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说的并不全,完整的是:
“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华家的银子、何家的书箱子”
说的是唐家官多势大,高家田广谷丰,华家商贾巨富,何家读书人多。
唐家贵阳三大家族中的唐家因世代在朝为官多,被坊间称为“顶子多”,即官位,顶戴花翎,而唐家也以此为主要标识,并流传至今。
拒资料记载,自清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唐氏一门有功名者二十余人,其家族中的唐源淮、唐树义、唐炯在清朝末年仕途上颇有建树,可谓官宦世家。
高家俗称高家花园,曾为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介于贵阳市云岩区文笔街,曾是贵阳赫赫有名的大公馆、大花园,为清乾隆以来高氏聚居的住宅。高家田产多,在当地曾拥有大片田地,谷物满仓。
高家花园又叫怡园,坐北朝南,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为高廷瑶所建。现在,以被列为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了。
华家华家以钱多而闻名。以华之鸿为代表的贵阳华氏家族,清同治年间因避乱迁居贵阳,开始经营永隆裕盐号致富。至华之鸿时已达顶峰,其时已成为清末民初贵州最大的企业家,也是当时贵州政坛的重要人物之一。(图为华之鸿)
清末民初,华之鸿开始办实业,涉足多个企业,成为当时贵州最大的民族资本家。
华家大院位于贵阳电台街,1924年建成,为私家园林。现在已被列为革命旧址和文物保护单位。
在下不才,作了三首诗来解题。
屯田北衙百余年,无独有偶高家谷。自有廷瑶置田地,富甲一方梦成真。
百万家业为民营,救国济贫三代生。担子一去释千斤,报国无门华家银。
谁人不知唐家顶,百年大院今朝在。成山之处出才子,乱世古物尚犹存。
这就是我对广为传播的民谣:“高家的谷子、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里面这个贵阳三大家族的一些概括。
贵阳是贵州省的省会。虽说省会,但贵州这块土地处于西南地区,山高水深,道路崎岖,对于现代来说交通仍然是较不发达的。那么这三大家族是如何在交通更不发达的清朝,发展起来并且在清朝廷获得名声较高的呢?
高家的谷子上文提到的“自有廷瑶置田地,富甲一方梦成真”便可知,高廷瑶在高家发展史上还算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高家花园
高廷瑶字青书,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举人,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高廷瑶在任期间,为官正直,办事认真,判案公平。曾平反过不少冤假错案,政治名声颇高,所到之处,吏畏民怀。
当然高廷瑶必须还得拥有强大的经济头脑,才能将高家的事业发展到顶峰,才能使高家名声赫赫。
在高廷瑶之前,高家祖辈就屯田北衙,经营农业已经有100余年,并且在定番(贵州今惠水县)、广顺等地方已经拥有大量土地。
在当时已经称得上农业大户,这也为高廷瑶将高家农业生产发展到高潮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高廷瑶当官,俸禄不少,但高廷瑶和其他朝廷官员不一样,别人是将俸禄挥霍,及时行乐。但高廷瑶却将多余的钱财用来购买土地,置办产业。并且兢兢业业,精心经营农业,渐富甲一方。
高廷瑶时期高家到底拥有多少土地,高家的后人不太清楚,也没有史书记载。但仅凭北衙十三寨的田地就能收地租两千多担,约合二、三十万斤粮食。可见高家土地拥有量是非常之多。
在那个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代,已经算是很大的一个数据了。由此可知高家是有多厉害多牛了,不然怎对得起“高家的谷子”这个称号呢?
华家的银子清朝同治初年,因为要避乱,唐家人迁居西南地区贵阳,并且在贵阳经营起了一些产业,并且通过盐业积累了百万资产。
俗话说“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要想获得更大的资产光经营盐业是不可能的。
华家也算是非常有经商头脑的人,雄心勃勃的华家人便开始了其他产业的经营。其中投资最大的就是永丰抄纸厂,耗银60万。兼经营的还有文通书局,煤矿等其他实业,成为了当时著名的企业家。
华家的产业不是一朝一夕就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三代人。华家产业始于华连辉,苦干多年,为华之鸿扩大生产奠定了经济基础。
华之鸿接手时,国祸当头,侵华战争已经开始,列强不断地打击民族企业家,战乱不断。在这样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华之鸿不畏艰险,坚持开展民族企业,为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并将华家产业经营到了黄金时期,华之鸿时期也是华家的积蓄最多,最厚实,产业发展达到了顶峰。
华之鸿过后华家产业仍有发展,但在华问渠期间就从市场消失了,但这不是华问渠无能,而是另有原因。
唐家的顶子在赫赫有名的三大家族中,专家对高家、华家的家史、家业等方面的研究均基本明了。唯有在对唐家的历史研究,只知道一些碎片,详细的讲解并没有形成体系。
唐家人做官有很长的时间,从明万历四十五年开始至今,成山唐氏已传十余代,时间跨度达四百年之久,唐家的顶子便以此由来。
以唐源准、唐树义、唐炯为代表的成山唐氏才子,在历史长河中风采依旧不输前人。至于唐家人是如何到达贵州贵阳发展,并且成山有所发展,并没有史书详细地说明。
但有关成山文化发展倒有一说。据说清道光、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起事,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发生了战乱。出于保护祖宗之地的需要,唐氏家族成员对“别业”所在地是不提的,对外仅以“成山”二字掩饰。
“成山唐氏”只有少数人知道,但这些人辞世后,除了唐炯的儿孙辈,外界几乎无人知道“成山”的具体地点。在厚重的历史烟尘掩盖下,迷雾重重。“成山唐氏”渐渐远去,寻找成山真面目的道路更加曲折,不知真迹。
这三大家族在贵阳风生水起,名扬在外,但都有不同的结局。高家后代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不是拥有更多的土地。日本局部侵华战争开始后高家子弟在祖国陷入危机之时,踊跃参加革命,保家卫国,视死如归,可谓是后代有为,为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此外,作为名门望族的高家,也算是门庭森严,戒备有加。于是在当家人高言志的建议之下,贵州省革命工作委员会把高家花园选为了革命工作地点。
唐家人可谓忠于祖国,恪于职守,在民国时期也积极参加到建国之中。
据历史唐氏家谱有关资料记载,唐炯一位孙子唐瑞铜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民国二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国银行总行行长。此后他还参与筹建了中行贵州分行、重庆分行,是中国银行的主要筹备人。
华家的子孙同样对祖国有着重要的贡献,但结局却最悲惨。华问渠一直经营家业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抗日期间也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一直坚守着民族企业的发展。
但在1957年,华问渠就被划分为了右派。三代创业,一心为国,却蒙冤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不仅仅是一个民族企业家的不幸,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探寻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的损失与沉痛的教训。
失去的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爱国人士的心也会碎,我们应当吸取教训,不忘历史之痛。
华家的冤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得到平反的。我想华家被冤死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爱国之人的泪终于可以不白流,愿爱国人士长眠时不再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