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打的第一仗是火烧博望坡!有诗为证“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伊始,即逢夏侯敦引十万曹兵,气势汹汹奔新野杀来,声言一阵擒刘备,活捉诸葛。刘备闻报,将剑印付与孔明,命众将皆听军师号令。于是,诸葛亮将关羽、张飞、赵云、刘备诸人一一派出城外,各个吩咐如此如此。
现在大敌当前,眼看着一个年轻人发号施令,指东挥西,关羽忍不住问:“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张飞等人十分气愤,要看看这个诸葛亮到底有多大本事。诸葛亮在城里也没闲着,督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使刘备亦疑惑不定。结果,诸葛亮略施小计,在博望坡用火攻败曹军,终令关、张等人折服。
然而,历史上火烧博望坡这场战斗进行之时,诸葛亮尚在南阳躬耕,没有出山。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后,刘表使刘备屯兵新野,以拒夏侯敦、于禁、李典等所领曹兵于博望。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一日,刘备伏兵于路旁,自烧屯营伪遁。夏侯敦不知有诈,率兵追之,为伏兵所破。原来火烧博望坡之战乃刘备亲自指挥,功在刘备,与诸葛亮毫无关系。
《三国志李典传》亦记载了博望坡之战。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敦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敦率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敦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敦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拒《先主传》与《李典传》的记载来看,刘备虽此战获胜,但曹兵损失并不多。而且,《三国志》的《武帝纪》、《夏侯敦传》、《于禁传》及《资治通鉴》等均未记载这次战斗。说明博望坡之战的规模并不算大。
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描写了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次用兵。
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可谓如鱼得水,对待他很尊重,这就引起了关张两人的不悦,要看一下这个年轻人有什么才能。
适逢夏侯引十万曹兵,气势汹汹奔新野杀来,声言要擒刘备,活捉诸葛。
刘备闻报,将剑印付与孔明,命众将皆听诸葛亮号令。于是,诸葛亮将关羽、张飞、赵云、刘备诸人一一派出城外,各个吩咐如此如此。
命令关羽、张飞埋伏在豫山、安林,等待夏侯领军通过,就以伏兵以火攻击其辎重粮草。
另外派遣赵云领老弱残兵,担任先锋与夏侯交战,并诈败撤退,引诱夏侯进入山林窄路之中;又遣关平、周仓、刘封等人潜入曹军后方,焚烧物资,制造曹军恐慌。
交战后,一切如诸葛亮所安排般发生,曹军死伤惨重,夏侯等将领败逃回许都。
演义中为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常常出现这样的描写,“孔明吩咐关羽、张飞如何如何……二人领命带兵就去,到地方一看,和军师说的一样,干……”
这个描写的太过儿戏,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怎能按部就班地行军作战。
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战,火烧博望坡获得了成功,此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也愈加敬重。
但演义毕竟是小说,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实描写。
历史上博望坡之战时,诸葛亮尚在南阳躬耕,没有出山。博望坡之战乃刘备亲自指挥,功在刘备,与诸葛亮毫无关系。
由《先主传》与《李典传》的记载来看,此战刘备虽获胜,但曹兵损失并不多。而且,《三国志》、《夏侯传》、《于禁传》等均未记载这次战斗,说明博望坡之战的规模并不算大。
因刘备与曹兵交战,常常败多胜少,所以火烧博望坡之战才被罗贯中大肆渲染,用于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战,从此开启了丞相崭新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