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对季节的敏感体现出中国古人怎样的世界观?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对季节的敏感体现出中国古人怎样的世界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274 更新时间:2024/1/25 13:44:09

【蒋述卓】首先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以及《羊城晚报》提供了这么一个论坛,给我和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各位听众,这么热心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今天的演讲基于我这两年在《羊城晚报》开的《诗词小札》专栏,这个栏目一共写了120篇诗词鉴赏短文,最近已结集准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估计年底可以与读者见面。我在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写《诗词小札》的初衷,就是想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和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我的《诗词小札》的写作方法与前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的写作方法稍微有些不同,刘逸生先生对古典诗词本身的美学韵味揭示得非常深刻,而我则更偏重于以现代视角去领悟和解读古典诗词的内涵,着重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生命精神和它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智慧,并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诗词,同时也对诗词当中的中国文学意象有所揭示。当年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我读大学的时候,每天吃完晚饭,与同学们在校园里一边散步一边背唐诗,手上拿的就是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前年《羊城晚报》找到我,希望我能在该报开一个类似刘先生那样的诗词鉴赏专栏,开始我还有一点犹豫,因为想到本人承担的教学和党政工作繁重,开专栏每个星期都要写一篇,压力比较大,后来尝试着写了几篇,竟写出了乐趣,也就一直写下来了。但是要在一千来字的有限篇幅里把一首诗词讲透,就好比是戴着镣铐跳舞,想跳好的确要动很多脑筋,要查看很多资料,还要选择恰当的角度切入,还真是不容易,但是在《羊晚》编辑部和热心读者的支持下总算坚持下来了。今天在这里我把写作的心得与大家作一个交流,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将来把它进一步修改好。我今天讲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理论的东西我不想讲得太多,我还是想讲得通俗化一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可以从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得到一种真实的感受,或者说零距离的接触。中国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是最充实的,它们二者相互融合又相互映衬。生命精神中透露出哲学智慧,而哲学智慧反过来又充实了生命精神,从而构成了中国的诗性智慧,也就是说诗歌的思和哲学的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诗思里贯穿着生命意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等等。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确确实实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如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第一,生命悲情、生命激情和生命抗争。诗起源于哪里?《礼记》的《乐记》和最早的《尚书》都谈到过,诗来自于生命的冲动,诗是心灵被感荡的产物,尤其是在有着生命的悲情、冲突、抗争的时候,诗就产生出来了。马克思讲过“痛苦出诗人”,其实有悲愤、有不平就要发泄,这是中国古典诗词最主要的一种起源。钟嵘的《诗品》就讲到:“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歌发于中而形于外,内心有感受,有冲动,就有了诗。生命的悲情很重要,古人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就要去追寻生命的价值,就要寄托自己的生命精神,所以很多诗都是从古人的生命悲情开始的,具体来说是从对时间的思考开始的。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人有理性的思考。动物也会感受到时间,植物也有时间,但它们不会思考。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对于季节的感受非常敏感,故中国有二十四节气。人会思考时间,时间的难以挽留就预示着人生的难以长存。尤其是想有所作为的人思考时间,更会感觉到事业未成而时光难在,悲情就出现了。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样的感叹。为什么啊?日子过得太快,人就象早上的露珠一样,太阳一晒就没有了。时间飞快,人生也把握不住,这个时候他感觉到大业未成,故而慷慨激昂横槊赋诗,呼唤英雄的归来,以期帮助他事业成功,这就有了一种生命的追求。另外就是悲秋。从宋玉开始到屈原曹丕,再到杜甫,悲秋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还有伤春,也是对时间的感受。伤春是宋词里写得最多的,辛弃疾“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就是从时间流逝中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剧。我们的哲学大师孔子,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抒发了对时间的感慨,面对流水哗哗而去,他感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饱含了生命的悲情。人们对时间的无法把握,于是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在这个时候也就要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了。对于春夏秋冬时序的更替,古人往往从一种悲的角度去体会,从而充满了一种时间的焦虑感,像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里面就有悲伤感。个体对于时间的伤感,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觉醒,并由此进入到对于历史的思考。所以对于时间的感伤和人生的感悟,往往是跟历史结合在一起的。唐代有许多诗是这样写的,比如说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大家可能很熟悉,它首先是从花写起,因为春天的花开花落引起对于时间的思考,到最后进入到历史层面的思考。“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后来《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吟”也有这种感叹,“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也就是从此袭用而来的。“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为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你看,这就有了哲学的思考了,从生命的思考开始进入到哲学。年年岁岁花是一样的,但是岁岁年年人却不同,这就是有了物是人非之感,有了人生的思考。最后两句讲得更有悲情,“但看古人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是一种凄凉之景,就有了历史的感伤。在一些古典诗词里,这种伤春悲秋之感往往是跟历史的纵深感、沧桑感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才有了苏东坡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过周郎赤壁”的地方,发出了“早生华发”之叹。面对着古战场,感慨时间的飞逝,觉得人生太短暂了,在很多时候,这种生命的感慨和愁绪,升华为历史的忧伤。这在咏史诗中最为明显。“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这个愁是什么愁啊?就是因伤时而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愁和历史之愁。因此,咏史诗也就与感叹时空的变化连在了一起。如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时间的伤感转入对空间的悲叹,从而使诗获得了一种深远的空间结构。它不再是感叹现实,而是把它延伸到了历史,延伸到了远古的空间。古人的生命感受,由此而得到了一种拓展。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见到昔日古战场英雄早无踪影,只有几枝芦苇在寒风当中摇曳的时候,一种生命的悲情由此而起。到了明清还有人继续着对时间的咏叹。我最欣赏的是张惠言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表达出对时间与生命的感受,他说,“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词人写到斜阳,写到东风吹来,枫叶几度变红又几度返青,就有了一种沧桑感。“千古意,君知否?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我最欣赏的还是这几句,“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我觉得非常具有生命感。一夜之间新芽绿遍,雨中红透,这是草青花开的景象,这时候似乎天地所有的景色都进入到他的房子里,也就是进入到他的胸怀之中。这种纳天地宇宙于心中的胸怀,实际上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诗里充满了一种生机和宇宙意识,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天地宇宙之中,在时间的感悟当中来把握天地空间,这就有了一种更高远的思考。像蒋捷的诗词也写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很简单啊,不过是写出一种自然景象,但是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中却包含着很深刻的生命悲情。从伤时进入到咏史,往往是对生命精神的一种把握。由此而来的就是伤离别,因为时间不驻无法把握,人生短暂也很难挽留,所以朋友相聚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亲朋之间往往是别多会少,因此于离别时刻也就有了一种生命的悲叹。另外,就是对远游而思归的歌咏。在外地做官经商,或者出去拜师会友,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古人就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是从大处看人生,看时间,充满空幻感。所以客游他乡,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一种人生的沧桑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对故乡产生了陌生感。这个时候家乡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是一种精神家园,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家,更多的是自己的精神寄托。由此而起,就有了人在他乡的生命感悟。像白居易写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所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马戴写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黄叶代表时间的流逝,灯下自处是孤独,白头是人生的短暂,意象对比非常强烈,衬出的是人生的悲叹。对此,黄庭坚更有感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把人生的感悟放在诗词里头写出来,确确实实令人感动。“桃李春风一杯酒”是写他当年顺利的时候,春风得意,朋友聚会在一起,但是流落江湖一下就是十年而过,朋友再聚已不可能。由夜雨之灯、江湖之灯而联想起人生际遇的艰难曲折,同样流露出人生的一种空幻感和沧桑感。由思乡而起,就有了“杏花春雨江南”这种意象,它几乎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心中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南方人到了北方,或者是在打仗的时候,一想到杏花春雨江南就有了一种宁静、安宁、幸福的感受。所以韦庄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到了对江南女子的难以忘怀,这也成为后来的文学意象,垆边的江南女子跟杏花、春雨、江南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生命的美感贯穿其中。正是在人生的漂泊当中,故乡才变得如此令人难以忘怀,才有如此强烈的魅力。因此,伤时、伤史和伤离别、伤故乡,都是会相互牵连的,并引发出一种生命的悲情。当然还有哀悼生命,进入到这种层次时,就更可以见出生命的悲感了。尤其是在汉代的时候,人口死伤得太多,长寿者很少。《古诗十九首》里就写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看到死者、见到坟墓,更感觉到存者的可亲,更感觉到生命的格外可贵,并由此进入到对历史的追问和人生的思考。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本来雅集是欢乐,但是他却由此而生出了许多感慨,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一种生命悲情油然而起。苏东坡《前赤壁赋》也是继承这样的传统来写的,“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由人生的短暂进入到深刻的历史和时间的思考。

这个世界上,别说什么中国人外国人,只要是活物,对季节都敏感的好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农”的哲学依据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问题不是哲学依据吗?上面回答的是经济学把三农哲学依据很多把,要看从什么方面出发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根据国情,要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部分和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这个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 用哲学来分析为什么农业会在基础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话不是很对第一可以这么理解首先是人的知识体系造就了你对时间事物的看法,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站在不同地位和角度看待问题的观点是不一样的,这里没有对错之说只有看你在何种情况下你所处的立场决定的。第二时间万物都是有时间空间这两个必要和必须的要素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历史一说,古代可是重农轻

  • 中国文化概观 历史上的重农主义是怎样形成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什么时候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先秦时期社会的文化先秦政教文化、先秦朝聘文化、先秦生活文化、先秦感觉文化、先秦和谐文化等内容.先秦时期社会的哲学奴隶社会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始自商周时期,至秦统一中国之前.历史背景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

  • 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有何借鉴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从实际出发、农机场库棚和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指导性目录、龙头企业。土地流转给非本村(组)集体成员或村(组)集体受农户委托统一组织流转并利用集体资金改良土壤,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家庭农场经营者,防止浪费农地资源。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为承包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

  • 1.农业与古代社会的关系 2.古代的重农意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不论是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还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都是社会经济的根本。尤其是古代,民以食为天,没有农业生产,便没有天下的一切。因而农业生产与社会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都对农业生产相当重视,早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最早的农官制度,在夏、商周均已设置官职管理,到秦以后,

  • 古代玉雕最重要的工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钻,是玉雕的重要工具之一。玉雕中钻孔是必不可少的工序,早摘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如玉璧等器物,要是玉璧中间没有孔,就不能称之为玉璧了。钻有管钻和实心钻两种。管钻通常用来钻不透的大孔,如圆形的眼睛,也可以钻玉镯等中间大孔;实心钻用来钻透孔,如玉璧的圆孔。钻法也有两种,一■种为一■面钻,另一'种为两面钻。针

  •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1.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是怎样演变的?2.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

  • 论述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主张基本的内容及时代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主张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1、“人文”精神。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

  • 黑格尔又哪些哲学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张汝伦《历史哲学》也许是黑格尔著作中被人读得最多的一部,《历史哲学》之所以被广泛阅读,是因为它相对容易读,而“理性的狡狯”、“世界历史人物”、“理性的历史历程”之类的思想也早已在人们中耳熟能详,为不同的人所引用。尽管如此,在今天,即使这些思想也往往成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