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燕国是怎样灭亡的

燕国是怎样灭亡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949 更新时间:2024/3/8 11:26:34

燕国是被秦国战胜而灭亡的

前232年(燕王喜二十三年),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前228年(燕王喜二十七年),秦破邯郸,赵公子嘉逃到代地,秦军兵临易水,燕国统治集团一片惊惶。太傅鞠武主张与代、齐、楚、匈奴联合共同抗秦,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而采取刺杀手段。

前227年(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荆轲携带燕督亢(今河北易、涿地区)图和秦叛将樊於期首级,与秦舞阳前往秦国诈降企图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失败,秦国依此为借口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组织抵抗,秦军大败燕、代联军。

前226年(燕王喜二十九年)秦将王翦率军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

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暂停进攻。

前222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扩展资料: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燕(yān),《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称“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国都城记》认为召公所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国因燕山而得名。

古燕地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燕国最初的都城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国

秦灭燕国1,燕国灭亡的原因是“以荆卿为计”(或派刺客)2,天弃姬姓(燕国为周室王族)而兴嬴姓,人们忘记了八九百年前召公的仁慈.3燕军战斗力太弱,地盘也小.史记是这么说的.太史公曰:召公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太史公说:召公可以称得上有仁德的人了!那棵棠梨树,尚且被民众思念,何况召公本人呢?燕国迫近蛮貉等域外部族,疆土又和齐、晋等国交错着,艰难地生存在强国之间,最为弱小,有许多次几乎被灭掉。然而国家延续了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的封国中只有它最后灭亡,这难道不是召公的功业吗?秦军攻下赵国这个强敌之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路可以说是势如破竹,秦军很快北上逼近燕国,燕国的命运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曾经作为人质待在秦国,并遭受过秦王嬴政的冷遇,所以无论是国仇还是私恨,太子丹都要想方设法阻挡秦王嬴政的进攻。最终燕国的太子丹谋划了千古传颂的荆轲刺秦事件,结果是荆轲这个壮士一去不复返,刺杀失败,之后秦王嬴政命大军进攻燕国,燕国一年后灭亡,因此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在《六国论》里就认为荆轲刺秦是祸事,这一刺杀事件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然而王立群教授认为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够消灭燕国,还另有深层原因,那么谁将为燕国的灭亡负责呢?从荆轲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中士为知己者死那种侠义情操,可是荆轲承担起刺秦的任务,固然有对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回报,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已经势不可挡的情况下,荆轲承担起了为解救燕国之困,更是为解救六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可是当太子丹一再敦促荆轲尽快行动的时候,荆轲却迟迟不肯上路。燕国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封地在今天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地区,都城是“蓟”,位于现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比较弱小,所以在很长的时期里默默无闻,没有参与逐鹿中原的争斗,对于别国也没有什么大的威胁。因此有人认为,导致燕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荆轲刺秦这一事件惹怒了秦王嬴政,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那么,燕国的灭亡是这么简单的吗?表面上看,秦王嬴政因为荆轲刺秦事件而消灭了燕国,实际上,历史上燕王哙的禅让乱国早为燕国种下了灭亡的种子。燕王哙由于听信他人的蛊惑,贪图让贤的虚名,稀里糊涂地把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把燕国搞得“大乱”。燕昭王就是在这种国家残破、民心离散的形势下登上君位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秦朝和隋朝在中国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相似之处1.都结束了战乱和分裂的时代,秦结束了战国,隋结束了南北朝。2.都兴办了重大的工程,并且也是最后导致灭亡的一个诱因,秦的长城、阿房宫、始皇陵,隋的大运河;3.都对后来的历史作出了重大的影响,秦统一的文字,以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隋朝的科举制度;4.都曾对外用兵,秦对匈奴、百越,隋三征高丽;5

  • 隋朝和秦朝哪些教训值得令后人借鉴?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隋朝和秦朝都是二世而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1.相似性:都是二世而亡;都是一世皇帝雄才大略,从乱世中拨乱反正,一统天下。秦朝是秦始皇结束了战国七雄争霸的乱世,隋朝是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2.不同之处:秦二世一开始就是不学无术,靠赵高的策划,投秦始皇所好,登上的王位,上位后也毫无建

  • 历史介绍文500字,要求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人物或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班级:09级国贸7班姓名:周珂俊学号: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秦

  • 秦到隋君主专制演变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秦汉时期,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但皇帝并不直接行使行政权力和统领行政机构,而皇帝授权的宰相主要权力有两大项:(1)参与决策,国家诏令文书虽用皇帝名义,但也必须由宰相副署,否则无效。实际上多数都是由宰相拟定,皇帝签宇认可而已。这种体制可以看作是“责任内阁制”。(2)宰相直接统领各行政机构,九卿。六部等行

  • 简述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简述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答: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的体制,汉承秦制,但随着皇权的加强,这一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汉武帝时期,由于君主集权的需要,皇帝逐渐收权于近臣,并用近臣来牵制、压抑甚至代替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中朝”或“内朝”,而中央政府则成了外朝

  • 秦汉到唐朝边关的战事主要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嗯,你不用讲的那么多。这首《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最后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你就可以从秦始皇建万里长城来抵御北方强大的匈奴政权讲起,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北方先后出现过鲜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

  • 春秋时期的名人和一些事例 谢谢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代表作《道德经》。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

  • 谁可以告诉我战国春秋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末君主纣,建立了周朝,这就是西周。西周时,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全国土地和人民都归他所有,他用封侯建国的方法交给诸侯和大夫统治。西周时期农业比商朝更发达,青铜铸造,陶器,纺织等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文字多铭刻在青铜器上,叫做钟鼎文或金文,所传下来的历史资料也就更

  • 春秋时期是处于东周还是西周呢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