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浓郁的伦理价值取向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浓郁的伦理价值取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548 更新时间:2024/2/25 13:54:41

中国古代哲学的“伦理化”哲学是化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髓”,中国传统哲学也体现了其特有的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一,“合”传统哲学的最高追求“分”,西方哲学思想的核心(另外行文分析);与之相反,“合”,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最高追求。如道家的“道”则是追求物我合一,即人生、社会、宇宙的大整合,;儒家的“中庸”也包涵求“合”的思想,求得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庸说到底是一种手段);佛家的“圆融”之境也是对大千世界最高和谐的一种追求。分主客两分的世界观,使西人的目光紧紧盯着外部世界;合“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使我们先人目光永远投人、投向人的内心世界“合二为一”的世界观,决定了我们的方法论古人的思维过程从来是视主、客为一体,即所谓“物我两忘”或曰“物我同一”。一切外物永远在主体的关照之中。一切思考、认识、探讨都是直指人心。二,传统哲学思辩中强烈的主体意识天人关系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诸子百家、各学派基本认同的世界观。西人二元分离的世界观侧重于主客分离,注重于排斥、分化、对立一面的研究。我们的传统哲学则侧重于主客间的联系、统一、和谐、融通、同一的一面。在传统文化精神中,“合”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如道家之“道”,即是天、地、人的结合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道、地道、人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即是“一”。道家认为,“道”是一个绝对永恒的超时空、超现实、超感知的实体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是世界的本源。同时他们还认为,道既是世界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普遍存在的“实体”,但又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依据、动力与规律,还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一种最高的认识整个宇宙都是“道”:一个和谐、同一、虚无的“无差别境界”宇宙、世界、人、万事万物,是什么都一样“齐一”。“道”作为实体是客观的,而以先验的理论观察世界的认识活动是主观的,这样,“道”就成了一个主、客的“统一体”。用这种主、客不分的“道”眼观察世界的“认识论”或曰认识活动中渗透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人文精神。那么这种主客一体的认识活动到底如完成呢?他们必须通过道家特有的思维或曰思辨方式抱一、守一或曰守中的“悟道”过程,最后融入自然,进入与万物“无差别”的状态,而达于“天人合一”之境。这个认识过程的完成,不是外向的探索,而是内向的追求,如:坐忘、心斋、抱一、守中。打一个不确切的比方,古哲人的思辩好比“坐禅”认识过程没有明确的推理程序、模式和规则,就是一个“悟”主体的内心探求请不要误以为这就是“唯心主义”。不,这是主、客一体的探求传统哲学思辨中渗透着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三,传统哲学的“伦理本位”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一直是一种封建宗法性社会,而生长在这种类宗法意识十分强烈的社会氛围中的哲人,在伦理文化的熏陶下,思考问题时,总是以“孝悌”的伦理观念关照一切,研究天、地、人的关系无一不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把天理人性化、伦理化,以为天有善恶之心,如“天生五谷以养人”。古人关于天理、人欲之辩,都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儒家哲学可以说,基本就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如它的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有人说:中国“哲学成了儒家的奴婢”,如果从哲学的伦理化倾向来说,也不无道理。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是道家哲学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道家的“无为”也可以理解为对自由人格的一种追求。这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伦理化倾向。这个角度理解,“伦理本位”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四,传统哲学对政治的极大关注中国是传统的宗法制国家,实行的是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这样就使国家一切政治问题都变成了“家政”问题,治国就是治家,所以国家基本政治原则已经伦理化了,为政治服务,即是为君主服务,是当时文化的基本功能,所以,哲学也必然为伦理化的政治服务,这样哲学也就伦理化了。各家各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儒家以“孝”治国,以“礼”规范人,都是为了使政权“传之罔极”。老庄们也都思考治国的问题,重视人的心性的修养,所谓忧国、忧民、忧君,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从而使伦理、政治、哲学融为一体,政治伦理完全覆盖了哲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伦理本位。总之,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鲜明、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差别”的和谐、统一的世界。他在中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极其深远。中国传统哲学讲求实用,其着眼点乃是社会的“伦理”,它注重现实的人生哲学与人际关系的探讨。因而也就与政治、伦理紧密相连,最终堕落成政治的“奴婢”。所以很多学者误以为,中国无哲学(如当代著名思想家黎鸣先生即持此观点)。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西方哲学更偏重逻辑,而中国哲学更注重人文感性?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水土不同,人种不同,文明不同,因而思想有差异,思维有差异。西方重逻辑,但不乏人文;东方文明重人文,也不少逻辑!人文也好,逻辑也好,本质上没什么不同,二者相互依存,而且如同树与土壤,人文孕育、滋养、支撑了逻辑,逻辑是一定种属在一定人文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西方逻辑与东方人文的特性,与其各自的文明发

  • 先秦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文学主张及艺术成就是什么啊?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一、儒家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

  • 请你选择诸子中的一家,进行一次古代哲学思想的专题研究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

  • 选择诸子中的一家,进行一次古代哲学思想的专题研究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理论上儒家是最庞大最正统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过如果想找简单点,小点的,可以选择道家(老庄)、墨家(墨子)、法家(韩非)、纵横家(苏秦张仪)等等

  • 以我国古代一家哲学流派的观点为指导,论述有效治理食品安全与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吃饭的要仁义礼智信,做饭的要仁义礼智信,卖饭的要仁义礼智信,管理者要仁义礼智信。道家:道法自然,有啥吃啥,安不安全无所谓。修到高级阶段,辟谷不吃,或将食物炼丹,吃了直接升仙。佛家:不准吃肉。吃的都是别人施舍的。万法皆空,如露亦如电,所以吃了和没吃一样,安全和不安全一样。法家:一切以法为准。乱做

  • 简述西方文学的发展及其阶段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从公元前6世纪直到20世纪,西方文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神秘主义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7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的文论--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呈现出一些规律:1.西方文论的发展受着西方社

  •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异同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相同: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作品气质相同,都强调理性、强调诗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文艺的作用。新古典主义保留了古典主义作品典雅端庄的高贵气质。不同:1、产生时间不同古典主义是17世纪开始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是启蒙时代、理性时代以及部分现代主义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优缺点),西方文化的特点(优缺点)。哲学方面说明东西方文化为什么要"求同存异"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是:维护专制,压抑人性。西方文化的根本特点是,注重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解放人性。中国传统文化偏重实际、轻视思辩。不喜欢探究与实际无关的抽象概念,而把对人际关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伦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恶果之一,就是使中国人变得虚伪自私,圆滑世故。

  • 归纳指出古代东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1)西方人文主义关注个人,强调从神学束缚中解放人性;中国人文主义特别强调家庭幸福,社会关系和谐。(2)西方人文主义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中国人文主义是为了集体的利益与和谐~

  • 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等看做世界的本源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古代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所以在概括物质的根源上,出现了这种偏差。以解析对世界的困惑,所以根据事物的一些属性,如水、火、气等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