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亦作“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之赵政(赵正)、秦王政为妥,但后世多称之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等人,重用文臣:李斯、尉缭,武臣:蒙恬。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虽为千古一帝,但秦始皇残暴不仁,导致了各路诸侯的猛烈反抗...........秦始皇死后3年秦朝灭亡。西汉太祖汉太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其麾下,号称“沛公”;前207年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定国号为“汉”);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后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农民反秦大起义的革命风暴登上历史舞台,继而又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终战胜了“一世之雄”的项羽,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不失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东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年),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与兄在家乡舂陵乘势起兵,与众英雄并争天下。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经过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绿林、赤眉、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和为数达百万的大小农民起义军,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20余年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天下定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从而奠定了日后东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西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晋朝第一位皇帝。政治家。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昭长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继位为丞相、晋王、大将军,执掌全国诸军事。同年十二月,司马炎篡夺政权,消灭曹魏。称大晋皇帝,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东晋元帝晋元帝司马睿(276-323)东晋的开国皇帝。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在位六年。十五岁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307)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建兴四年(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次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刘翰等汉、胡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司马睿于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对大权旁落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素有野心的王敦于永昌元年(322)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同年闰十一月己丑日,晋元帝忧愤病逝。隋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大隋帝国开国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称为天朝的“圣人可汗”。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史称“开皇之治”。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由于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被外国人看做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所仿照原形)和东京洛阳城,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隋文帝于西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唐高祖唐高祖李渊(618626)。唐代开国皇帝。自称西汉前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之后裔。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战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乱,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叛乱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又消灭群雄统一全国。在位九年,后其次子李世民一手导演了夺嫡的“玄武门之变”,被迫传位于次子李世民,被尊为太上皇。贞观九年崩,死后庙号为高祖。武周则天帝武周则天皇帝武(624-705),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在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她以一个妇女的身份高居皇座,做出了为当时皇族、重臣特别是贵族集团所望尘莫及的丰功伟绩,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当时人民生活的安定,在客观上曾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连历来为封建皇朝御用的史臣也无法一笔抹杀。但一个女皇帝的曾经存在,毕竟是触犯封建礼法的,于是那些御用史臣们就不得不颠倒是非,尽量从私生活上进行造谣、污蔑,把武则天说成是有史以来最为淫乱的罪人。今天,要在戏曲舞台上为武则天翻案,对我来说是有困难的。总之,如何正确而形象地塑造这样一个女政治家,是越剧表演艺术上的新课题。作为一个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两朝盛世的女皇,武则天应该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干和高逸的政治风度。北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割据政权。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大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会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育等也比较发达。但重文轻武的结果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与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得年49岁。关于赵匡胤的死,《续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南宋高宗宋高宗(1107-1187),名赵构,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元世祖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蒙古族。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朱元璋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宰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诸多辣腕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的这些举措,使得大明朝276年时间内,无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宦官也没有形成唐末的气候,党争现象亦未形成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清太宗清太宗(1592-1643),满洲爱新觉罗氏,名皇太极(亦作皇太子、洪太极、黄台吉),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后金第二代君主。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沈阳继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他对内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相继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并多次带兵攻打明朝,将西部国界扩张至锦州、宁远一线。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国号大清,正式称帝。逝于崇德八年(1643年),年五十二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秦朝始皇帝政二世皇帝胡亥三世皇帝子婴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孝惠皇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孝景皇帝刘启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孝昭皇帝刘弗陵汉废帝(昌邑王)刘贺中宗孝宣皇帝刘询高宗孝元皇帝刘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孝哀皇帝刘欣元宗孝平皇帝刘孺子婴刘婴新朝新始祖高皇帝王莽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穆宗孝和皇帝刘肇孝殇皇帝刘隆恭宗孝安皇帝李祜前少帝(北乡侯)刘懿敬宗孝顺皇帝刘保孝冲皇帝刘炳孝质皇帝刘缵威宗孝桓皇帝刘志孝灵皇帝刘宏后少帝(弘农王)刘辩孝献皇帝刘协三国魏高祖文皇帝曹丕烈祖明皇帝曹睿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皇帝(陈留王)曹奂三国蜀烈祖昭烈皇帝刘备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三国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废皇帝(会稽王)孙亮景皇帝孙休乌程侯孙西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孝惠皇帝司马衷孝怀皇帝司马炽孝愍皇帝司马邺东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肃宗明皇帝司马绍显宗成皇帝司马衍康皇帝司马岳孝宗穆皇帝司马聃哀皇帝司马丕废帝(海西公)司马奕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烈宗孝武皇帝司马曜安皇帝司马德宗恭皇帝司马德文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少帝刘义符太祖文皇帝刘义隆世祖孝武皇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太宗明皇帝刘后废帝刘昱顺皇帝刘准南朝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世祖武皇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高宗明皇帝萧鸾东昏侯(炀皇帝)萧宝卷和皇帝萧宝融南朝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临贺王萧正德太宗简文皇帝萧纲豫章王萧栋武陵王萧纪世祖孝元皇帝萧绎闵皇帝【贞阳侯】萧渊明敬皇帝萧方智废帝萧庄南朝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世祖文皇帝陈废帝陈伯宗高宗孝宣皇帝陈顼后主(炀皇帝)陈叔宝北朝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皇帝元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肃宗孝明皇帝元诩殇皇帝元姑娘(真名不详,为元诩之女)幼主元钊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烈宗节闵皇帝元恭安定王元朗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北朝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北朝西魏文皇帝元宝炬废帝元钦恭皇帝元廓北朝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皇帝高演世祖武成皇帝高湛后主高纬安德王高延宗幼主高恒北朝北周孝闵皇帝宇文觉世宗明皇帝宇文毓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宣皇帝宇文静皇帝宇文阐隋朝高祖文皇帝杨坚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恭皇帝杨侑皇泰帝杨侗秦王杨浩唐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武(武则天)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殇皇帝李重茂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德宗神武圣文皇帝李适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李纯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敬宗睿武昭孝皇帝李湛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一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李忱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唐哀帝)李[chù]五代后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朱全忠、朱晃)郢王朱友圭末帝朱友贞(朱友、朱友、朱)五代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李嗣源)闵皇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五代后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出皇帝(少帝)石重贵五代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刘知远)隐皇帝刘承佑五代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恭皇帝柴宗训辽朝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亿(耶律阿保机)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耶律阮穆宗孝安敬正皇帝耶律景宗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贤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绪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耶律宗真道宗仁圣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恭宗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北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赵炅(赵匡义、赵光义)真宗赝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赵祯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赵曙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赵顼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赵煦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赵佶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赵桓西夏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毅宗昭英皇帝李谅祚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崇宗圣文皇帝李乾顺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桓宗昭简皇帝李纯佑襄宗敬穆皇帝李安全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顼献宗李德旺末帝李金朝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完颜(完颜阿骨打)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完颜晟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帝完颜海陵王完颜亮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完颜雍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完颜卫绍王完颜允济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完颜哀宗完颜守绪末帝完颜承麟南宋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赵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赵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赵扩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赵昀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赵恭宗懿圣皇帝赵显端宗裕文昭武孝皇帝赵末帝赵元朝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太宗英文皇帝孛儿只斤窝阔台定宗孛儿只斤贵由宪宗桓肃皇帝孛儿只斤蒙哥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成宗钦明广孝皇帝完泽笃汗孛儿只斤铁穆耳武宗仁惠宣孝皇帝孛儿只斤海山仁宗圣文钦孝皇帝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睿圣文孝皇帝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晋宗致孝皇帝(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兴宗德孝皇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刺吉八文宗圣明元孝皇帝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明宗翼献景孝皇帝孛儿只斤和世宁宗冲圣嗣孝皇帝孛儿只斤懿质班惠宗顺皇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明朝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朱允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钰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朱见深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樘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朱厚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朱翊钧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朱常洛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朱由校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朱由检清朝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宗应天兴国弘德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爱新觉罗琰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爱新觉罗绵宁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爱新觉罗奕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爱新觉罗载废帝(非官方私谥:恭宗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记得采纳啊
历史朝代歌第一种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第二种[香港版本]第一首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第三种[香港版]第二首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第四种[香港版本]第三首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公元界线平帝分,东汉、三国、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民国寿命短,社会主义气象新。以上约计四千二百春。第五种[香港版本]第四首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