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主张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用德治民的治国理念,应该是是他在哲学方面最大的贡献!
感谢今日头条邀请,感谢悟空问答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让我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一问百答,各抒己见,不喜勿喷。我们先看一下题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孔子,哲学。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孔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圣人。
再看一下,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门论述自然事物实质的理论学科,是在人类生活中,一种超越现象和一般规律的,具有普遍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根据孔子一生所留下的书籍看,没有一部是有关哲学的书籍。孔子一生追求仁道,酷爱仁道,宣传仁道,但他的所有著作,多数是整理别人的作品,自己并没有对仁对道有明确清楚的描述及理论。自己也曾明确的表达过,说自己不是仁,没有成仁见道。
所以我个人认为,孔子只是个普通的历史、文学及礼乐学者,跟哲学扯不上关系。他所阐述的都是些持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些与见仁成道无关的术述。说白了,他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统治阶级的吹鼓手。他所倡导的己所能欲方施于人的论调,是彻头彻尾的二说,是当之无愧的孔老二。所以,我说孔子在哲学上没啥贡献。老子在《道德经》中清楚阐述了道德,仁义和当时孔子所推崇的礼学的区别和性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当然,一有二的属性,万物都在一道之中,都是无量边绝对虚无之中,这唯一永恒常生大身的一部分,也不能极端否定,存在就有价值,自然因为不同而伟大和美丽。
大王原作:
孔子学问非哲学,
对道不通重礼节。
君君臣臣一大套,
不伦不类创儒学。
韦编三绝填象辞,
遮掩易经把意邪。
如今又搞儒释道,
小鱼挤入大鱼列。
早晚要被大鱼吃,
后人可别瞎咧咧。
椽木怎可逞强梁,
大道无亲把伪揭。
处事之术终无常,
见性成道把苦截。
孔学虽不是哲学,
哲学必然容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