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在《史记》中司马迁是这样评价商鞅的:“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大概意思是:商君,他的天资刻薄人啊。从其想干孝公以帝王之道,持浮说,不是它的本质了。再说凭靠宠臣,以及可以使用,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国将领高昂,不兵赵良的话,也足以证明商君的小恩惠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书,与他的个人行为相类似。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商鞅是有看法的。这可能就是在当时道家思想跟法学思想的冲突所致,并且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站在我们后世对商鞅的评价可能又不一样了,如果没有商鞅的勤政,没有他的严苛变法,秦始皇怎么会有秦国统一六国的机会。在世袭贵族的极力阻拦下,他能义无反顾的把法推行下去,可想而知他的魄力与胆识。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是秦国一跃而成强国;但视人民为仇,是以国富兵强而民穷.商鞅变法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也为秦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商君书》是什么?有何价值?
刘备将死之际,给儿子刘阿斗留下了遗书,其中写道: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遗书中提到了《商君书》,可见《商君书》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较高,临死前殷殷叮嘱儿子要好好学习《商君书》。先秦法家是诸子百家中四大显学之一,《商君书》是法家经典巨著之一,是商鞅变法的精髓所在。
法家学说被称为帝王之术,法家分三派,分别是法治派、术治派、势治派,其中法治派乃商鞅所创,为治国正道。术治与势治乃帝王心术,专门传授帝王御下治吏之术,也可以理解成权力倾轧的权谋之术。韩非子学透法家典籍,融会贯通法家理论,写下了将法、术、势三者合一的《韩非子》,法家精华尽于此典。
《商君书》从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提出用酷法严刑约束人性中的恶,进而将个人的力量融入国家的建设之中。商君认为人性本恶,不可以用良善度之,不可以用教化化之,唯有以强力手段镇之。治国理乱,赏刑二柄,尊法者重赏,违法者重刑,事无世细,皆有法可依,违法者不论善恶、不论功过,不论贤与不肖,一体受法。小罪重刑,重罪必死不赦,唯其如此,方可导人为善,维护国家的统治与百姓的安宁。
《商君书》揭露了人性的丑陋,因此成为很多卫道士眼中的邪书;同时《商君书》揭露了很多卫道士的虚伪和伪善,因此被历代腐儒口诛笔伐。《商君书》总结了对付伪善之人的办法,且手段直接有效,毒辣无比,故让帝王十分喜欢。依法杀人不为暴,那怕一次性斩杀千人;依法行赏不为仁,那怕赐人高官厚禄。
商鞅的理念很多人无法接受,但《商君书》治国不讲自由和民主,接受还是不接受都要执行:不接受者必罚,小者断手断脚、割鼻刺面,大者斩首示众、一刀两断;不论内心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只要按法律行事,有功必赏,那怕是低贱如奴隶,也可以光宗耀祖。《商君书》治国,如劈山填海,效果立现,威不可挡。因此《商君书》虽被卫道士嫉恨,但却受帝王喜爱,被誉为帝王之书。
先秦法家,分为三个流派。“法,势,术”。其中的法,是讲究严刑酷法,用条例、法规来治理民众。势,是塑造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威权、威严,对官僚阶层和民众形成态势上的高压,以便于统治。术,就是主张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玩弄手腕,控制官僚、愚昧民众。
商鞅,是先秦早期法家中“法”的一派的开创者、实践者。商鞅不姓商。他姓公孙,叫做公孙鞅。他本是卫国人,所以一般称他为卫鞅。秦孝公向天下招贤纳士,卫鞅找到了机会,就来秦敬献了他的王霸之道,展示如何成就霸业。这正合了秦孝公的意思,于是重用了他。
《商君书》的第一篇,就记载了卫鞅初入秦,舌战群儒,把那些旧贵族说得哑口无言。毕竟卫鞅是从东边来的啊,属于发达国家高级知识分子,这些老土的秦贵族自然辩不过。这一篇的最后一句,就是秦孝公的总结,一个字“善!”对卫鞅的主张做出了充分的肯定。
上层打通,但卫鞅面临着老百姓不信任的问题。于是他通过“城门立木”建立了守信的官府形象,趁着这一阵舆论,卫鞅颁布了新法令。
在“耕战一体”的政策下,秦国举国后勤,全民皆兵,逐渐成为震慑六国的虎狼之师。
卫鞅的政策是利出一孔。何为利出一孔?老百姓的利益,全靠中央政府来调节。你不想种地?你不想当兵?有没有别的生存之道?对不起,没有。除了当兵和备战,什么都不许干,只能耕或者战,举全国之力,财政上去了,军事也上去了。
秦孝公一开心就把商洛地区赐给卫鞅,卫鞅就成为商君。所以就叫商鞅了。
《商君书》《商君书》并不是商鞅写的,而是像《论语》,《四十二章经》之类的,是门徒或者说追随者编纂的。
至于《商君书》的内容,我们大致来看几点。
这里有商鞅的治国理论。他的治国思想,主要就是“壹民”。这个字念易,是统一的意思。就是要把全国人民治理成一个人,工作上面已经实现,只有耕和战。思想意识上,也必须统一。我们平时听得最多的众志成城,统一思想就是从商鞅开始。壹民政策,主要是思想控制,不允许民众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允许表达。这种理念,一直到秦始皇都坚持。焚书坑儒,就是壹民思想的体现。
还有一条非常流氓的治国理念。“弱民”,“民弱则国强,国强则民弱”。一个强大的国家,民众一定要弱。弱,表现在一些方面。比如,你离开国就没有谋生途径,你赚取不到任何利益,你只能依赖国。又比如让你豪情万丈,你就要身先士卒;让你韬光养晦,你就要岁月静好。这样才好管理,称为牧民。
商鞅还说过:“贫可富之,富可贫之”。什么意思?我通过对你耕战的奖励,让你迅速致富。但是,我也可以调节一下,让你瞬间失去你的财富。大家想想历史上的那些官商,有哪一个有好下场的?老百姓只有贫穷,才能安稳地在皇帝的恩赐下生活。这就是“弱民”。
为什么?“民贫而力富”啊。你只有穷,你的力气才能拧成一股绳,成为被牧之民。“民乐生安佚,死难难正,易之则强。”这都是商鞅说的,你有钱了,你还会拼死去战场吗?这套理论后来的皇帝都在用。
汉武帝在马邑之围后,黄河大水三年,死了多少人?为什么不救?史书上把锅甩给田,说这人是个坏官。其实未必不是汉武帝为了对匈奴作战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调配,只有你流离失所,你才会去战场封侯。拼了老命封侯,最后找个罪名给你剐了,让你花钱买命,再从头做起。汉武帝也是玩这个的老手啊。不然文景之治,老百姓过得好好的,谁愿意跟你去打匈奴?
商鞅还说,“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你只有在屈辱之中,才会想要尊严,才会看重爵位,你只有没权利,才会尊重官员,你只有穷,才会看重国家的赏赐。这里贵,尊,重都是动词。
弱民,壹民理论深入了千百年来统治者的骨髓。只有让老百姓不开心,老百姓才会弱。真让老百姓开心了,民众变强了,谁让国强?这是商鞅的牧民之术。
《商君书禁使》里还有句话,“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有能力的王,不是依靠武力强大来统治人,而是依靠权势;不是依靠信誉来取信于民,而是依赖手段。“数”就是“术”,手段。
韩非子是集法家大成者,他专门写过文章,说为什么不能讲信?因为讲信的除了孔孟几个人,全国再找不出来。你按这种标准来选官员,根本就不够用。官员不够,国家就会乱,所以选官,不能看人品。老百姓指望好官,清官。他们要是学过法家,就会知道自己多么幼稚。
商鞅则非常明确的说,治国就得用坏人,民就弱。你用好人治民,民就会强。所以说法家不是玩意儿啊。但是千百年来儒家的表象下面,统治的脉络都是这种牧民之术。
价值商鞅通过这种残酷的牧民术将秦朝带入了飞速发展,并且一统天下,但是这也是秦朝迅速灭亡并永世被称为暴秦的原因。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旧贵族车裂了,积怨过多。但是他人死了,法家的牧民之术留下来了,而且从来没有更新过,一直存在着。
这有没有价值呢?就要看评论者的位置在社会的哪个层面了。
对有些人来说,非常有价值。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