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鞅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灭亡的?

商鞅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灭亡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261 更新时间:2024/1/24 22:03:59

商鞅的历史使命完成之后就必须死,这是时代的命数也是商鞅的命数。

变法使得罪了秦国所有的贵族,大家对他恨之入骨,然而旧的贵族一时半会是铲除不了的,他们依然在朝堂上,秦法已经深入人心,只要不犯法,是杀不了他们的。假如商鞅不死的话,这些贵族尚在,变法势必中断,则变法就失败了。

要想变法继续持续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任那些旧贵族们自己找罪名杀了商鞅,然后再借为商鞅翻案之名将旧贵族一网打尽,则变法阻力自然清除,变法新派占据朝堂,变法就算彻底的成了。

因此商鞅之死,其实就是变法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像一个艺术家,前面的工作都做好了,到了最后一步的时候,面对自己一生精力打造的艺术品即将诞生,无论多大的阻力,他都会义无反顾的!

秦始皇一统天下是路人皆知,但此番功绩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秦国经六世之余烈,积累可以大统一的原始资本。而商鞅就是助力秦国跃进大国的关键人物,他拉开了秦国六世积累的序幕。但如此功臣何以被施以车裂?

商鞅在魏国期间不受重用,公叔痤向魏王推荐人才,魏王不理会。公叔痤又告诫魏王此类人物不为自己所用,不如早些抹除,谁料魏王不置可否。公叔痤只能告知商鞅让他另谋出路。辗转列国的商鞅来到了秦国。此时秦国君主是秦孝公,他想要改变秦国积弱的现状,见商鞅确实有才能,就让他主持变法。商鞅变法成功,让秦国国力大涨,其直接表现是河西战役的胜利,一洗诸侯国对秦国蛮荒积弱的形象,商君的称呼也来源于此次战功。

那么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商鞅为何不得善终呢?

首先,作为国君不自己主持变法,无非是旧贵族的势力庞大难以铲除,旧贵族和自己本身就是盘根错节,只有找一个人来主持,但是想要变法,就得集中手中的权力底牌,这样即便革除了旧贵族,又会滋生新贵族,还不受自己控制,最好找一个无根之人,结果商鞅来了。商鞅来了,大刀阔斧地削弱旧贵族,旧贵族的第一发泄点就是商鞅。其次,商鞅在秦孝公时代已经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商鞅没有忧患意识,早该放权逍遥自在,但是贪心不肯放权。功高盖主又是一层隐患,被新任君主所猜忌。

其次,秦孝公死后,国内旧贵族蠢蠢欲动。而公子虔因被商鞅削去鼻子怀恨在心,伺机向商鞅复仇。新任秦惠文王为了抚平旧贵族的怨气,只能把目光转移到商鞅身上,顺便收回商鞅的权力,集权于自身。

你觉得商鞅是带着《商君书》去的秦国,还是到秦国后创作了《商君书》?他去秦国是去干什么的,成功了吗?

《商君书》,顾名思义,是商鞅变法的总结,商鞅去秦国前不可能有这么一部书,应该是后人根据商鞅变法整理而成。从名称中也可看出,用了商鞅的封号商君,以示尊敬。

至于商鞅去秦国干嘛,当然是去寻找工作机会了,魏王不用他,他就失业了,听说秦孝公求贤,他就去面试了,只是他的确有本事,变法成功,建立了不世之功。不可以以商鞅之死论商鞅之法的成败,他个人的遭遇是人的因素,但商鞅变法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运动。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来其他的人,你比如说周恩来总理,有一个问题啊,周恩来成为总理以后有时间去写一本书吗?

一个国家一天到晚处理那么多的事情,周恩来总理忙的都快停不下来了,你叫他去写书,哪有心思,哪有那样的精力,即便是在国外一些比较喜欢出书的国家,比如说美国总统,他们就喜欢在离职以后去出一些书本,他们也是要等到总统卸任了以后才敢去出一本书,毕竟写一本书几十万的字,这么多的字,你就算自己去码字,也得去折腾半天,所以说商鞅写的商君书这一点根本不可能。

没时间,没精力,而且当时秦国处于变法时期,各种各的法案以及跟其他秦国内部贵族势力做的斗争。秦国的军政大权几乎全在商鞅手里,一天到晚处理那么多的事情,你哪来时间去写一本书。

并且在这之后,商鞅是叛变秦国选择在自己的领地里面率领军队背叛秦国,商鞅这么做,当然一方面自己下场很惨,另一个方面这人都背叛了,留下来的东西还能够把它保留着吗?如果说商鞅真的写了两本书,或者是写了一些法案,那这些法案书都得烧掉,(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是叛国贼子拥有的东西,不能够让他遗留下来,秦惠文王能够留下来一个商君法都已经算得上是极尽其能啦,何况商鞅遗留下的那些遗物的那东西根本就不能留,留了就晦气。

从这件事情上来讲,《商君书》应该是商鞅死了以后,一批信仰他的信徒写的东西,把他以前做的一些东西做归结整理以后整理出来的一个东西。

这个东西有没有潜力?有论语,论语事实上不是孔子写的,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死了以后,根据之前他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的一本书,所以就叫做论语,孔子是教学,并且游历周国,所以他能够有时间去写书,因为他本身职务就是处理政事,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的,他没那么多闲工夫去写一本书。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关于古代历史人物伯牙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现湖北荆州人)。经过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当

  • 胸有成竹和入木三分和哪个历史人物相关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文与可。王羲之。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胸有成竹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十分有把握。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东晋时期著名书法

  • 近现代真正称得上书法大家的有哪些?代表作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近现代称得上书法大家的有以下几位先生:一,吴昌硕先生,其书法雄浑大气,奇崛古朴。二,林散之先生,书法瘦劲坚挺,擅用枯笔,墨色变化丰富。三,启功先生,其书法自然潇洒,刚柔相济。四,沙孟海先生,书法作品气势磅礴,雄强刚健。五,赵朴初先生,用碑意写楷书或行书,饱满厚重。六,沈尹默先生,其行草书秀雅飘逸,活

  •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来自什么历史典故,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说的是战国宋襄王的故事,我觉得宋襄王当时做的对,因为当时讲信用比生命都重要,宋襄王讲信用输了战争,丢了性命,在当时是受到尊重的,不然也不会把他列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我们现代人都嘲笑他愚蠢,是用现代的眼光看古代,是不对的,因我们没有生在古代,怎能妄评古代的事。(注:宋襄王应为宋襄公)“草木皆兵”、“

  • 有什么励志的现代人物传记书呀?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内容简介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然而,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

  • 柳永是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北宋的。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柳永《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的词,几乎家喻户晓。但不少人,对柳永的“风流韵事”,更是津津乐道!其实不少人对柳永的印象,仍停留在小说家冯梦龙所

  • 来谈谈你喜欢哪个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毛主席的治国方困略是,走群众路线,搞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之中,了解民情,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治理腐败,枪毙贪官,中国安定二十多年,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的指路明灯!有人说吃饱了饭就成为领头羊的伟大!我认为: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毛泽东时代三十

  • 北魏孝武帝的皇后改嫁是怎么回事?她嫁给谁了?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北魏孝武帝的皇后高氏改嫁是因为她丈夫抛弃了她,就被她爹做主改嫁宗室彭城王元韶。北魏孝武帝叫元修,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他是被权臣高欢拥立的,继位后迎娶了高欢的长女为皇后。元修比较张狂,并不能认识自己傀儡的处境,反而对高欢的专权不满,更对高皇后不待见,和自己亲堂姐妹有私情,毫无人伦。不愿意被高欢摆布的元

  • 茂名有哪些历史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广东茂名市起源于人的名字,先是县名,最后改成茂名市。现在下辖茂南区、电白区、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代管)。公元598年(隋朝),以潘茂名的名字命名了茂名县;1959年3月22日,国家设立茂名市(县级市),1975年茂名升级成为地级市。茂名在历史上出了不少的历史名人。一、潘茂名(潘仙)(大约290-

  • 贵阳历史上的“三大家族”究竟有多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题主说的并不全,完整的是:“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华家的银子、何家的书箱子”说的是唐家官多势大,高家田广谷丰,华家商贾巨富,何家读书人多。唐家贵阳三大家族中的唐家因世代在朝为官多,被坊间称为“顶子多”,即官位,顶戴花翎,而唐家也以此为主要标识,并流传至今。拒资料记载,自清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唐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