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其前提是承认在中国古代有“哲学”(的思想),这个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相似点”,或者说中西哲学有它们的普遍性,但中国哲学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殊性。“哲学”是个译名,它出自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对philosophy的翻译。西周先把philosophy翻译为“希贤学”或“希哲学”,取宋儒周敦颐所谓“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即把philosophy理解为“希求贤哲之智之学”。在1874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西周始把philosophy译为“哲学”,他说:“将论明天道人道,兼立教法的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应该说,“哲学”这个译名的成立一开始就具有了“会通中西”的特点。如果没有中西的会通,那么就只有philosophy,而没有“哲学”。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名词,但是很早就有“知人则哲”和“哲人”的表述,“哲”的意思就是“智”或“大智”(《尚书正义·皋陶谟》),而“哲人”乃指“贤智”之人(《尚书正义·伊训》)。孔子在临终时曾慨叹而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哲学的“哲”字在中国文化中有其深远的根源。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或图书分类中也没有“哲学”这个“学科”,因没有这个“学科”,所以中国哲学缺少“系统的记载”。这样,我们若要对中国哲学作“系统的研究”,就如蔡元培在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写的序中所说,“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冯友兰先生在1931年出版《中国哲学史》(上册),他指出中国哲学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但有“实质上的系统”,“讲哲学史之一要义,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此所谓“找出”,仍不免要“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即找出“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他又认为中国古代所讲“性与天道”及其“为学之方”的那部分内容“约略相当于”西方哲学所讲的宇宙论、人生论和方法论。胡适和冯友兰都是为了强调“中国哲学史”之名的现代意义,而侧重于讲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同”(当然冯先生所谓“约略相当于”也包含着“异”的意思)。于是,金岳霖先生在为冯著写的“审查报告”中提出,“中国哲学史”这个名称仍有“困难”,“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他又说:“现在的趋势,是把欧洲的哲学问题当做普通的哲学问题”,这虽然“有武断的地方,但是这种趋势不容易中止。”冯著的上册是1931年出版,上下全书是1934年出版。此书对张岱年先生写《中国哲学大纲》(1937年完成)有重要影响。金岳霖先生对冯著提出的问题,正是张著在序论中首先要解决的。于是,不同于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的先讲“哲学的定义”,也不同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绪论的先讲“哲学之内容”,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的序论首先写有“哲学与中国哲学”一节,指出“对于哲学一词的看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西方哲学为“唯一的哲学范型”,凡与西方哲学不同者“即是另一种学问而非哲学”;第二种是“将哲学看作一个类称”,西方哲学只是此类的一个“特例”,“如此,凡与西洋哲学有相似点,而可归入此类者,都可叫作哲学”。依后一种看法,“则中国旧日关于宇宙人生的那些思想理论,便非不可名为哲学”,即它也是哲学这个“类名”的一个“特例”。显然,张先生的“类名”与“特例”之分,就是要解决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避免“武断”地把西方哲学当做“普遍哲学”,从而避免“中国哲学史”之名的“困难”。《中国哲学大纲》又名“中国哲学问题史”,它所讲的不是“把欧洲的哲学问题当做普通的哲学问题”,而是讲“中国(的)哲学问题”。关于中国哲学的“条理系统”,张先生也指出:“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加以分析,实乃是‘因其固然’,依其原来隐含的分理,而加以解析,并非强加割裂。”“求中国哲学系统,又最忌以西洋哲学的模式来套,而应常细心考察中国哲学之固有脉络。”显然,这里已经不是片面强调“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了。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与其它类型的哲学相比,有如下特点:①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秩序相对稳定,故中国哲学在殷周哲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了历史久远,具有较高形态的封建社会的哲学.而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哲学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只是在近代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哲学遂逐渐发展.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相结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儒学虽因袭了传统的天命观念但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彼岸世界;强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说教.--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以“正统”自居,批判宗教神学观点.而在西方,中世纪时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唯物主义思想只能披上宗教外衣或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存在.③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等诸家都以天道观为其伦理学说的理论依据秦汉以后儒学被奉为正统,无论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还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张都是通过各自的本体论为.儒家的纲常伦理作出论证在宋明理学中,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结合更为显著.张载以气为万物本原,宣扬”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爱精神,二程和朱熹以理为本体,强调天理即是人伦的最高原则.在中国哲学中,认识论也往往和道德认识、道德修养相联系孟子的“思诚”,荀子的“虚壹而静”,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发明本心”无不既是求知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方法.④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为二,合二以-”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体.⑤中国哲学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