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请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唯心主义思想家?

请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唯心主义思想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240 更新时间:2024/1/23 22:48:48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中国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同时,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董仲舒还给天体加上了道德的属性,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识的体现。天人感应说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有两个要点:①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被认为是天对君。②“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上述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他宣扬这一学说,也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人性论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人性理论。他认为人是宇宙的缩影,是天的副本。人的性情禀受于天。他还指出,人与禽兽不同,具有先天的善质,但这种善质是潜在的,要经过教育才能转化为人道之善。董仲舒将性划分为“三品”,认为“圣人之性”是善性,“斗筲之性”是下愚者,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名性。他认为被统治者的大多数属于“中民之性”,需要统治者加强道德教育。伦理学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并明确指出人性包括“性”与“情”两个方面。他认为,性表现于外则为仁,可以产生善;“情”表现于外则为贪,可以产生恶。因此,必须以“性”控制“情”,“损其欲以辍其情以应天”。董仲舒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强调义重于利。在志与功的关系上,他强调志,主张“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认为动机(志)不善就可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董仲舒认为,历史是按照赤黑白三统不断循环的。每一新王受命,必须根据赤黑白三统,改正朔,易服色,这叫新王必改制,但是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这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纲常名教万古不灭的僵死教条,起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针对这些情况,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等措施,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这些建议和主张在当时有进步意义。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封建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根据。因而被尊为群儒首,成为汉代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理论家。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说《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五服制度看中国古代服饰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

  • 中国古代服饰受到了儒家思想哪方面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

  • 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服饰的成因正如你所写的,是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使人的精神与这些自然之物融合而产生有独特美感的服饰。另外,每一个时代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兴旺衰败。还有一点就是可能受当时皇朝的影响,设计师按皇室的口感来设计服饰也说不定。其实,大部分老百姓的服饰都是千篇一律,粗布麻衣式

  • 中国古代服饰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于等级制度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适应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各种礼仪也随之产生。服饰从一定程度来说是从属于这种需要的。如祭天地、宗庙等有祭祀之服;朝会时有朝会之服;做兵事有从戎之服;凶丧时有吊丧之服;婚嫁时有婚礼之服。上自天子朝臣,下至庶民百姓,在各项礼仪活动中都有应着的服饰。江冰在介绍祭服与丧服的种类、

  • 用哲学观点看服装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隋唐服饰鉴赏引言:隋在公元581年灭了北国,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公元589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同南北朝一样,统一使得南北的服饰进一步融合,时间不长,隋被唐所代替,唐从此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衣冠服饰制度,经过了长期的承袭、演变、又加上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广泛的交流,因而显示出上承历代服饰,下启后世服饰的重要

  • 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并说说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现实与理想的和谐》邢台学院孙凤岐美即和谐,和谐即美,追求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追求人与自己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古代文学发展的一条规律,也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从诗歌的角度对李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些探讨,和诸位同仁商榷。(一)和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美在和谐

  • 古人的哲学诗,要有诗句中的哲理。 急。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简析:一切必然要

  • 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核心理念是中庸。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1)儒家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孟子》,其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国以礼”即礼治,二是“为政以德”即德治,经过孟子,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2)法家与儒家是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纵观中国历史,法家思想家虽然排斥伦理道德,但这种思想并不占统治地位,占统治地位的是以孔孟政治思想为主体并融合其他各家学说的新儒家思想。它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起来,虽不一般地反对暴力,但却更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为政以德”,宣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