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秋记载了哪些事件?

春秋记载了哪些事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967 更新时间:2024/1/22 10:09:15

《春秋》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如它记载的37次日食,就有30次同现代天文学推算完全符合,证明《春秋》确是当时信史,绝非后人所能杜撰。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详细的!!!!

1,围魏救赵涉及人物:齐:田忌、田婴、孙膑魏:庞涓魏惠王、庞葱赵:赵成侯、丕选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2,商鞅变法涉及人物:商鞅、秦孝公、秦惠王故事: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愤图强,乃离魏去秦,以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大喜。但甘龙、杜挚等大臣对变法并不赞成,他们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不为所动,仍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故国势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两年后,秦从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并第二次下变法令。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次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军拒之,商鞅用诈谋虏取昂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战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杀。带回都城遭惠王车裂,并灭其族。3,完璧归赵相关人物:蔺相如、赵王、秦王故事: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赵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4,将相和相关人物:蔺相如、廉颇故事:赵王因蔺相如数立奇功,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5,屈原投江相关人物:屈原、楚顷襄王、令尹子兰、靳尚、渔父故事: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屈原到了汨罗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战役和成语典故和计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1、晋阳之战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传统霸主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大权旁落,无力对外争雄。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为了增强晋国国力,重振晋国霸业,率先将智氏的一个万户城邑献与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先后献出了一个万户城邑,而赵襄子拒绝向晋公献地

  • 春秋战国重要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通常指的春秋战国,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为开始,以公元迁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结束。通常称前770前476为春秋,前475-前221为战国。要说平王东迁,要从平王之父幽王说起,周幽王在中国的历史上可是鼎鼎大名,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家伙.幽王宠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废太子(即后来的平王)

  •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

  • 中国历史上有秦朝吗?你凭什么认为有?你去过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不读书的人,目光不过数千米,知道的历史也就几十年。1.书籍能增长知识,了解天下大事,培养文化修养,积淀文化底蕴,同时也能锻炼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有益于锻炼思维能力的脑功能活动。2.书籍可以扩充知识面,能让人心胸开阔,书籍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3.书籍可以提高人的层次,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阅读不仅可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成语故事 请按时间排序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

  •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名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四大名人:老子、孔子、孙子、左丘明老子,李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 10个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

  • 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变革的事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西周后期,由于被剥削者集团本身的逐渐瓦解,以周宣王“料民太原”为标志,旧的剥削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旧的土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下去了,新的剥削方式以及在其基础上的新土地制度之形成便成为必然,而新关系与新制度的形成过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发生的经济方面的变革运动。春秋时期的大

  • 春秋战国发生的故事,要四个,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城濮之战: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今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正月占卫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都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三月攻占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

  • 春秋时期的重要事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大变革的时代”,主要是因为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政治军事制度方面的变革,那便指的是从李悝,吴起在魏国变法开始,而这一时代的最高峰便是商鞅到秦国,与秦孝公联手展开商鞅变法,从而直接导致了秦国强盛,而后影响了之后两百多年战国七雄之间的争霸格局,所以政治军事方面的变革主要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