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敬慎处事;讲求信用;节省开支,爱护百姓;役使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春秋时代看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战车多少是一个重要指标,那时诸侯国中拥有千辆战车的不多,在这里千乘”指大国。在这句话中,孔子谈的是大国怎么治理的问题。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大国,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工作要敬业丶认真,绝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二是办事要讲信用,不能说了不算,朝会夕改;三是财政要节省开支,不可铺张浪费;四是役使百姓要有度有时,国家工程不能过重的增加百姓负担,并且要选在农闲时兴土木,以避免争夺百姓的农业生产时间。
孔子说的这问话是对春秋时期诸侯国治国经验的高主义概括,就今天来说,这一治国理念也值得借鉴。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是领导,治理。乘是车,千乘即千车,旧时指千辆马车。拥有千辆马车的国家,要谨慎治理,实事求是,恪守成规。节约一切,爱惜人才,爱护人民,不能在应用人才方面而影响农时。
如何看待老一辈人的过分节约?他们一些固执的想法如何改变?
时代的印记,,,优良传统
适度就好
老一辈人过的日子我们没有经历过,没有经历过挨饿的滋味,没有经历过还没到月末,米缸就见底的那份无奈和束手无策。没有经历每花一毛钱甚至一分钱都要算计很久的日子,所以有时候也会不能理解饭菜剩了好几天,为什么还要吃,衣服都又旧还褪色还要缝缝补补接着穿,但是我仍然认为节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一种传承,也是持家必备神器!所以,没有必要去改变,张开双臂去接受,去拥抱就好了。
但是可以换个方式,比如说吃,在以健康为前提的情况下,每顿煮适量的饭菜,尽量不留到隔天,现在基本每家每户都有冰箱,就算隔一天也没事。再来说穿,老一辈人不舍得买,我们可以给他们买呀,那对于平时的做事方式,思维模式,我想他们活了大半辈子,自然也有他们的一套生存法则和处事哲学,也不是说变就能变的,只要在原则和底线之上,也不必太过强求。可以试试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看这个世界,也许还能感受到我们之前忽略的,说不定也会有新的启发。
如何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春秋时期社会矛盾重重,孔子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礼崩乐坏”。
实际上,春秋时期的矛盾的根源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落后的奴隶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使上层建筑不得不改变。
战国之前的经济是以井田制为核心,到了春秋后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最终将这种经济制度打破,最终形成了小农自然经济。
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只能养活八百万的人口,然而在战事更激烈的战国时期,人口却达到了三千万,说明生产力是突飞猛进的,各国经济文化也是快速发展的。
但好古的孔子认为这就是“礼崩乐坏”,所以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奴隶社会下的周礼!所以儒家学说的精神内核为奴隶制。
孔子到各国寻师学礼,也最强调礼。结果怎样呢?繁琐复杂的礼,除了劳民伤财,留下华而不实的外表和庸俗不堪的习俗,等级尊卑、男尊女卑、人殉等周礼对强国富民只能起反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周礼》慢慢凸显了它的不适应性,已经不能维系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一个全新的结构来替代它。新的机制就在时间的阵痛中孕育,而孔子则顽固地认为,只要回归,就能解决问题。这样的人圣明个屁!所以它生前跑官要官十四年,只落得像个丧家犬!
中国原本尊重妇女,商朝有女将军妇好,周武王用女子担任大臣。但一向号称复周礼的孔子甚至于不把女人看作人。也不知道他是真从周还是假从周!
不管什么宗教,以思想和礼为名杀人都是邪教。从孔子时代起,儒家所克己复的礼就是吃人的,在夹谷之会时,孔子就以不符合礼节腰斩演员。这样的礼教,有一丝人性和仁可言吗?这样的礼,复它做甚?
所谓克己复礼,从字面上理解为克服自已恢复礼仪,在孔子存在的哪个时代,法律是不建全的,领导层的领导方法很多是以神的学说来统一人心,另外在周朝也有礼仪的产生,但在春秋时期诸王称霸,打乱了一些礼节,所以孔子看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就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中庸之道,提倡以德之国,以礼相待的方法来治国,但在当时并不怎么受欢迎,所以他周游列国,其实也是逃难,不受欢迎的原因,只有后来商鞅才提出以法治国,国家才有了正确的法律,延续至今都是多以法治国,以德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