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秋时期的历史顺序以及各个时候的战役改革

春秋时期的历史顺序以及各个时候的战役改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908 更新时间:2024/1/22 10:10:13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春秋战役:葛之战长勺之战泓水之战假途灭虢之战城濮之战之战鄢陵之战鸡父之战柏举之战越灭吴之战晋阳之战战国战役:桂陵、马陵之战济西、即墨之战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秦统一六国之战春秋时期重要的改革: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⒈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⒉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⒊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齐桓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⒈魏国李悝变法,李悝辅佐魏文侯,变法内容:政治上,打击旧贵族,无功不受爵。经济上,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另外,制定《法》维护郡县政权。结果巩固了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⒉楚国吴起变法,吴起辅佐楚悼王,变法内容:政治上,实行三世无功而收爵禄。裁汰冗官。军事上,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建立武卒制。结果使楚国由弱转强,但楚悼王死后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⒊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以“术”治天下,主张依法办事。⒋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和350年,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两次变法。⑴废井田,开阡陌。⑵奖励军功,军功爵制。⑶推行县制,实行连坐。⑷迁都咸阳,制定秦律。⑸统一度量衡。⑺焚诗书,禁游学。影响: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但新法却深入人心。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顺序我就不多说了,先说春秋时期的战役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中原大国中首先崛起的郑国,积极向外扩张,出兵进攻临近的卫国。卫国急忙调遣属国南燕的军队抗击郑国的进攻。郑军北上,还未定出国门即遇到了南燕军队。郑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支军队从正面逼近燕军,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回到燕军的侧后北制(今河南荣阳把水镇)。燕军不了解郑军的意图和部署,认为北制地形险要,放松了戒备,仍按传统正面进攻战法,专注正面之敌。六月,曼伯、子元乘燕军不备,突然从背后发起进攻,大败燕军。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迂回袭敌取胜的战例,一直是后世用兵的鉴戒长勺之战春秋初期,齐、鲁两个大国为了争霸时有冲突。周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国为继承王位而发生内乱,鲁国扶持公子纠争夺王位,与齐结仇。齐公子小白抢先即位,称齐桓公。次年春,齐桓公不听管仲先修内政、待机而动的劝阻,急于征服鲁国,以报前仇。鲁庄公决心应战。这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为莱芜东北),鲁庄公立即命令击鼓攻敌,被曹刿劝阻。曹刿深知齐强鲁弱,绝不能先下手。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恃强两次击鼓发动进攻,因鲁军阵脚不乱,均未奏效。两次进攻,齐军不仅损耗了体力,而且锐气大减,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战斗力大大削弱。曹刿抓住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了齐军。庄公下令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怕齐军佯败设伏,亲自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爬到车前扶手的横木上眺望齐军的旗帜,证实齐军确实溃败以后,才请庄公下令追击,将齐军逐出国境。灭虢之战(公元前658年)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乎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魏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城濮之战(公元前634年)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楚国为阻止晋国南下,便与其邻国曹、卫结盟,作抗晋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4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从晋为名,联合郑、陈、蔡、许等国出兵进攻宋都商丘。宋向晋求救,但晋、宋两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晋文公见楚联军势力强大,怕劳师远征于晋不利,决定先攻弱小的曹、卫两国。楚国识破了晋国的企图,不为所动,仍继续围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晋文公为难了,不救,宋晋必绝交,等于放弃求霸;救吧,孤军深入,实无取胜把握;想请齐、秦相助,又怕两国不答应。后来,晋文公采纳了元帅先轸之谋:让宋贿赂齐、秦,托他们劝楚撤兵,并将曹、卫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楚见盟国土地被宋占去,必定拒绝齐、秦的调解,这样可以加深齐、秦与楚的矛盾,打消其观望态度,站在晋国一边,同时也可断绝宋国降楚的念头。后来,如晋所料,果然出现了晋、齐、秦、宋联合对楚的局面鄢陵之战春秋中期,晋、楚争霸中原。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双方议和但都无诚意。十年,楚国进攻位于中原要冲的郑、卫,迫郑叛晋从楚。次年,晋厉公决心重振霸业,率兵伐郑。楚共王得到消息,率楚军及戎兵救郑。两军战于郑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共王想在援晋的齐、鲁、宋、卫军队到达之前,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于是挑选一个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一一六月二十九日,利用早晨的大雾掩护楚军迫近晋军营垒布阵。晋军营前有一片泥沼,不便兵车机动,处境十分不利。有的将领主张坚守待援,暂不出战。但晋厉公想,援军到来尚需时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难以预料,决心与楚一战。遂排除不战意见,采纳将士之谋:在营内布阵,并立即着手改善条件,下令将营内井、灶填平,扩大了空间,就地将上、中、下、新四军排列成阵。这样,既解决了出营布阵的困难,又可隐蔽自己的部署调整。楚共王登车观察晋军阵势,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领。晋厉公在楚旧臣苗责(奔)皇的陪同下,观察楚军阵势,针对楚军精锐集中于中军的情况,苗责皇建议:分晋军精锐加强两翼,先攻破楚军薄弱的左、右军,尔后,集中力量围歼其中军。厉公采纳了他的建议,迅速调整了部署。晋军先发制人,开营发起进攻,沿泥沼两侧前进。楚共王见晋厉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率领王族亲兵兵车及中军攻击晋厉公,被晋大夫魏铮射中左目而被迫后退,故未能及时支援两翼。楚军得知共王负伤。军心动摇。晋军趁势猛攻楚左、右军。楚右军及郑兵最先不支退却,从而影响了中、左军,楚军阵势大乱,伤亡惨重,公子伐被俘,只能收兵。晋军亦停止进攻。经此一仗,楚军虽然失利,但主力尚存,遂利用夜晚积极修整兵器,补充兵源,准备来日再战。楚共王召集主帅子反商量应敌之策,子反却因醉酒无法议事及指挥作战,自料难以取胜,遂率军回师。崤之战(公元前628年)春秋中期,秦国欲霸中原,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此外还有鞍之战,齐桓公图霸中原之战,吴越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改革:越国,范蠡改革,使越国成功灭吴;乐毅燕国变法,使燕国获得伐齐战争胜利;秦穆公改政,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国,伍子胥变法,使吴国大破楚,越两国;李悝魏国变法,使魏国强大;鲁国的初税亩;管仲改革。其中李悝魏国变法,鲁国的初税亩;管仲改革最为有名。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春秋记载了哪些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战役和成语典故和计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1、晋阳之战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传统霸主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大权旁落,无力对外争雄。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为了增强晋国国力,重振晋国霸业,率先将智氏的一个万户城邑献与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先后献出了一个万户城邑,而赵襄子拒绝向晋公献地

  • 春秋战国重要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通常指的春秋战国,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为开始,以公元迁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结束。通常称前770前476为春秋,前475-前221为战国。要说平王东迁,要从平王之父幽王说起,周幽王在中国的历史上可是鼎鼎大名,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家伙.幽王宠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废太子(即后来的平王)

  •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

  • 中国历史上有秦朝吗?你凭什么认为有?你去过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不读书的人,目光不过数千米,知道的历史也就几十年。1.书籍能增长知识,了解天下大事,培养文化修养,积淀文化底蕴,同时也能锻炼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有益于锻炼思维能力的脑功能活动。2.书籍可以扩充知识面,能让人心胸开阔,书籍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3.书籍可以提高人的层次,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阅读不仅可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成语故事 请按时间排序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

  •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名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四大名人:老子、孔子、孙子、左丘明老子,李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 10个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

  • 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变革的事例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西周后期,由于被剥削者集团本身的逐渐瓦解,以周宣王“料民太原”为标志,旧的剥削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旧的土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下去了,新的剥削方式以及在其基础上的新土地制度之形成便成为必然,而新关系与新制度的形成过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发生的经济方面的变革运动。春秋时期的大

  • 春秋战国发生的故事,要四个,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城濮之战: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今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正月占卫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都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三月攻占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