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整理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关系和文化交流;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阶段。3、对外: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技术交流等形势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在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赋税制度出现重大改革。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一、现实性(或现世性)。与其他民族一样,中国古代思想也经历了漫长的神话阶段,即以神话传说的方式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但是从西周时期开始,我们就努力摆脱神话因素的影响,代表人物恰恰是新上任的西周统治者,比如周公。他一改以往解释朝代更替的天命观,认为所谓的天命无非是民心,这样就把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从天上拉到了人间。继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表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就连超越色彩最浓厚的道家(庄子)也曾经说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即精神的高度自由伴随的是人伦日用的世俗化。这体现在更超越性的宗教学说上也是这样,比如中国的道教并不像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佛教等强调彼岸世界,它更强调的是此岸生命的延长长生不老,这体现的是中国人强烈的世俗感情和现实态度。二、重联系性。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并一直以此为传统。强调现象背后的本质,并认为有一个本原性的实体决定着世界的产生和运行,这个实体或者是“理念”,或者是“形式”,或者是“上帝”,或者是“物自体”,或者是“绝对精神”,或者是“思维”,或者是“语言”,或者是“生命意志”等等。对本原实体的追求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史甚至西方哲学史的大部分内容。但在中国哲学中很少有哲学家以探讨本原实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根本任务,而是以人际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作为最终落脚点。张载曾精炼地将这一特点归纳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更强调的是联系而非实体,更强调整体综合而非具体分析,这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不发达但辩证法传统悠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