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典故最自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其中有描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就是发生在公元220年的楚汉争霸最后时期,刘邦和项羽的垓下之战,这场战役直接决定了刘邦统一江山,建立了大汉朝。
四面楚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还只是一个字面意思,描写了在现今的安徽灵璧县东南进行的垓下之战的情况,当时围困项羽军队的刘邦,利用心理战,让士兵们唱起了楚国的民歌,用来动摇项羽的军心,果不其然,项羽在听到营帐外响起了楚国的民歌,以为周围已都被刘邦收服,信心大失,和仅剩的800余士兵突围,逃到了乌江边,面对后有追兵,前有波涛江水,项羽感到万分沮丧,想起了当初拜别江东父老过乌江,一路高歌争霸天下时的雄心壮志,陡然无存,心如死灰,自刎而死,而经过垓下一战的胜利,刘邦一统天下的愿望就实现了。
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哪场战役?就是这场决定楚汉争霸命运的垓下之战,随着西楚霸王的陨落,成王败寇,千古真理,能流传下来的就只有史官记载的有关西楚霸王的零星事迹了。
四面楚歌是什么意思项羽死于哪年?
公元前202年四面楚歌是刘邦与项羽在秦末的垓下之战,项军被围,夜间项军营外四面都唱起了楚国的歌声,项军以为楚地已为刘邦军占领,军心大乱。遂战败。项羽自刎乌江。
四面楚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
《四面楚歌》发生在秦朝覆灭,楚汉之争的时候,刘邦围困住项羽,命令士兵唱起楚地的歌曲,瓦解楚军士兵的军心。项羽撤兵,并将扣押的刘邦的妻子吕雉和父亲刘太公放回。没有妻子和父亲押在项羽手上做人质,刘邦既无后顾之忧,又因战功卓着的韩信和彭越前来助阵,刘邦内强外实,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背弃和约,向项羽发起了强大的反攻。
在樊哙屡攻不下时,被刘邦封为齐王的韩信从千里之外挥师固陵,与刘邦会合。自从项羽手下的大将军龙且被韩信挑杀后,项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加上刘邦的背信弃义,从背后杀来,项羽的军心已经受到了动摇。然而,西楚霸王的气概让项羽置季布和钟离昧避其锋芒的建议于不顾,执意迎战刘邦、韩信和彭越的三路大军,却被韩信布下的十面埋伏之计,团团围困于垓下,不得脱身。论单兵较量,曾经是项羽帐下一名执戟郎中的韩信自然不是项羽的对手。如今项羽被韩信的十面埋伏围得铁桶一般,虽然一时难以突围,但霸王的英雄气概犹在。
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摧毁楚军的斗志,韩信不急于求战,而是传令三军,昼夜不停的大唱楚地的民谣。忧伤的楚地民谣从四面八方不绝于耳的传来,勾起了楚军将士的思乡情绪。
四面楚歌讲的是谁被困了?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被刘邦大军围困在垓下,在缺水少食,军心涣散的情况下,到了晚上汉军唱起了楚国歌曲,项羽大惊失色,怎么这么多楚军难道都投降了,然后项羽带领余部将领冲出包围圈。跑到乌江边上,在前有乌江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项羽自刎与乌江。
四面楚歌讲的是项羽兵败被困乌江自刎
楚汉相,项羽大败于垓下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