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简短(王阳明为什么反对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简短(王阳明为什么反对格物致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75 更新时间:2024/1/16 6:10:55

王阳明为什么反对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错了吗?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格物致知”一词的意思是:探求事物的原理、法则,从而获取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按我们现代人的观点看,这不是很简单明了的道理吗?

然而明朝的大思想家王阳明实践了“格物致知”的方法,“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然后啥也没格出来,还大病一场。王阳明思考认为朱熹错了,“格物”不能“致知”。

现代人眼里这么很简单明了的道理,为什么王阳明会认为它错了呢?

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我们先看看古代“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再来看他们的观点呢谁对谁错。

“格物致知”这个词出自《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也就是说,格物致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可是《大学》没有解释“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其他早期文献提到过这个词。

按照儒家的传统思想,先圣的话总是不会错的,既然先圣留下的文字的意思不清楚。我们用正确的意思来解释它就行了。

所谓“六书注我”,“我注六经”,正确与否的标准其实是作注者本人的观点决定的。于是各位大儒都各有各的解释。

比如司马光说:

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

“格”被解释为“抵御”,物被解释为“外物”,知被解释为“道”。简单的说,就是人只有抵御外物的能力才能领悟“道”。

程颐说:

‘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但是,“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

他的意思是,每个人其实都有格物致知的能力,但由于常为事物的变幻莫测所迷惑,而不能获得对天理的认识,所以圣人便欲格物,使天理显现出来。

朱熹是认同程颐的解释的: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熹将“格”解释为推究,把“物”解释为“天下之物”,推究的目的是穷理,穷理之后就致知了。

王阳明说: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王阳明指出“知”指的是“良知”,把“知”的内涵扩充到“知识”的层面是错误的,致知是自己的良知推及到“事事物物”上去。根据这一解释,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就成了心学的源头。

程颐和朱熹讲的“知”的基础是穷天理,它不仅包括伦理方面的良知,也包括知识的概念。司马光也是把道和“人欲”对立起来的,能抵制外物诱惑,控制欲望,才能悟道。

以现代的观点看,朱熹和王阳明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从现代哲学的视角看古代哲学,是还没搞清楚问题是什么,就企图回答问题。

比如”格物致知“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理“,就认为可以穷理。没有搞清楚良知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就讨论如何”致知“。都不知道如何”格“,就开始讨论”格物致知“。

当“知”包含人伦的概念,格物致知当然是行不通的。良知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格物只能获取事物的规律,而不能获得普遍适用的道德伦理标准。

即使将“知”解释成良知,王阳明的人生来就具有良知的观点也是错的。人类的很多道德行为规范是靠法律约束,社会文化影响建立的,是后天习得的。

现代对“格物致知”一词的解释,也是西方科学进入之后形成的,这里的“知”基本上指的是“知识”,没有“良知”的含义。

古代对”格物致知“解释的长期存在争议的另一个原因是,从来没有人解释”如何格“,如果”格“的方法不对,也不能”致知“,就会出现王阳明格了七天啥也没格出来的情况。

即使在现代,”致知“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格“,目前被证明有效的“格物”方法还是现代科学实证方法。缺乏基本科学素养,以来阴谋论、立场论的简单思维方式,“格物”一辈子也致不了知。

标签: 格物致知王阳明意思反对简短解释为什么

更多文章

  • 敦煌壁画飞天仙女介绍(此辉煌笔画满壁风动天衣飞扬)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满壁,笔画,壁画,仙女,风动天衣飞扬,飞天,敦煌,介绍,辉煌

    辉煌的敦煌壁画之飞天仙女:满壁风动,天衣飞扬!敦煌壁画是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是中国历代壁画集大成的艺术。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作为吉祥物之一的欢欢,头部纹饰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把它比喻成"墙上博物馆"是实至名归的,让我们从瞻仰的视角去探索发现民族瑰宝的魅力。最具代表性的当

  • 新凉古诗意思翻译(新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凉古诗,意思,诗人,翻译,新凉,表达,心情,怎样

    两首《新凉》,南宋诗人与清代才子的对决,令人享受一片清凉之意。入秋之后,天气依然极其闷热,冷水管中流出的竟然是热水,空气也好像被炙烤出一股焦味。人们只要稍微活动,就会大汗淋漓,一点也感受不到秋天的凉意。老天爷可能也睡糊涂了,似乎忘记了让白帝与炎帝交接班。人们渴望秋雨降临,就连天边飘来几片云彩,也会激

  • 徐达北伐究竟多威猛(明朝徐达北横扫山东河南攻克元大都)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徐达北,横扫,攻克,北伐,河南,威猛,山东,明朝,究竟,大都

    徐达北伐多威猛?横扫山东河南,攻克元大都,朱元璋赞其塞上长城!建明第一功臣:大将军徐达徐达,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军事统帅,开国功臣。,元至正13年(1353)投奔同乡发小朱重八(后改朱元璋),参加淮西红巾军,因作战勇猛,智略超群,屡建战功,受朱元璋器重,位在诸将之上。至正15年,随朱元

  • 典故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典故对历史作用及现实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典故,作用,历史,表达,影响,现实,效果

    浅析“典故”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及现实影响!典故,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过程的时时刻刻与方方面面,是我们每一个想要提高自我语言表现力、感染力的人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语言交流及表达方式。适当、合理地利用典故,不仅可以让我们的文章变得生动、语言变得幽默

  • 早秋许浑古诗意思(整首诗表达了作者许浑什么情感)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许浑,古诗,情感,意思,作者,表达,早秋,什么

    许浑的一首《早秋》,全文不见一个“秋”字,却句句描绘秋日景象。早秋时节,天气依然酷热难当,枝头的树叶虽然逐渐泛黄,却仍旧非常繁茂。连续多日高温少雨,草木都快要枯萎,园林里的师傅们每天都要辛苦地浇灌,才让游客们有了一个优美和舒适的环境。诗人们也喜欢早秋的风景,几场秋雨之后,空气变得湿润清新,能见度提高

  •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我国战国四大名将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名将,王者,排名,战国,我国,真正

    中国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白起、王翦和廉颇,谁才是真正的王者?中国战国时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各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不断地进行战争,而四位杰出的将领——李牧、白起、王翦和廉颇,因其过人的才干和卓越的战绩而被誉为中国战国四大名将。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四位名将的事迹和贡献。第一位是李牧。他以抗击匈奴和抵御

  • 知州是几品官职(清代的知州是个什么官衔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知州,官衔,官职,职位,清代,什么

    清代的知州是个什么官?别看品级不低,干的其实就是知县的活。清代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州、县,知州、知县因此也就属于亲民官。但是在官职的设置上,知州的品级又高于知县。有不少读者也询问笔者,知州到底是个几品官?其工作职能是否与知县类似?下面以清代的官制,来具体介绍知州的情况。一、州的设立州的设置早在周代就有

  • 轩辕敬城老婆双修是什么意思(雪中悍刀行两人双修了几次)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刀行,雪中悍,轩辕敬城,意思,老婆,什么

    《雪中悍刀行》轩辕敬城和他自愿双修的妻子。关于轩辕敬城,有人看到的是父爱如山,有人看到的是一个男人背后的隐忍,但是这个隐忍背后代价太沉重,妻子的背叛,女儿的冷漠 ,无理指责,真的值得吗?显然不值得。不能因为隐忍而恶心的加上虐心的,反人伦的东西,苦修是这样的么?请老祖宗升天是读者们比较喜欢的一个潮点,

  • 贾元春为什么被凌迟处死(红楼梦贾元春为何被皇帝赐死)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贾元春,凌迟,皇帝,赐死,处死,为何,为什么,红楼梦

    红楼梦中,贾元春为何会被皇帝莫名赐死?看看她父亲都干了什么?《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章节,其中曹雪芹先生对贾元春的人物刻画更是妙笔生花。她在后宫莫名惨死令人潸然泪下,为何自幼进宫成为贵妃的贾元春没有得到善终,反而孤零零死在皇宫之中?贾府当时是四大家族之一,为朝廷贡献了许多力

  • 金谷园杜牧古诗原文及诗意翻译(杜牧抒发了怎样感情)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杜牧,金谷园,古诗,原文,诗意,翻译,抒发,感情,怎样

    一日一诗《金谷园》赏析: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⑴金谷园:金谷本地名,在河南洛阳市西北,西晋卫尉石崇筑园于此,园极奢丽。⑵香尘:沉香之末。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⑶流水无情:流水一去不回,毫无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