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历史使命完成之后就必须死,这是时代的命数也是商鞅的命数。
变法使得罪了秦国所有的贵族,大家对他恨之入骨,然而旧的贵族一时半会是铲除不了的,他们依然在朝堂上,秦法已经深入人心,只要不犯法,是杀不了他们的。假如商鞅不死的话,这些贵族尚在,变法势必中断,则变法就失败了。
要想变法继续持续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任那些旧贵族们自己找罪名杀了商鞅,然后再借为商鞅翻案之名将旧贵族一网打尽,则变法阻力自然清除,变法新派占据朝堂,变法就算彻底的成了。
因此商鞅之死,其实就是变法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像一个艺术家,前面的工作都做好了,到了最后一步的时候,面对自己一生精力打造的艺术品即将诞生,无论多大的阻力,他都会义无反顾的!
秦始皇一统天下是路人皆知,但此番功绩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秦国经六世之余烈,积累可以大统一的原始资本。而商鞅就是助力秦国跃进大国的关键人物,他拉开了秦国六世积累的序幕。但如此功臣何以被施以车裂?
商鞅在魏国期间不受重用,公叔痤向魏王推荐人才,魏王不理会。公叔痤又告诫魏王此类人物不为自己所用,不如早些抹除,谁料魏王不置可否。公叔痤只能告知商鞅让他另谋出路。辗转列国的商鞅来到了秦国。此时秦国君主是秦孝公,他想要改变秦国积弱的现状,见商鞅确实有才能,就让他主持变法。商鞅变法成功,让秦国国力大涨,其直接表现是河西战役的胜利,一洗诸侯国对秦国蛮荒积弱的形象,商君的称呼也来源于此次战功。
那么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商鞅为何不得善终呢?
首先,作为国君不自己主持变法,无非是旧贵族的势力庞大难以铲除,旧贵族和自己本身就是盘根错节,只有找一个人来主持,但是想要变法,就得集中手中的权力底牌,这样即便革除了旧贵族,又会滋生新贵族,还不受自己控制,最好找一个无根之人,结果商鞅来了。商鞅来了,大刀阔斧地削弱旧贵族,旧贵族的第一发泄点就是商鞅。其次,商鞅在秦孝公时代已经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商鞅没有忧患意识,早该放权逍遥自在,但是贪心不肯放权。功高盖主又是一层隐患,被新任君主所猜忌。
其次,秦孝公死后,国内旧贵族蠢蠢欲动。而公子虔因被商鞅削去鼻子怀恨在心,伺机向商鞅复仇。新任秦惠文王为了抚平旧贵族的怨气,只能把目光转移到商鞅身上,顺便收回商鞅的权力,集权于自身。
你觉得商鞅是带着《商君书》去的秦国,还是到秦国后创作了《商君书》?他去秦国是去干什么的,成功了吗?
《商君书》,顾名思义,是商鞅变法的总结,商鞅去秦国前不可能有这么一部书,应该是后人根据商鞅变法整理而成。从名称中也可看出,用了商鞅的封号商君,以示尊敬。
至于商鞅去秦国干嘛,当然是去寻找工作机会了,魏王不用他,他就失业了,听说秦孝公求贤,他就去面试了,只是他的确有本事,变法成功,建立了不世之功。不可以以商鞅之死论商鞅之法的成败,他个人的遭遇是人的因素,但商鞅变法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运动。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来其他的人,你比如说周恩来总理,有一个问题啊,周恩来成为总理以后有时间去写一本书吗?
一个国家一天到晚处理那么多的事情,周恩来总理忙的都快停不下来了,你叫他去写书,哪有心思,哪有那样的精力,即便是在国外一些比较喜欢出书的国家,比如说美国总统,他们就喜欢在离职以后去出一些书本,他们也是要等到总统卸任了以后才敢去出一本书,毕竟写一本书几十万的字,这么多的字,你就算自己去码字,也得去折腾半天,所以说商鞅写的商君书这一点根本不可能。
没时间,没精力,而且当时秦国处于变法时期,各种各的法案以及跟其他秦国内部贵族势力做的斗争。秦国的军政大权几乎全在商鞅手里,一天到晚处理那么多的事情,你哪来时间去写一本书。
并且在这之后,商鞅是叛变秦国选择在自己的领地里面率领军队背叛秦国,商鞅这么做,当然一方面自己下场很惨,另一个方面这人都背叛了,留下来的东西还能够把它保留着吗?如果说商鞅真的写了两本书,或者是写了一些法案,那这些法案书都得烧掉,(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是叛国贼子拥有的东西,不能够让他遗留下来,秦惠文王能够留下来一个商君法都已经算得上是极尽其能啦,何况商鞅遗留下的那些遗物的那东西根本就不能留,留了就晦气。
从这件事情上来讲,《商君书》应该是商鞅死了以后,一批信仰他的信徒写的东西,把他以前做的一些东西做归结整理以后整理出来的一个东西。
这个东西有没有潜力?有论语,论语事实上不是孔子写的,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死了以后,根据之前他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的一本书,所以就叫做论语,孔子是教学,并且游历周国,所以他能够有时间去写书,因为他本身职务就是处理政事,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的,他没那么多闲工夫去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