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1年,商鞅被秦孝公招贤令吸纳入秦。正值秦国百业待兴,国力亏损,希望通过招贤纳士寻找发展和崛起的机会。
商鞅带着自己的富国强兵方案来见秦王。
第一次的方案讲解,商鞅从远古尧帝、舜帝开始讲起,他们如何建立国家,如何治理百姓。
远古的时候当然不能让秦孝公提起一点兴趣,时间过得太久,跟现在的国策乱局毫无联系。这位老板被说得昏昏欲睡,什么也没听进脑袋里。
事后,孝公狠狠批了引荐商鞅的景监:你找的这是个什么人?净说些大话!景监是孝公的宠臣,脸上挂不住,回去也狠狠收拾了商鞅。商鞅仔细想想,可能说得太大了,又求景监再次引荐。
第二次的方案介绍,商鞅引用商朝、周朝的治国理政方法。这次秦孝公仍然不满意,你讲的商朝、周朝再好不也完蛋了吗?商朝被周武王所灭,周朝现在也半死不活。这些让秦国效仿,早晚步入他们的后尘。
过后,景监又是大骂商鞅,本来以为你有不小的能力,现在连累我都要混不下去了!商鞅心里也哭笑不得,这位大领导怎么这么不好伺候。仔细想想,这些治国方针难道还不适合现在的秦国,只好再重新起草一个新的方案,如果再不行,只能回家种田了。
第三次的见面让商鞅松了一口气。他说起春秋五霸的治国道理和各个霸主的优劣,这与现在时局多有相似之处。秦孝公没有像之前那样训斥景监,而是夸了一句:这次说的还有些道理,让我详细了解一下方案的内容吧!
商鞅对景监说:我前几次提出的方案都用时太久,咱们君王急功好利,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所以不喜欢这个。我逐渐改变策略,从秦国切身实际出发,也许大王就会同意了。
第四次的方案展示让秦孝公果然欢喜。商鞅讲解了富国强兵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又仔细描述了方案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效果评估。这次孝公十分满意,两人促膝而谈,几天几夜不知疲倦。
商鞅与秦孝公就如后世的领导和职员,前几次方案展示和说明让孝公非常不满意。因为什么呢?
商鞅的方案本身是好的,但是他并没有贴合孝公的想法和实际。孝公为什么招贤?秦国国力衰退,急需复兴。讲一堆大道理,他当然不喜欢听。
招贤令是自己亲自下的,人是投奔而来的,所以秦孝公不得不打着瞌睡也要见商鞅,否则这面子上过不去.
虽然几次修改方案,但是商鞅逐渐明白了秦王的想法和他的需要。方案的好坏不是说得多漂亮,图画的多好看,没有满足客户实际需要,没有让他听到想听的东西,一切都是白费。
商鞅的方案改来改去,现代的公司单位里何尝不是?策划让你不断的改图、项目经理让你不停的改BUG、组长无休止的让你改PPT和讲话稿。放心的改吧,商鞅这位大人的方案不也是改来改去的?领导哪有一次就满意的!
不过还好商鞅有耐心,秦王允许他4次修改,否则这影响秦国700万百姓的变法方案还没诞生就要被砍掉,那岂不是太可惜了。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大秦帝国中塑造的商鞅是历史上真实的商鞅吗?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大秦帝国》是今人创作的历史小说,既然是小说就不可能是真实的商鞅。而是经过作者合理想象,根据剧情发展构思的商鞅形象。
对于真实的商鞅形象,因为距离时代太远,也没有留下更多详细的记载,史学家只能从故纸堆中记载的文字中去探寻商鞅背后的故事。
而文学家和影视剧编剧更多的是通过合理想象给与其另一重身份、感情、故事来丰满人物的造型,这就是我们在《大秦帝国》中看到的商鞅。
大秦帝国这本小说是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的著名作家孙皓晖历时十五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1993年秋天,孙皓晖动笔写《大秦帝国》。2008年4月,历时15年创作的《大秦帝国》全套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共6部11卷,504万字。
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关于商鞅,孙皓晖就一句话:“我坚信,那就是真实的商鞅。”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一般人更多的是推崇明哲保身之人,对于勇于牺牲的更多的是遗憾或者批评。比如大家纷纷称赞范蠡可以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甚至还虚构范蠡救了西施一起归隐的故事。而对于和范蠡齐名的文种,都是以狡兔死走狗烹来比喻。
商鞅也是一样,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但是商鞅本身的做法却一步步让自己步入危机,最后背上造反的名头被车裂。但在小说中,商鞅被作者写成没造反。车裂商鞅,只是秦孝公死后秦国朝野权力斗争的需要,以及和其他战国外交周旋的需要。
这种描述大胆创新,合理想象,让读者代入感非常强,以至于产生真实的商鞅是这样的错觉。当然这一点就要感谢商鞅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王志飞老师精湛的演技。
其实,笔者也非常喜欢这样有血有肉的商鞅,具体的商鞅是怎样一个人已经不可考证了,如果各位读者有兴趣倒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丰富商鞅的人物故事,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我相信这是真实的商鞅,这符合历史上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商鞅历史形象,也有利地回击了那些批判法家学说,以及说商君天性刻薄等等的砖家学者。请问那些说法家残暴的学者,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秦国不用商鞅变法,他应该用哪家变法?儒家?笑话!你看看当时时代下,有哪个国家用儒家变法的?不是说儒家思想治国不行,而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大争之世”,没人愿意用儒家思想,各国国君都想着通过战争来掠夺财富,你想跟这帮野兽讲道理,那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这是时代因素,这是没办法的事。有证据能证明这点吗?当然有!孔子在鲁国曾经短期执政,取得了很大成效,结果齐国受不了了,害怕鲁国崛起,于是用奸计挤走了孔子,致使鲁国错失了发展壮大的良机,这说明什么?这就说明了我之前说过的问题所在。
那么商鞅变法同样如此,商鞅面见秦孝公,摆出了三套治国策略,分别是:帝道、王道,最后才是霸道,这你能证明商鞅天性刻薄?这只能证明商鞅博学多才,抓住了秦孝公的根本,也抓住了那个时代的主题,那就是“能攻善战”!你说你不用法家思想打造强大的军队,你用谁?所以这是时代的选择,是商鞅看到了那个特定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特征,而商鞅儒法并举,可以证明商鞅既务虚又务实,有理想又有实际的操作能力,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出将入相的无双国士啊!怎么在某些砖家叫兽的眼里成了天性刻薄之徒?至于说秦法严酷,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时代特色使然,通过法律来确定新的统治秩序,这是商鞅对于秦国的贡献,也是对于当时时代的贡献,而商鞅本人说过“治国不一世,便国不发古”,这说明商鞅是个通达知变之人,用法家思想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当秦国如果能统一天下,那治国策略也是要发生变化的,只是现阶段执行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国民同富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先国家后百姓,这个可以理解。而后来大秦帝国改变了法家的法律,使之变得暴虐,这才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所在,否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应当发生在秦二世,而是秦孝公商鞅变法之时。
另外,对于这种人才,他在进行自己的事业前,肯定明白自己的下场是什么,可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的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这就像后来的革命先烈一样,他们明知道冲上去是死,可是还必须冲上去,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他们不是最可爱的人,但是他们是最可敬的人!商鞅如此,吴起亦如此。变法触及老贵族的根本利益,必然遭到反扑,仅此而已。至于说法家思想失败,那更是无稽之谈?从秦汉起,法家思想就已经根深蒂固了,虽然诸子百家除了儒道外,已成绝学,但是被后来的大儒董仲舒全部糅合,赋予了其儒学形式,故百家思想从那时起,已经成了一个统一体,这才有了后来所谓的外儒内法之说。实际上,真正对中国历史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从来都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所以商鞅之死,绝不是作法自毙,而确实如《大秦帝国》上商君刑前所说“商鞅虽死犹生,甘龙虽生犹死”。一个能对本国历史产生几千年决定性影响的风云人物,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而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了很多!是的,儒家思想自从他成为统治思想起,就已经窒息僵化,而真正解决问题的,从来都是法家及其师道家。儒家算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