个仪同三司的高官厚禄又亲手诛杀自己的主公董卓。
吕布失去的不仅是道义,还失去了做事的忠义操守和做人的品格底线。所以此后的吕布不管依附袁绍,还是归降曹操,再也不能取得主公的信任。
黄权因势无奈而降,吕布逐利无路而降,两人同是再易其主,却形势截然不同。
刘备为了报关羽被杀之仇,举全国之力与东吴决战。战前黄权曾经规劝刘备:吴军善于水战,蜀军顺流而下,进易退难。
不如让我做为先锋,与吴军先战,主公镇后,这样进退有据。可惜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刘备不能采纳,仅让黄权作为镇北将军,镇守江北以防备曹操军队的进攻。
等到刘备夷陵战败后,全军而退,吴军乘势而上,道路断绝。留下镇守江北的黄权成了孤军悬守。无奈中的黄权因为不想投降交战的孙吴,就选择投降了北方的曹氏政权。
对于黄权的投降曹魏,史书上曾经批评黄权说: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此时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一下黄权面临的形势。刘备攻吴,事前是根本没有想到会失败的。
所以刘备在攻吴之时,已经把占领荆州以后将要安排的大小官吏史合、庞林等等,都让黄权带在身边,就等着战胜东吴以后,接管荆州。
可惜事与愿违,兵败如山倒,蜀军退到白帝城。吴兵已经全面包围了黄权所在的江北一带。此时的黄权,已经和益州之时的闭城自守面临的形势完全不同。
当时刘备攻取益州之时,是想着收买人心,长期占据益州,并不会强行攻城。所以黄权能够从容地等刘璋投降后,再投降刘备。
但现在是两国交战,吴军是不会容忍一座孤城自守而不奋力进攻的。
黄权守不能守,退不能退。如果不想让众多将士跟着自己战死,就只有投降相邻的北方曹军这一条路。无奈中的黄权权衡得失后开城投降了曹氏集团。
正因为黄权没有选择战死这一条路,所以王夫之批评黄权是:智在一曲而不可谓智,忠在一曲而不可谓忠。
但刘备在得知黄权投降后,并没有怪罪黄权,反而自责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黄权在战前是认识到蜀军可能面临的危险形势,所以向刘备曾经提出合理建议。只可惜刘备不能采纳,终至黄权兵临危地。黄权之降,是形势逼迫所致。
反观吕布,在投靠丁原、董卓、王允之时,并不是形势危及自身,或是职事难守才去投靠,都是为了谋取自己更高的官职、更多的厚禄,才选择取巧投靠高门。
吕布是凭着一已之力,巧取豪夺,追逐高位。而黄权是形势所迫,进退无奈之举。黄权之降,形势使然,情有可原。吕布之降,逐利本性,自取灭亡。
两人形势不同,自然史上褒贬评价不同。
黄权易主而生,吕布树敌而亡,两人同是易主,却结局天壤之别。
黄权投靠曹氏集团后,深受曹丕的器重。不仅自己被曹丕封为育阳侯、镇南将军。
随同黄权投降的三百一十八位将领,大多封了将侯、郎将之职。黄权投曹以后,魏文帝很是高兴,也特别赏识他。
经常在出游过程中,让黄权同车陪乘。官职也一直做到遥领益州刺史、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黄权虽然身在魏营,但是心里时常挂念蜀地的安危。在曹丕、曹叡询问他蜀地情况时,也始终能够客观公正地评述刘备和诸葛亮的功过是非。
黄权投降不久,就有传言说刘备杀害了他的全家。但黄权始终坚信自己在蜀国对刘备是忠心的,刘备是仁义之人,诸葛亮是贤明之人,决不会害他全家。
事实上黄权留在蜀地的儿子黄崇,不仅没有因为父亲投降而受到伤害,还官至尚书郎,最后因为随诸葛瞻抵抗曹兵而战死绵竹。
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魏国群臣都是相互庆贺欢笑,只有黄权脸上始终没有一丝笑意,心里还忧心忡忡。
即便在平时与曹丕或是朝中重臣司马懿等谈论起刘备、诸葛亮时,都是带着满心佩服的表情,不由自主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赞扬感叹着刘备的识人用人、恢弘气度和诸葛亮的忠贞勤勉、鞠躬尽瘁。
黄权如此当面称赞蜀国,却始终受到曹氏集团的信任与推崇。这就是黄权人格魅力所在。
黄权侍奉曹氏三代,最后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曹魏政权开府之名,就是从黄权开始的。黄权在曹魏受到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
反观吕布投靠王允失败后,又转投袁绍。在袁绍军中不思自省,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反而飞扬跋扈,恣意妄为。
所以袁绍军中将士都不喜欢吕布。吕布在占据濮阳有了落脚点后,对待下属毫无诚意,战略谋划没有方向。
凭一已之勇,南攻袁术,东战刘备,北抗曹操,四面树敌,终至亡命白门楼。吕布之死,是失信于人、只图一时之利的结果。
结语:
黄权一生三易其主。侍奉刘璋,能够忠于刘璋之事,闭城自守以报刘璋。侍奉刘备,能够忠于职事规劝刘备。夷陵之战无奈降曹,能够问心无愧,忠贞做事。
黄权在曹魏历经曹丕、曹叡、曹芳三朝,始终受到推崇。这是黄权不管身在那方阵营,始终能够做到踏实做事、忠心办事的结果。
所以史上称黄权为“弘雅思量,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而吕布本是一代枭雄,地位比黄权高很多,占有的资源更是丰富,史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但吕布行事鲁莽,没有道义,不能坚守基本的个人操守。所以把到手的一把好牌,打的稀烂。吕布为求厚禄,先杀丁原,再杀董卓。
乱世重义,两人的格局境界高下立判。吕布在危难时刻,更不能审时度势,仍然四面树敌,失去信义,终至亡身。
所以史上称吕布是“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吕布之死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
吕布名恶,黄权名重。乱世易主本是常事,重在做人要有基本的道义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