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曹操的儿子曹植。
东汉时期整个社会动荡,虽然后来三国归晋,才总算是结束了这种战乱,但是作为文学家的曹植,他尽管出身于军阀世家,可是他并不留恋于权利,反而是醉心于文学,府中更是养了一大批的文人,这也使得称帝后的曹丕很不满,他害怕曹植会与自己为敌人。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下一首诗,这对于才高八斗的曹植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七步诗》。
2、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是刘备。
建安十二年,刘备在“三顾茅庐”后,见到诸葛亮,问其应如何统一天下,诸葛亮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提出夺取荆、益两地为根据地,进行政治改革,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从而统一中国。
3、望梅止渴的历史人物是曹操,出自于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曹操利用人们对梅酸的条件反射,克服了士兵因干渴而产生的困难,成功地走出旱地。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侯,不要害怕,可以用成功来激励自己,这样就会有勇气去战胜困难。
三顾茅庐一个情节反映人物善良品质?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
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庐后,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的。
讲历史人物故事刘三被顾茅庐这个该怎么讲?
刘关张三人拔山涉水、翻山越岭,终于找到‘卧龙先生’诸葛亮乡间别墅。刘备为了表示诚意亲自去:“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没想吃了个瘪,看大门的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刘备直接无语了:你只说刘备来访。看大门的说:先生不在家,出去浪了。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张备先生,你要是想在这里等也无妨。正念叨着,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刘备下马行礼,来人去不是诸葛亮。下雪的时候,几个人又去了一趟,还是没见到诸葛亮,倒是见到了他兄弟、他老丈人。客套了一番,然后告辞。张飞那爆脾气都快哭出来了,这诸葛亮,他亲戚都识遍了,就是不见他人。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总结了一下,可能是因为我心不诚,才见不到?于是“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张飞越想越气,说: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