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苏轼是最年轻的什么?

苏轼是最年轻的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963 更新时间:2024/1/25 12:09:05

苏轼是最年轻的制科考试第一人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坛中几乎完美的星辰。

他不光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出任地方官时还带领百姓治理水患和灾害。面对仕途和人生中坎坷,他以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笑对人生,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

如此文采斐然、积极旷达、活得有滋有味的苏轼是怎么度过这一生的?

一,名门之后,文化熏陶

苏轼出身于四川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这样的出身可能不是大富大贵,但绝对是有知识文化底蕴的小康之家。苏轼的父亲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努力读书,博学多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之所以给苏轼起这个“轼”字,就是希望苏轼长大后能够像车前面那个轼(临时扶手)一样,不可或缺但是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想必苏洵在苏轼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看出自己这个儿子比较张扬洒脱,所以才给他起这么个名字。可惜的是以苏轼的才气和性格,前半生怎么可能低调呢。

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一位饱读诗书、明理贤德之人,不仅照顾着全家人的起居生活,还担负着教育子女的重任。

有一次,苏轼在读《后汉书范滂传》,看到范滂因党锢之祸而遭受迫害,临死前唯有觉得对不起自己母亲。母亲告诉他一个人只要有品德、节义和理想,哪怕失去生命也是值得的。

苏轼就问自己的母亲如果自己也像范滂一样,母亲会怎样?

母亲给出了一个凛然大义的答案:“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母呢!”

都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亲是孩子的榜样,母亲是家中的风水,苏轼有如此父亲母亲在一旁教导,这辈子怎么可能浑浑噩噩地度过呢。

二、年少成名,得欧阳修赏识

嘉元年,22岁的苏轼赶赴汴京参加应试考试。苏轼以一篇清新洒脱、文笔极佳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赢得了当时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和小试官梅臣的一致赏识,对这篇文章连连称赞。苏轼一出手便震动了整个文坛界,这要是放在今天,那就是妥妥地全国高考状元啊。

可惜的是,欧阳修只给了个第二名。为什么呢?因为欧阳修一看这文章写得这么好,就认定这是自己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给了第二名。你说苏轼冤不冤,头一次听说因为写得太好所以只能得第二名。

这还不算完,欧阳修因为不知道苏轼文章中引用的一个典故,讲的是尧帝手下的司法官三次要判一个人死刑,尧帝本着宽大仁厚的原则三次都说赦免他吧。欧阳修一直没明白这个典故是从哪里来的,就去问苏轼。

苏轼说这出自《三国志孔融传》,随后欧阳修回到家里就开始翻阅古籍,结果还是没找到。欧阳修不肯死心,又去问苏轼,结果苏轼特别不好意思地说这是他瞎编的一个典故,欧阳修百思不得其解,说这典故怎么能瞎编呢。

苏轼说,《孔融转》有这样一则故事:因为曹操袁绍的时候,曾把甄宓赏给了儿子曹丕。这让孔融很不满意,他就对曹操说,当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曾把宠妃妲己赏给了自己弟弟,曹操一听,就问这个典故是从哪里来的。孔融说“我瞎编的,你都能做出这等事,更何况古人。”苏轼就根据这个故事,想当然地认为宽厚的尧帝肯定也能做出这样的事儿。

难得的是,欧阳修并没有觉得苏轼治学不严谨,反而夸奖他擅于读书,说他把知识已经运用到了一定境界,把外在的读书融入自己的血液,直夸他后生可畏。就这样,苏轼凭着自己天才的文字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三、制科考试拔头筹

应试考试过后,因为苏轼母亲的突然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中守孝三年。三年后,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再次来到京城,参加北宋最高级别的考试-------制科考试。

什么是制科考试呢?

制科考试比进士科考试高级多了,也难多了,因为这是皇帝亲自选拔人才。进士科,三年一考,能够录取一万人。制科考试不定期,宋朝300年间才举办了22场制科考试选了41位人才,能赶上是幸运,能参加是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想参加制科考试,必须有当时朝中大臣的举荐,有了这个资格,先参加大臣组织的预科考试,考上了再参加皇帝主考的制科考试,层层过滤选拔才能参加制科。

苏轼又一次被评为第三等,(第一、二等均为虚设)实为第一名。在苏轼之前100年的制科考试中只有1位是第三等次等,换句话说,苏轼是北宋100年来制科考试第一人。

说到这儿,你就知道苏轼的文采究竟有多厉害了,冠绝古今毫不夸张,关键是这时候才25岁。

制科考试拿下第一名,紧接着苏轼就担任了人生中第一个官职,官名太长不好理解,对应现在的官职那就是四川省凤翔县办公厅主任,是一名凤翔府判官,主要负责协助知府处理一些要务。

应试和制科都双双出彩的苏轼,决定在这个官位上也要大放异彩,可是又一件事让他很不痛快,苏轼跟凤翔府的知府陈公弼关系很不好。

苏轼这种性格直爽豪迈、坦率直言,陈公弼呢,比较谨言慎行,对苏轼这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总是想打压一下。比如说,苏轼因为文采出众,同事们都喜欢称他为“苏贤良”,陈公弼对此很看不惯,就把叫他“苏贤良”的那个人拉出去打了板子。这事让苏轼很尴尬,觉得很没有面子,心里对陈公弼就有点看法。

后来中元节,官府里的人要聚在一起过个节,苏轼这时候开始耍小性子了,拒绝出席。陈公弼下手也够狠,直接罚了苏轼八斤铜。以苏轼当时的俸禄,罚的这点钱其实也不算多,可是苏轼对陈公弼更加耿耿于怀了。

后来,官府后花园修建了一座凌虚台,陈公弼觉得苏轼文采确实不错,就让苏轼为凌虚台写一篇传记。小心眼的苏轼可算是逮着机会了,一口答应下来,很快这篇文章就写好了。文章大意不是说凌虚台有多美,作用有多大,而是借机报复回怼了一下。

文章里说:这世间的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凌虚台之前这里也只是废墟,过了多少多少年之后,这里也会变成废墟。

你看这周围曾经都是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现在不都是断壁残垣吗?建筑都是这样,更何况人呢?

有些人不要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就时不时地打压别人,要知道风水轮流转,指不定将来自己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化,这世间的很多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陈公弼一看,就笑了,没想到小苏还挺记仇,下令让人一字不改地把传记刻在凌虚台的石碑上。多年以后,苏轼才明白原来陈公弼是怕苏轼年少成名,一路走的太顺,将来会把控不了自己,所以想敲打敲打他。

经历了半生政治宦海后,苏轼才体会到当年上司对自己的良苦用心。46岁的时候,苏轼为陈公弼写了一篇名人传记,文章里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太不懂事,经常喜怒于色,不体谅陈公弼的一番好意,很是后悔。

年轻的苏轼文采风流、笔底生花,这些离不开父亲母亲的文化熏陶和教养,也离不开自身的天分与努力。

一举成名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和陈公弼的用心照拂,也足以说明了骄傲的苏轼可不止是文采非凡,其完善的人格与性情更加值得前辈提携和关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初出茅庐相关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典故】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敦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

  • 巴菲特的书哪本最好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个人认为以下十本书是了解和学习巴菲特最好的书!1.巴菲特传记《雪球》芒格说,要想学好某个领域,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读这个领域顶尖人物的传记。读传记可以帮助你了解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独特观点和形成优秀思想的过程。比如想学好物理,就要读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传记,想学好经济学就要读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的传记,想学好管理学

  • 近代中国闵姓名人物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闵学胜少将闵学胜(1914-2003),湖北省红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11师1团政治指导员、连长、参谋,第31军73师279团司令部侦察股股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四次反“

  • 曾国藩读后感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曾国藩读后感1看了《曾国藩》后,实际上已找到了答案,曾国藩就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着民

  • 仿写创造宣言有关诚信?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1、诚信已成了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品德,诚信能完善我们自己,它对自己他人都有好处,搏得信任,博得好感,博得事业上的提高,博得生活上的进步,这些比无诚信要好上许多。懂得诚信,做好诚信,改善身心,利益如流,也就是说诚信是福。2、诚信,大意者也。事业凭诚信而渐进,人才籍诚信而玉成。孔明接受“拖孤”为一“诚”

  • 望梅止渴是史记中的故事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不是。该成语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译文: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

  • 全球十大史书?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1、史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除“表”和“书”外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排史料的,人物传记既精彩又富有文学性,对后世史学和

  • 望梅止渴历史故事有哪些三个?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只有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荒原百里,没有水源,将士们都干渴难忍,有的体弱的士兵,都被干渴的晕倒了,曹操看到这样的情形觉得非常难办。于是,曹操就急步登上

  • 哪些成语表达.愿望终于实现可用成语?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1、如愿以偿[rúyuànyǐcháng]像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能言善辩的姐姐~地成为了主持人。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四十六回;“在抚台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后来也祥甫竟如愿以偿;补授临清州缺。”2、天从人愿[tiāncóngrényuàn]上天顺从人的意愿,指事物的发展正合自己的心愿

  • 为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写一篇人物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琵琶行》出自唐代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所说的琵琶女出身贫寒家庭,自小被父母送到教坊技艺,因为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经过不懈的努力,琵琶女终于学艺有成,弹奏的琵琶曲非常动听。琵琶女慢慢长成了花容月貌,琴技也日趋成熟,因此在京城上美名远扬,被奉为花魁,富贵纨绔子弟争柏奉场,一时间风头无二。可惜那些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