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鞅为了说服“孝公”引用了哪两个历史人物的史实?

商鞅为了说服“孝公”引用了哪两个历史人物的史实?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949 更新时间:2024/1/24 18:41:19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一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这里列举了商汤周武王的成功是因为不墨守陈规和夏周灭亡的原因是不改革

所以是列举了商汤和周武王的史实

说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一定要40字以下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商鞅变法的成败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商鞅的身世及变法经过是怎样的?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原来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主要有下列几点:⒈颁布法律,制定什伍连坐制度,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增加了连坐法。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告发,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客舍收留无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⒉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列侯。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规定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意思是尽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⒋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⒌改法为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⒍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不赦不宥。主张凡是有罪者皆应受罚。⒎鼓励告奸。⒏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规定除国君外的嫡系以外的宗室,没有军功就取消其贵族身份。⒐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⒑统一度量衡。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主要有下列两点:⒈“开阡陌封疆”。破除过去每一亩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来的“百步为亩”,开拓为240步为一亩,重新设置“阡陌”和“封疆”。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⒉普遍推行县制。把秦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编辑本段变法结果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是秦惠文王不废新法的原因。同时,商鞅变法也确立了封建社会地主以占有土地的方式拍剥削农民的生产方式。在这次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君也就成为了秦国的最大的地主,秦惠文王本人也从奴隶主转型为地主,这也是秦惠文王没有废除商鞅法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年犹得秦政法。”同时也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这是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影响。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商鞅立木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政府只有取信于民,政府颁布的各项法律政策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支持配合;如果政府和民众没有任何信任可言,那政府就脱离了民众,政府所颁布的各项政策法令,就很难得到民众的认可支持和配合,政府就很难统领民众,国家就很难得到治理,社会经济也就很难得到发展,国强民富也就很难达到。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发展,但在中

  • 关于田忌的人物传记1500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田忌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他指挥了两次著名的战役。约为公元前340年,在一次赛马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田忌赛马法。公元前354年,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大胜。公元前341年,孙膑仍进军魏都大梁,用“减灶之计”,让魏军

  • 商鞅善良的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三、迁都咸阳。为了

  • 谁知道有哪古人传记呢?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林语堂《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吴晗《朱元璋传》朱东润《陈子龙及其时代》《杜甫叙论》李长之《李白传》《韩愈》《陶渊明传论》邓广铭《辛弃疾传》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梁启超《管子》《王安石》萧一山《曾国藩传》楮斌杰《白居易评传》缪钺《杜牧传》冯至《杜甫传》黄留珠《刘秀传》周汝昌

  • 二十四史人物传记有多少篇?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二十世史人物传记有24篇。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元史》、《明史》二十世史总共有329卷,约有

  • 史记全书哪一本为历史人物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史记》是由西汉时代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书名为“纪传版二十六史.史记人物全

  • 历史人物传记 例如刘邦传一类的书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1.刘邦(高祖本纪)2.韩信(淮阴侯列传)3.樊哙(樊郦滕灌列传)4.张良5.萧何(萧相国世家)6.项羽(项羽本纪)7.曹参8.项庄9.钟离昧10.范增11.龙且12.彭越13.英布(黥布列传)14.臧荼15.吕后1、郭俊卿,全国特等女战斗英雄。1931年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尹湛

  • 中国近代什么人写过自传?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的人物当然有很多了,像孙中山、周恩来、梁启超等人,都是比较出名的。我个人推荐你看一看曾国藩,此君的生平比较精彩,他的作为使濒临灭亡的清朝多生存了六十年,后人对其争议也比较多,褒贬不一(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就很欣赏他)。我现在也在看关于他的一本书,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 赖氏家族贵州的始祖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根据赖氏家族祖辈自传及口述方式流传,赖氏先祖起源系由福建迁徙至蜀,再转迁入黔。如要追寻更早的起源,那就是周朝时建立的“赖国”。据《中华周朝赖国后裔发展史》(赖甲彦著)等记载:“赖国”的建立,是因为周武王之弟“叔颖”立了大功,武王赐侯爵封颖王于“叔颖”,将河南“赖地”(今河南息县及许昌一带)封为“赖国

  • 《明史》的列传中都有谁?要详细?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卷113列传第1后妃一卷114列传第2后妃二卷115列传第3兴宗孝康皇帝睿宗兴献皇帝卷116列传第4诸王一卷117列传第5诸王二卷118列传第6诸王三卷119列传第7诸王四卷120列传第8诸王五卷121列传第9公主卷122列传第10郭子兴韩林儿卷123列传第11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卷124列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