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012 更新时间:2024/2/25 19:34:00

在古代,大夫以上级别的人会享有一定的特权,这里的“大夫”并不是医生的意思,而是一种官职。可能很多人对于“刑不上大夫”的理解是,就算大夫犯了法也能免去刑罚,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刑罚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公证对待的东西,难道贤者犯法就可以逃脱罪名吗?实际“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被很多人误解了,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刑不上大夫”的出处以及释义,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刑不上大夫”是讲特权吗?错,它的本义是法律面前的相当平等。被误解的名言:“刑不上大夫”的真实用意,你可能理解错了。

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些话也很容易引起歧义,因而会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比如“刑不上大夫”,就一度被人理解为是贵族、官员们在法律面前可以享有犯罪却不服刑罚的法外特权。其实,“刑上不大夫”的本义,并不是贵族阶层或官员犯罪不应受刑法处罚,而是对上层违法者的一种变通,让惩罚在形式上更人性化些。

“刑不上大夫”一语,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其原文为:“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其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常常为后人所引用。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中的“下”与“上”很容易引起误读。据钱文忠教授的解读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上”是“优待”的意思,“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不被排斥在礼仪之外。

而另有一种解释是,对于贵族,应当用礼仪教化来规范其言行,使其懂礼守法,不致犯错受刑;对于普通百姓则不应用礼仪来要求他们必得廉耻荣辱,直接由法律条文来约束他们就行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理解,是基于上古时期教育水平低下这种实际来说的。

话虽如此说,但是,“天子犯法,与庶遮同罪”,而况“大夫”乎?东汉郑玄也对“刑不上大夫”进行了解读,他的注释为:“刑不尊大夫,不论愚贤者犯法,其犯法,则都应在有司惩处。”

那么,在上古时期,大夫犯法,真的“与庶民同罪”吗?定罪是肯定的,但是,在形式上却有别,那就是“为尊者讳”,大夫虽然犯罪了,但是,顾及其贵族身份,可免其羞辱,处罚时不八议必大动干戈,而是悄悄进行。为此,中国古代大夫以上的阶层,在法律面前享有一项特权“八议”。

所谓“八议”,是“刑不尊大夫”的礼制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它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定罪后,不使用残害肢体的刑法,而是首先选择或劝其自裁,以砺臣节;其次“戮于朝”(杀死在朝廷)。同姓贵族有罪,则由甸师执行,秘密暗杀于郊野(据《周礼·甸师》)。

由此看来,“刑不上大夫”,并不是大夫以上贵族犯了罪是不用刑的。我们看历史上,好多大夫以上的人都是处以极刑的。如商鞅被“五马分尸”,李斯被“腰斩”,都是要用刑的。“刑不上大夫”从犯法者的角度而言,意即:大夫以上的人身份高贵,又受到良好的礼仪教化,是不应该犯法的,即便是犯了法,也不应该受到刑罚的羞辱,即“士可杀,不可侮”,就应该自裁、自缢死去,免得羞辱了整个大夫阶层的声誉。

现在的一些电视剧中,也常有这样的情节,就是大臣犯罪了,皇帝常常采用赐死的办法,以保留其最后的体面。赐自尽的方法一般有三种:赐白绫自缢、赐宝剑自裁、赐毒酒自尽。贵族罪祸上身,不像普通人犯,由有司来执行,而是自我了断,贵族与普通民众的“受刑”,逃是逃不掉的,只是在死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而“礼不下庶人”,并不是说普通百姓就不用守礼,而是说守礼的规矩太多,比如穿衣、戴帽之类,很繁琐。老百姓要劳动,要出体力,行起礼来不方便,耽过工夫,所以老百姓在礼仪方面可以马虎些。只要不触犯刑律,就是好百姓。

到了封建朝时代,“刑不上大夫”往往被人曲解了,用以来为贵族、大臣们开脱罪责。据《大清律例》,“名例律”中“应议者犯罪”律文后之附例规定:“三品以上大员革职拏问,不得遽用刑夹,有不得不刑讯之事,请旨遵行。”此外,在涉及文武官员犯罪的法律规定中,凡文武官员犯罪应当处以笞杖刑的,均可以罚俸、降级、革职等方式替代刑罚的直接适用。这样的操作,就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了。

标签: 历史文化

更多文章

  • 汴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开封做过河南省的省会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文化

    大家如果有看到一些宋代相关的电视剧的时候,是不是有听说过汴州这个地方呢?其实也不仅仅是宋代了,很多朝代都有提到汴州这个地方,那么这个汴州到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汴州又有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

  • 天下第二行书是什么?是什么作品谁写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

    说到行书其实这个书法方面的东西是在太高深和深奥了,但是不妨我们来做个研究,也就是说来看看到的谁的行书书法第一了,虽然看起来比较的艰难吧,但是也还是有很多话去说的,话说有的人书法被誉为是“天下第二行书”了,那么这到底是谁的作品,又是什么作品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其

  • 古代有元旦吗,你知道元旦是怎么来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

    马上2020年就要结束了,明天就要迎来新的一年开端元旦了。在这一天当中,北方的朋友们会开始吃美味的煮饺子了,而南方的朋友就会吃一碗热腾腾的汤圆,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但你知道元旦是怎么来的吗?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

  • 小寒和大寒来说,哪一个节气是最冷的呢?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

    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其实一般被认为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天,很多人可能对此并不是很了解,因为当太阳距离北半球最远的时候并不是最冷的,因为地球还储存着一部分热量,等到这部分热量散尽的时候,才是最冷的,这也就是小寒时节了。那小寒这么冷,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呢?小寒时节要怎么注意养生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

  • 蝗灾是怎么形成的,蝗灾到底是怎么引起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

    最近这个东非的蝗灾成了国际性的话题了,那么最近很多人问了,这个蝗灾是怎么形成的呢?能不能提前预防呢?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这个蝗灾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吧!1、干旱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2、生活习性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1)它有群居的习性。(2)它有很强的繁殖

  • 香港的九龙城塞有多恐怖,完全是属于“三不管”地带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

    说起香港的九龙城塞,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听说过。九龙城塞也可被称之为九龙寨城,地处于九龙东北地区,启德机场附近。如今九龙城塞已经被拆除了。曾经的九龙城塞可以说是犯罪的天堂,是想过最邪恶,最恐怖的地方,完全是属于“三不管”地带,是黄赌毒的天堂。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些曾

  • 和尚何以为“淫”?道士何以为“妖”?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僧道形象转为负面,是元明清三朝以来的现象。比如杂剧《竹坞听琴》《桂枝儿》《女贞观》,小说《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都出现了犯色戒的僧尼形象。《水浒传》写到裴如海和《金瓶梅》写到潘金莲请和尚为武大郎做法事时,都出现了“一个字便是僧,两个

  • 状元一词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科举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

    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影响,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比如,深深渗透到中国人思想和血液中的状元文化就是一例。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现代高考制度和过去的科举制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文化的血脉是无法割断的,延续过1300

  • 五花八门到底是什么意思,五花八门是什么行业?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

    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我们肯定都不陌生,是一个非常常见使用频率也很高的成语,而五花八门的意思就是比喻种类繁多或者是变幻莫测。不过大家知道五花和八门分别是什么意思么?这里的八门可不是什么火影忍者里的八门,而是五花阵和八门阵,最早是兵法里的阵型,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其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法,一起来看看五花八门到底

  • 春节门神怎么贴,门神应该怎么区分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

    贴门神,这是春节的一个习俗,对于人们来说,门神意味着能够保佑家宅平安,求个安心和吉利。但是门神最开始也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现如今很多人贴的门神,都是秦叔宝和尉迟恭这两位历史上的武将,但最开始的门神就是两个“神”。而门神又和春联不一样,能够通过语句区分上下联,那门神应该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