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易经》的大纲,太极生俩仪,俩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万物没有阴:阳就没有生命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与法形成自然,天地阴阳生五行,各一其质各一气,质具于地气行天,五行顺布四时序。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例如:人有男女怎么有孩子,男属阳:女属阴,动物都是一样的,植物:花粉不交合,怎么能有果实,易经就是自然学,有大自然,怎么能有易经?
《易》以道阴阳《庄子杂篇天下》在《庄子》杂篇中,将《易经》总结为“阴阳”,可见阴阳在我国传统的易经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懂阴阳,几乎无法理解传统文化。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阴阳的概念,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把阴阳称为《易经》的核心,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就目前看来“阴阳”的概念似乎没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仅仅在传统文化、哲学领域有所体现,其主要应用则在中医学领域。也就是说,现在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阴阳的概念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仍有必要对“阴阳”进行继承和发扬,阴阳逻辑关系是文化、思想乃至科研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阴阳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出于对客观现实的研究,这样的逻辑关系是符合社会现实发展本质的一种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在这里,为了便于没有接触过阴阳概念的人理解,我先讲述一下阴阳是什么。
传统文化里所讲的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也就是说,阴阳讲的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件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我们人体来说,上半身属“阳”,下半身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阴阳指的是一种相对关系,并非是否的关系,也不是正负的关系。并且,这个物质世界的任何一样东西,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有很多种阴阳的划分方法。
阴阳是一种对立关系,但这种对立是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之上的。仍旧按照上述的举例,人体的上半身与下半身,组成了一个整体。但上、下半身又相互对立,哪个离开哪个都不行。哪怕一张纸,也可以分为阴、阳两面,而且世界上没有只有一面的纸。这就是阴、阳的对立与统一。
这种对立与统一,有点类似现代数学里集合的概念,但又有所不同。现代数学集合的概念“A、非A”,只有两种结果,A或者不是A。但阴阳却不能这么分,比如人体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说腰和臀部到底哪里属于上半身,哪里属于下半身。而是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里,大家还可以仔细琢磨一下,为什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在具体解读事物的过程中,我们马上就能体会到阴阳理论确实蕴含了几千年来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
从上述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阴阳是基于客观现实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分法,而不是理想主义的绝对的二分法,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阴阳逻辑认为事物永远是在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逻辑,虽然历经千年,仍然符合目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体现了我们先民的智慧在我看来,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用一日一夜的一个整天的例子解释,更具说服性。
这里举一个白天、夜晚的例子可能更显得浅显易懂。我们都知道,完整的一天,包括了白天和夜晚。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白天和夜晚之间相互转化,但这种变化是逐渐发展的。这从太阳的位置,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就能看出。
这就是东方的阴、阳逻辑,也就是说阴阳的对立统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白天慢慢的变为晚上,夜晚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转为白天。因此,历代哲学家把这样的一种关系,归纳为联系的,变化的,矛盾运动的,具有整体性的逻辑关系。
这样的逻辑,虽然历经千年,仍然符合目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体现了先民的智慧。
阴阳逻辑在现在,乃至未来仍然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潜力,值得学习与研究众所周知,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二进制运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进制的发明者莱布尼兹研读《周易》以及《梅花易数》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二进制运算模型的发明与《易经》中阴阳爻以及阴阳理论,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
现代科学的二维码、生物控制的“阴阳假说”等等一系列的成果,从中总能找到一些“阴阳”逻辑的影子,现代科学家为何仍在研究《易经》,我想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反过来看,通晓阴阳概念的人,看到二维码,直接想到的就是阴阳黑色为阴,白色为阳,两种方格和合而成。
综上所述,阴阳源自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知,认为事物永远是在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出于对客观现实的研究,阴阳逻辑符合社会现实发展本质的一种关系,虽然历经千年,仍然符合目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体现了我们先民的智慧。而在未来,阴阳逻辑仍然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潜力,值得学习与研究。
上述,就是我对传统文化中阴阳的理解。希望能帮助更多致力于学习《易经》、中医等传统文化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