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隋炀帝接手的隋帝国是一座名符其实的金山。仓廪充足,民众富裕,军队强盛,四方来朝。然而,隋炀帝置眼前的金山而不顾,却向往山后的钻石。于是,他不断的抛开簇拥在他身边的金子,奋勇向前!当他终于将金山凿开到达山后时,呈现在他面前的却不是他渴望的钻石而是一片废墟。
残暴、荒诞、骄奢淫逸、穷兵黩武似乎都可加在他的身上,但又似乎不够全面。隋炀帝雄才大略,高瞻远瞩,雷厉风行,气魄非凡!他是一个被历史玷污了的皇帝。
1400余年后的今天,大运河仍在流淌,向人们叙说着悠悠往事;洛阳城仍然巍峨天下,见证历史兴衰,承载文明传续。
千秋功过,任由传说。
隋炀帝杨广
碍于篇幅,我们仅回答第一个问题:隋朝为什么短命?
短在隋炀帝之身。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到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短短的14年间,隋炀帝以其雄滔伟略之质却干了几件荒唐事。最终导致国破身亡令人唏嘘。
一、屠杀亲族,人心向背
隋炀帝上位之前行为不很光明正大,上位也存有疑惑之处。因为心存芥蒂,所以即位之始,便将屠刀伸向了亲兄弟。
隋炀帝有亲兄弟五个。老大是原太子,隋炀帝老二,老三、老四均封王,在隋文帝时期因触法被囚。老五则是我们下面将要提到的杨谅。
首先遭殃的是废太子杨勇。隋炀帝矫诏将自己的亲哥哥给缢死。随后又将杨勇的儿子、自己的亲侄儿共八人发配岭南,在中途将他们全部处死。这事做得就过份了!你夺了太子之位又承继了大统,废太子已死,威胁已除,隋炀帝却硬是不顾至亲斩草除根。这一行为也为后来他的亲信大臣的背叛埋下了因子。
第二个遭殃的是五弟杨谅。杨谅算是自投罗网死有余辜。他是不服杨广即位拒不参加隋文帝葬礼且起兵造反的。造反按律当斩!百官也奏谅当死。然而,隋炀帝却又露出了其温情的一面。
他说,“终鲜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谅一死”。
于是将其囚禁。
二、滥用民力,引发民怨
洛阳西宛
隋炀帝即位初始,有感于国家的北部边患,下令在秦始皇当年建造的长城基础上继续修缮重建长城。为国家安全计本属正当,老百姓经过文帝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日子过得很是富足安逸,报效国家正是时候。但隋炀帝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竟然下令十个月内完成修建长城的工作。一声令下,地方官为赶工期只得大量征召民力。这些都算正常,国家财力雄厚足以承受,老百姓也心甘情愿。
可是,长城刚一修好,隋炀帝又脑子发热,以拱卫长安、洛阳二城安全为由,下令挖一条起于龙门,经河南、陕西两省,长达一千多公里的壕沟。于是,刚刚回家的民夫被窝还没捂热,便得抛妻弃子再赴徭役。这点,也就充分体现了所谓“子不类父”。文帝一生勤政爱民,炀帝却任由自己的性子奴役子民,父子间的差别瞬间可辨。
三、听信谗言,兴建东都
大业元年,术士章仇太翼向炀帝进言,大兴城与皇帝五行相克,只有另建皇都才能保大隋的千秋万代。炀帝闻言谓可,不顾满朝文武的极力反对,竟然以唐唐皇帝之身,私下贿赂尚书令、太师、楚国公杨素,以求得杨素支持(实际上,杨广上位靠的就是杨素。杨素是隋朝开国元勋,文武双全,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隋朝的顶梁柱)。杨素见炀帝屈尊,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个任务。于是,炀帝下令在原洛阳城四十公里的地方修建东都。工期十个月。看来,炀帝偏爱十这个数字,无论多大的工程,工期都是十个月。
这可不得了,诺大的工程十个月内完成!只能多用人力了。于是,每个月,都有超过二百万人在东都的工地上。民怨沸腾了!
这且不说,眼见得东都规模已定,即将完成,扩建!炀帝再度下令,在洛阳以西新建显仁宫和西宛。亭台楼阁栉比鳞次,奇花异石修竹摇曳,极尽奢华之能事。
这个西宛从公元605年开始修建,至到公元613年才完工。国家财力耗费无数,民力使用可无法想象。
四、沟通南北,开凿运河
京杭大运河
还是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东都尚在修建,西宛刚刚开工,炀帝的眼光又放到了他龙兴的地方扬州。那是他以晋王的身份生活了十年的地方,他就是从扬州走出来从王变成皇的。
史上对炀帝开凿运河毁誉参半。攻诘者有之,诽谤者有之。但以隋炀帝的文武双全和职明才干以及充配的体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隋炀帝开凿运河并不是头脑发热,更不是为了他个人的享乐。他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国家蓝图!是为了建设国家,使国家强盛!
隋炀帝开凿的运河,是上接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河渠基础上的延长和扩大。他以洛阳为中心,分为通济渠、山阳渠、永济渠和江南河修建的。总长二千余公里。
隋炀帝关于运河的开凿,为国还是为已现今仍有争议。我们这里也就不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作来作为回答。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五、不恤国力,挥霍无度
隋炀帝从即位之初到亡国身死短短的十四年间,总共有十一次出游出巡。其中,军事西行出巡三次。其主要目的是消灭时常骚扰隋境的在青海建国的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在609年到610年连续二次西巡,最终打败了吐谷浑,将土谷浑政权取缔,在青海首设西海、河源、鄯善和且末四郡。以内地人口和罪徒移民四郡,借以夯实边锤。
他在西巡取得胜利后,又在张掖接见了离中原王朝更远的高昌、伊吾等27个西域王或使者,在这个过程中,为显示中原王朝的富有,隋炀帝是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大把大把的施舍毫不吝啬。从国家层面讲耗费了国家财力。这是隋炀帝好大喜功的一面。
胡患,始终是中原王朝的主要边患之一。隋炀帝为震慑已经屈服于隋朝中央政府、但又时不时蠢蠢欲动骚扰边锤的由突厥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于公元607年,兴兵五十万搞了一次盛大的北巡。
《隋书》载:“大业三年八月,帝北巡,车驾发榆林,历云中,搠金河,是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五十万的大兵压境,以及无数的金银珠宝使启民可汗彻底臣服!“莫敢仰视”。为此,隋炀帝特赋诗一首,以纪念自己的丰功伟绩。
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
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敢为天下先的隋炀帝成了他之前中原王朝君临边塞的第一人!
也是在这次北巡中,为后来三征辽东打下了伏笔。当时,隋炀帝在接见高句丽的使者时说,我将在611年去你们那,让你们的王来迎接我。
除开军事西巡外,隋炀帝更多的是游览巡幸。其中三巡江都。分别是公元605年,公元609年和公元612年。这三次巡幸就闹得举国沸腾怨声载道了。
然而,隋炀帝真的是仅仅为饱自己的眼福在四处游览吗?不尽然。我们注意到,隋炀帝巡幸江都,并不是在所谓的离宫别墅乃至所谓“迷楼”淫靡不止,他更多的是在从事安抚南方蛮俚少数民族,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上。联系他后来征伐辽东来看,他是在巩固后方。然而,当初,谁又能理解呢?人们看见的离宫别院,风华佳人以及舟船堵江连绵二百余里的场面。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事实。现今,残暴荒诞骄奢淫逸这顶帽子仍实实的戴在隋炀帝的头上。
他的过错,一是太过张扬,二是没有节制。没有让人民休养生息,最终惹得民怨沸腾朝野离心,亡国身死。这是一场不该演绎的悲剧。我每每读史,都深为炀帝遗憾唏嘘不已。
六、三征高丽,折翅辽东
有感于高句丽王朝的逐渐强大,并勾结扶余、契丹等少数民族部落骚扰边境,为巩固北部边防,隋炀帝觉得必须敲打敲打一下正如日中天的高句丽。然而,做出这个决定时,国家内部已是兵患四起烽火狼烟了。隋炀帝对这些情况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为什么又置国内混乱而不顾执意征伐高句丽呢?隋炀帝本人给出的理由只有一个:为子孙无忧也!也就是说,他是为了给后代创造一个四境安宁的环境。
读史如此,听言犹悲。
这里,我们还得将高句丽做个简单的介绍。
高句丽大约于西汉末年建国,都于现吉林集安。南北朝时迁往现平壤。当时,整个朝鲜半岛还有另外两个国家,一是新罗二是百济。三国混仗多年,以高句丽为强。隋朝统一中国后,高句丽勾结东突厥欲向南发展。在隋炀帝第一次北巡时发觉了高句丽与东突厥的勾结,这就构成了隋帝国的巨大威胁。当时的东突厥表明上已是承服中史的,而高句丽没有!所以,就引发了后来的三征辽东。
公元612年,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准备将高句丽的“蛮夷之乡”化为大隋朝的“冠带之地”。三十余万将士历经近一年,双方反复拉剧,眼看着胜利在望,但却粮草不足,无奈只得退兵。然而,撤军途中,却中了埋伏,兵败清顺江畔。几十万将士大部埋骨沙场。
613年,隋炀帝二伐辽东。这次隋炀帝不象第一次征辽干涉军务了。前方将领一通猛打猛冲,高句丽步步败退,已打到平壤城下,高句丽王甚至准备投降。然而,国内生变!为前方征伐粮草的礼部尚书杨玄感联合朝庭相关大臣聚兵叛乱造反!且还占领了黎阳城这个军事重镇。这个时候前方的战是打不下去了,隋炀帝无奈回兵平叛。第二次征辽无功而返。
其实,这个时候,国内早已不是当初的太平盛世,由农民爆动引发的各类所谓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而隋炀帝错误的判断是地方流民骚扰,认为交给地方政权一抚二剿就行了。而他自己,则准备第三次御驾亲征。
这个判断失误,最终让隋炀帝亡国身死。
614年,隋炀帝第三次征伐辽东。这次比第二次更顺利。大将来护儿的水军在卑沙城大败高句丽,并陈兵平壤城下。高句丽见势不妙投降了,隋炀帝取得了胜利。这个胜利可以说是负出了巨大牺牲换来的,动摇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对隋炀帝构建一个强大帝国的宏伟目标是个巨大打击。
结束语。
在短短的十四年间,隋炀帝干的几件大事,放在任何一个帝王身上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全民共仰的。然而,隋炀帝早期太过张扬,花费过重,国家财力受损,征发徭役过重,毫无节制,失信于民,导致民怨沸腾,引得农民爆动四发。在他后期,因为连年征战,国家府库空虚,使他失信于将士,使得军队哗变。最终国亡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