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虽大,但除了西安,慈禧确实已没有太多地方可以去了。
热河已难容身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一行已提前逃走。
这不是慈禧第一次逃离北京了,40年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时年25岁的叶赫那拉氏曾随自己的丈夫咸丰帝逃到热河。
然而,这一次,她是不敢去热河的。
与当年的英法联军不同,这一次,八国联军的“赎罪条件”比当初的英法联军苛刻得多,甚至连慈禧本人的性命也在联军的“赎罪条件”中。
因此,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没有停下进攻步伐,他们以“直隶一带,尚有华兵固守之要区,拳匪聚合之党队”为借口,继续从京津出兵四向攻掠。
到1901年4月时,联军控制了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西至娘子关的四周要隘。
显然,只要联军认为有必要,热河就很快就可以攻下。
慈禧,已不能如当年一样只作就近“避暑”了。
那么, 远处,有哪些地方可以去呢?
“龙兴之地”已无“容龙之所”
远处的第一选择,自然是大清“龙兴之地”——关外。
然而,此时的龙兴之地,已经难以“藏龙”了。
2年前,《旅大租地条约》,旅顺已为俄国所占。
与此同时,沙俄已经取得了自哈尔滨经奉天(今沈阳)至旅大的铁路修筑权。
在筑路全线,沙俄以“中东铁路公司”名义招募了武装“护路队”,并在哈尔滨设立了2500余人的铁路警备司令部。
当时,沙俄已经组建了13.8万人的军队,准备兵分五路,趁机攻取东北。
在沙俄的进军计划中,集结于旅大、海参崴的西伯利亚第一军(3.4万人),集结于海参崴、双城子的登陆军(3.7万人),都把目标指向奉天!
此外,西伯利亚第二军(3.6万人)、第三军(3.1万人),也将吉林、黑龙江重要城市纳入攻取计划。
显然,大清的“龙兴之地”,慈禧是不敢去了。
长江沿线不好去,去了也站不住
此外,长江沿线的南京、武昌等地,慈禧去也去不了,即便去了也不安全。
从北京到长江沿线,慈禧既走不了海路,只能走陆路,盛夏季节,可能还能到老佛爷就要扛不住了。
而且,即便到了,慈禧也是站不住脚的。
长江的航运权,早已为列强所夺取。
万里长江,列强舰船横行无阻。
在北方,尚有“拳勇”、清军爱国将士可以给她“挡一挡”,而在已经参加“东南互保”的东南各省,恐怕是没有人会替老佛爷“挡一挡”的。
因此,东南各地,老佛爷既去不了,也不敢去。
沿海、沿江、沿边,老佛爷都是不敢去的。
老佛爷能选择的,只有西北、西南。
简单的说,相对安全的地方只有3个:西安、太原、成都。
太原,也不安全
晚清时,由于北京动辄受到威胁,甚至被攻破,因此,朝臣们曾热议过迁都之事。
甲午战争后,张之洞就曾建议过迁都太原。
不过,如前所说,八国联军已抵达娘子关、张家口等地。
尽管清军在娘子关阻击取得一定成绩,但太原实在太近,在确认联军停止攻势前,是不敢以之为避的。
入蜀则太深
甲午战争时,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曾建议迁入内地,凭险死守,绝不被胁迫。
其中,在西北、西南各地中,康有为曾评价:“入晋则太近,入蜀则太深”。
进入四川,安全是安全,但毕竟地处西南边陲,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
后来,抗日战争时,日本大举侵华,国家面临亡国之危时,只有迁都重庆,坚持抵抗。
但是,在八国联军时期,联军虽强,但毕竟规模有限、目标有限,早早“幸蜀”是没有必要的。
当然,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西安也站不住,慈禧又仍然要打(或者条件无法接受),那还是会继续向西南撤的。
西安,稍能立足
西安是相对可以立足的地方。
首先,驻于西安是相对安全的。
关中四塞,有险可守。而且,远离海岸线,联军虽精,旦兵力有限,不便将战线拉太长的。
而且,西北地区勤王军队较多,对大清也比较忠诚。
即使在辛亥革命时,陕甘地区的清军依然占据相当优势,并请求清帝迁都西安,再图恢复。
其次,驻于西安,仍利于对全国的号令。
虽然此时的西安已不是汉唐时期的世界中心,但毕竟形势仍在,千年古都的影响仍在。
每次有建都、迁都讨论时,西安都在候选之列,而且往往位列前三。
而对大清来说,其意义又更重大一些。
因为,满蒙是大清基本力量,坐镇西安,也可以联络蒙古,以维系基本力量。
所以,在西安,大清仍然可以作为“中央政府”,号令天下。
八国联军侵华时,联军主力所攻取者只直隶周边。
然而,诺大的大清,慈禧能真正立足者,其选择已很有限了!
大清的皇太后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
大清,气数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