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行军途中,士兵口渴难耐,曹操骗士兵说前方有梅林,蜀国君主刘禅乐不思蜀
望梅止渴说的是曹操,刘禅乐不思蜀。
四面楚歌乐不思蜀七步之才指鹿为马的历史人物是谁?
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是项羽。项羽被刘邦帅韩信等一帮子人围困在垓下,入夜汉军唱起楚歌,楚军以为楚地尽失,军心涣散,无心再战。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蜀后主刘禅。刘禅投降魏国后被带到魏国国都,司马昭问他还想念蜀国吗,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曹植。曹丕称帝后不放心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杀头。曹植七步之内做出著名的七步诗。
指鹿为马的历史人物是赵高。他命人牵上一头鹿,问秦二世是什么。秦二世说是鹿,赵高说是马。然后叫群臣来说是鹿是马。说鹿的后来都被赵高杀了。
三顾茅庐中为:诸葛亮与刘备,四面楚歌项羽,乐不思:刘禅,七步之才:曹植,指鹿为马:赵高与秦二世胡亥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司马炎为了试探刘禅的态度,故意放蜀国的乐曲,此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开心,不想念蜀国。”
意思是很快乐,一点也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了乐趣,不想再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去。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刘禅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事例?
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军国大事先后全权委任于诸葛亮、蒋琬等人,自己没有什么表现。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几年后去世。
刘禅被刘备立为太子,刘备于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于同年5月继位,改年号为“建兴”。刘禅庸碌无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几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国,均遭失利。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
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琬、费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
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
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
后主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蜀汉灭亡。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完整版?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