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黑龙江牡丹江人,家世农,母早殁,甲寅岁(1974年),十七岁,从姐至滇,居中甸,长成,乃为林苑小吏。
桂梅为人,敦厚仁爱,以传道受业为抱负。既修教育之业,乃意在杏坛。
既为教师,迁大理白族自治州喜州一中,三十三岁嫁为人妇,然不过六载,夫殁,且无父母子女,孑然。
某夕,桂梅太息曰:“吾夫死于是,恩爱烟云,吾不可久留,吾当之他乡”,乃至华坪,教谕曰:“君可留一中”,桂梅曰:“我欲往贫寒乡里,或有所为”。乃至于华坪中心中学。
甫至山门,有傈僳族人,为女缴馆金,手瑟瑟,口嗫嚅,尽囊中之资,不能足,泣曰:“吾家财货,止此矣”。桂梅大哀怜之,以为虽穷户寒门,亦当有学,不可弃也。
遂儿女弟子,虽己之贫窭,然毫无惜吝,推衣推食,皆视若己出。弟子及父母皆感之,有女弟子尝且拜且泣曰:“张师,吾之父母也”。
既在贫乡久,桂梅见此地女子际遇,皆令人寒。一校之中,男多女少,或有女弟子,不过数月,则辍废。
某日,又一女弟子不见,桂梅访之,见其彷徨田垄,桂梅问曰:“何为乎此?”
女弟子曰:“不能从学,以此忧愁”。
问:“何以不学”?
女弟子泪滂沱,曰:“家中有弟,欲娶无资,阿父阿母,嫁我求财”。
桂梅闻之,且悲且恨,曰:“嗟夫,女子之穷,以其不学也,母贫,女亦贫,母母女女,循环无穷,此大不平事也,吾当平之”。
乃叩教谕之署,曰:“吾欲设女子学堂,皆免束修,或可造就巾帼,用于国家”。署君难之曰:“君之意则美,然吾之资则短”。
桂梅乃募金闾里,游说路人,冀偿此愿,然闾里讥诮,路人唾沫,历五载,不过一万。
丁亥岁(2007年),京师大会,桂梅以贤人之身与会,记者见其褴褛,大惊,问曰:“君乃贫至于此乎?衣冠不全”。桂梅曰:“吾贫无所忧,唯忧我女子不能学也”,遂言其事,记者告之天下,天下皆感,州郡用力,民野筹资,翌年,居然成。
入学女子,勿需馆金,唯需用心。闻风而至者,初九十六人。
桂梅治校,俨然良将。凡弟子,不得蓄长发,凡为师,不得施脂粉。楼高五层,学宿皆集;周遭高垣,不得来往。朝起用功,不见旭日;晚来诵书,已披月色。
每有善款至,则张名于壁,曰:“诸生努力,不可负恩公之意”。
善款至于某女生,然不言女生名,曰:“弟子虽贫,不欲人知”。
有女生不好学,功课所积,不过六分,桂梅至其家,见白屋颓颓,父病在床,乃指之曰:“家贫如此,汝何不学?”女生涕泪,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