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历史上卧薪尝胆的人物
卧薪尝胆出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
卧薪尝胆的名人事迹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卧薪尝胆典故的主要人物
这是春秋末期吴越之间的故事,吴王夫差率人攻越,战胜后,却未斩草除根,以至留下了隐患,越王勾践为示不忘国耻,以国君之尊隆,卧而薪草,并悬以苦胆,时尝之,在这样的决心下,听言纳谏,任用闲才,以大夫文仲和范蠡为臂膀,先用美人西施以耗其国,再间其君臣如伍子胥者,最后以“三千越甲”吞灭吴国,而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主要人物: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