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葵水在古代指什么意思(古代女子来葵水是指来月经了)

葵水在古代指什么意思(古代女子来葵水是指来月经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98 更新时间:2024/1/16 8:09:27

古代对女子经期的认知有多愚昧?长久的忌讳下,月经成了禁忌。

现代社会科学明进展得很快,对人类身体的研究已经足够我们了解一些往日无法理解的问题,可以让人们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来看待。

不过在长久的不对等的观念之下,比如女性的生理期,仍旧为一部分人所忌讳。

其实对女性生理期的忌讳,在缺乏科学认识的古代,不管中西方都是如出一辙的。

由于不能理解女性流血的原因,他们便将其与污秽、恐惧和死亡联系起来,将其看做是邪恶、肮脏的存在。

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古代不允许女性坐船出海,因为觉得她们生理期见红不吉利。假如真的有女性坐上船,一旦出了任事,妥妥的会让她们来背黑锅。

在中国古代,月经又叫葵水、月事,它的出现标志着女性生理上的成熟,也是有孕育能力的体现。

其实古人对此也不是全然无知的,比如明代《景岳全书》便说“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

诸多医书上都意识到了经期调养对女性的重要性。

但是尽管如此,在普罗大众的观念里,女性的生理期再怎么平常,也都是污秽不祥之物。

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都说:“女子入月,恶液腥秽,故君子远之,为其不洁,能损阳生病也”,偏见且迷信地认为生理期中的女子会致使‘阳刚’男性生病。

在更久远的原始社会里,女性来了生理期后,是会被隔离在部落之外单独居住的,因为他们认为月经的“不洁”“污秽”会带来危害。

而这种做法,在此后以及至今的某些不发达地区依然存在。

封建社会时,这股子视经血为不祥的风气和观念仍旧根深蒂固,还因此产生了“月经禁忌”,给女性设立了种种行为束缚和规制。

如民间有“骑马拜堂,家破人亡”的俗语,此处的“马”是指女性来月事时会用的特制腰带,“骑马”便是指女性来生理期。此俗语便是忌讳女子来事那天拜堂成亲。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什么葬礼、祭祖、祠堂,甚至爬屋顶、跨某些物品等等诸多千奇百怪的活动场合,都不允许经期内的女性行动。

简而言之,经期内的女性就是个“大杀器”,谁碰谁倒霉,所以她们最好自我隔离。

在对经期的歧视之下,不仅这个话题受到忌讳,更是连带着女性本身也一起偏视。

应邵的《汉官仪》里有这么一段,说北海担当太常的周泽,为了典礼独自持斋,然后生病了。

他的妻子担心他年纪大了还生着病,就去看他。结果周泽狂怒,说妻子干扰了圣洁的斋戒,然后把妻子送进了狱中。

奇怪的是,古人一方面认为经期不洁、污秽,一方面还真的把它当作“杀器”来使用。说连鬼神也怕这玩意儿,所以可以用来避邪。

在某些场合,经血不仅是避邪灵物,还可以是治病炼丹的“灵药”,小到壮阳补血,大到益寿延年。

如《淮南万毕术》中说:“赤布在户,妇人留连。取妇人月事布,七月七日烧为灰,置楣上,即不复去。勿令妇人知。”

还有那个重口味的嘉靖皇帝,采经血炼制“元性纯红丹”服用,为此还无人道地迫害数百名少女,最后自己差点被忍无可忍的宫女们勒死。

更搞笑的一则是民国作家曹聚仁在《无题》中提到的,说当时还有很多百姓相信“破红衣炮弹的唯一妙物,就是女人的月经布。

满城高挂,炮弹不飞,炮身自裂,效验如神”、“月经又可以避雷……取秽布盖头,雷不敢击。”

谁看了不来个老人地铁手机脸。

其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文学小说里的描述,是巴金的《家》里面觉新的妻子瑞珏生产那一段。

高老太爷去世后,瑞珏大着肚子要生产,却被家里一众迷信的以“血光之灾”为由,被迫搬到城外的破房里生产,结果因为医疗条件太差,母子先后去世。

这里的“血光之灾”虽不是指月事,但性质是一样的。

诚如《说文解字》里说“姅,妇人污也”,其“污”便是指“月事及免身及伤孕”,连分娩时流的血都会被忌讳。

想起当时看到小说这段的时候,那种愤怒真是无法言喻,恨着书里的人为什么这么愚昧无知,但殊不知,持有此种观念的在现实中依旧大有人在。

对经期的偏见和恶意,实在是太长久了。这种默认的偏见下,也连带着女性对自身都感到羞耻,对这种话题极为敏感、忌讳。

但这可是世界近一半人口都会存在的问题,而且是身体构造所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完全不必再以过去的愚昧迷信思想来看待。

曹聚仁在研究“月经禁忌”的时候,便将是否存在“月经禁忌”视为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说“自五四运动以来,妇女运动喊得振天价响,丝毫没有效果,人不解其故……只要看月经仍保持神秘的意义,即不到城隆庙看密司拜菩萨,已可断定妇女运动的命运了!”

标签: 葵水月经意思女子古代什么

更多文章

  • 李商隐的代表作品(《夜雨寄北》28个字成千古绝唱)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夜雨,李商隐,千古绝唱,作品,代表,28

    李商隐深夜听雨,想念妻子,写下一首名作,28个字成千古绝唱。有人说:如果你没在深夜思念过一个人,那么,你一定不懂爱情。深夜思念一个人是什么感受?李商隐最明白。这一天,他在巴蜀,收到妻子的来信,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失落的李商隐写下一首诗,全诗28个字翻译过来,就是:我想你。这首诗便是被大才子纪晓岚称为“

  • 又食武昌鱼全诗解释(全诗表达的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全诗,食武昌,意思,表达,解释,什么

    毛主席的这首《水调歌头》,可跨越千年,与苏轼比肩。提起《水调歌头》这个词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苏轼的那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太过经典,后世很少有词人能写出更经典的《水调歌头》,直到第一伟人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问世。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虽然题材上跟苏轼的《

  • 陈小生最后和谁在一起了(陀枪师姐里的好男人陈小生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陀枪,陈小生,师姐,结局,男人,最后,一起

    《陀枪师姐》里的好男人陈小生,谈了四次恋爱最后还是一个人。《陀枪师姐》是TVB最经典的警匪片之一,剧中的陈小生一角,也是欧阳震华演绎的最成功角色之一。作为剧中的男一号,陈小生的感情可以说是波折重重,先后经历了四个女友,仍然没能修成正果。朱素娥是他在剧中谈的第一个女友。娥姐原本是坐办公室的文职警员,她

  •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哪里(表里山河的说法最早出自于《左传》)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山河,表里,出自,左传,说法,哪里

    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仅仅是因为地形复杂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不断的演变,中国的国土也在时而大时而小,直到今天形成率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在34个省级行政区里,山西省不大、不富,也不是人口最多的省份。可为什么只有五千多年来,只有山西省得到了“表里山河”的美誉呢?表里山河的说法最早出自于《左

  • 中国东方红一号发射时间(1970年4月24日运行至今)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发射,运行,中国,24日,4月,1970年,时间,至今,东方红一号

    48年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为啥还在天上飞?起初设计寿命只有20天。东方红一号是我国“两弹一星”中的“一星”,在我国科技史上的成就和意义不下于原子弹爆炸。它的发射升空代表着新中国进入了世界“外太空俱乐部”,也是我国太空和宇航科技的开端,可谓是历史意义重大。东方红一号发射于1970年4月24日,在甘肃酒泉

  • 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哪首古诗(七绝《咏柳》诗句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七绝,古诗,春风,赏析,诗句,剪刀,二月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经典诗句赏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耳详能熟的诗,相信大部人都会读,他出现在教材书籍,语文书里面。这是唐朝最长寿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绝,《咏柳》亦称《柳枝词》。古人对气候变化比今天的人敏感,对春季的渴望尤其强烈,柳树是所有树木中

  • 端午节插艾草插几根最好(端午节插艾草的数量有讲究)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艾草,数量,讲究,端午节

    端午节插艾草,牢记“2不采,1不挂,4讲究”,传统规矩建议了解。“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民间自古传下来的老传统。为什么要插艾草呢?在古人看来,端午所在的农历五月,万物到了最为繁盛的时期,这时的太阳之气也最为盛重,凡是带有太阳之气而生的都具有毒性,因而五月也就被称为了“毒月”。而五月初五就是双午,

  • 高卢是哪个国家的简称象征(古代高卢指哪些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高卢指,象征,简称,地区,国家,古代,哪些,哪个

    古代高卢指哪些地区?从山南高卢到阿基坦,罗马统治下的区域统一。提及“高卢”一词,可能很多朋友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高卢雄鸡”。实际上,高卢雄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动物,这个词的出现也纯属巧合。在罗马帝国时代,法兰西所在地区被称为高卢(Gallia),高卢人则被称为Gallus,而在拉丁语中,Gallus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理解整首诗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绝顶,赏析,一览,意思,理解,什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鉴赏杜甫《望岳》!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

  • 寇准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刚直清正善断大事的一代宰相)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朝代,清正善断,宰相,寇准,大事,人物,刚直,哪个

    寇准:刚直清正善断大事的一代名相在中国历史上,寇准算得上是一代名相,给历代后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刚直、清正、善断大事,但他在仕途上却是屡进屡退,最后竟客死于偏远的雷州。是啥原因呢?本文专门聊聊他的故事。1.勤奋好学入仕为官寇准出生于名门望族,远祖苏忿生曾在西周武王朝任司寇,因多次立大功,遂以官职为姓。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