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1/2)中国历史朝代及各朝代有名的人物和其有关主要史实(要对历史有影响力的史实),政治制度,变故,及...

(1/2)中国历史朝代及各朝代有名的人物和其有关主要史实(要对历史有影响力的史实),政治制度,变故,及...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398 更新时间:2024/1/25 12:21:52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新朝、东汉、三国(魏、蜀汉、吴)西晋、五胡十六国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进网址看每个朝代详细介绍吧。。。1建立夏朝-开始奴隶制社会--家天下2商汤灭夏,建立商朝3武王灭商----牧野之战4烽火戏诸侯--周王室被灭--周天子名存实亡、开始春秋战国时代5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齐桓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著名人物:管仲、伍子胥、夫差、勾践、孔丘、老子、墨子、孙武、西施、范蠡、欧冶子等!6进入战国时代--三家分晋后。吴起变法、率领魏国首先称霸天下--孙膑马陵之战打败师兄庞涓齐国崛起----雄主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秦国开始崛起----苏秦、张仪出山---司马错灭蜀---战神白起横扫天下--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坑杀40W人---秦伐楚、屈原自杀--战国四大名将登上历史舞台--乐毅灭齐--田单复国---王翦出山助嬴政灭六国---荆轲刺秦---高渐离刺秦---王翦败项燕、楚国灭--秦始皇一统天下7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声中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8王莽灭西汉---刘秀平叛乱---东汉开始----十常侍乱政--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开始----邓艾渡阴平---司马昭一统天下,西晋开始-----西晋八王之乱--东晋开始--南北朝9杨坚一统天下,建隋---瓦岗起义、天下大乱---李世民助父取天下---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10唐太宗----武则天弄权即帝位---安史之乱、唐衰败------朱温灭唐、天下大乱----五代十国i开始11陈桥兵变、赵匡胤即位、宋朝建立12阿骨打子孙灭北宋------南宋建立--岳飞抗金------铁木真统一草原---13忽必烈灭南宋---文天祥青史留名--元建立14红巾军、朱元璋、鄱阳湖之战大败陈友谅---明朝建立15李自成入北京----吴三桂投敌-----张献忠饮恨----史可法抗清--清朝建立康熙平三藩----鸦片战争、清衰落-----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石达开饮恨大渡河---谭嗣同就义---甲午海战邓世昌殉国---袁世凯小站练兵----武昌起义----清帝退位

【秦朝】人物:赵高主要事迹:(?~前207)秦朝宦官、权臣。原为赵国宗族远支。其母在秦国服刑,故兄弟数人皆生隐宫。赵高为内官厮役,因精明强干,通晓法律,被秦王政提拔为中车府令。他私事公子胡亥,教以法律。后因犯罪,秦王命蒙毅审理,被蒙毅依法判以死罪。秦王惜其才干,下令赦免,并恢复原来官爵。后以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赵高和胡亥随从秦始皇出游会稽。还至平原津,始皇病危,乃为玺书赐长子扶苏,命其将兵权交给蒙恬,返咸阳主持丧葬。赵高得幸于胡亥,又考虑到蒙氏兄弟掌权对自己不利,遂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诈受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更为书赐扶苏和蒙恬死。胡亥还至咸阳,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他指使胡亥更改法律,诛戮宗室、大臣。群臣、诸公子触犯秦二世意旨的,都交赵高审治。蒙恬、蒙毅兄弟等秦始皇所亲近的大臣和诸公子、公主皆被处死,相连坐者不可胜数。赵高惟恐大臣入朝奏事告发他,又劝二世深居禁中,不朝见大臣,以此进一步专擅朝政。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因谏说二世停止修造阿房宫,减省徭役赋税,结果被迫自杀。左丞相李斯则被赵高诬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市。章邯也因受到猜忌,在巨鹿一战失败后投降项羽。此后赵高拜为中丞相,事无大小皆取决于其意旨。他为了巩固权位,故意在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凡是不随声附和的大臣,就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刘邦攻下武关后,赵高恐诛罚及身,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之机,诈诏发兵围宫,逼令二世自杀。赵高企图篡位自立,但因左右百官不从,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九月,赵高被子婴用计杀于斋宫,夷三族。【汉朝】人物:晁错、卫青、霍去病主要事迹: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长安东市。在文帝朝,晁错除了辅佐太子外,还对当时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大都切合实际,见识深刻,不但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以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贵粟疏》和《举贤良对策》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论文。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匈奴侵扰狄道,陇西军民以少击众,打败了匈奴军队。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对过去的历史经验和当时的事实进行总结,论述了抗击匈奴的战略和策略思想。文帝对《言兵事疏》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提出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来代替轮番戍边的办法,这是极为重要的创新的建议。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被推举为贤良。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这就是景帝。景帝立即提升晁错为内史(京师长安的行政长官)。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其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景帝二年(前155年),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从此晁错位列三公。晁错位高权重,就向景帝再提削藩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皇太后的亲戚)公开站出来表示反对,同晁错争论起来,从此他们之间就结下了怨仇。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这样一来,诸侯王们都起来强烈反对。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把自己放到了非常危险的地位上,这一点他的父亲也感受到了。老人从颍川老家赶到长安找到晁错,对他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在朝廷当政,侵削诸侯王,使皇室骨肉之亲疏远,引起大家的怨恨,你这是为什么呢?”晁错对父亲说:“必须这样做呀!不这样做,天子就没有尊严,国家就不得安宁。”父亲感叹地说:“刘氏王朝当然是安宁了,但是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还是离开你回去吧!”于是,这位老人就回家服毒自杀了。临死前,他说:“我不忍眼睁睁看着大祸临头!”其实,晁错本人何尝没有感到危险呢?不过,他已经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了。朝廷讨论削吴国封地的消息传到吴国,刘濞就策划发动叛乱。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首先在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为名,攻击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劾治污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刘氏骨肉,所以要举兵诛之”等等。同月,胶西王刘印带头杀了朝廷派到王国的官吏;接着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晁错的处境十分危险。当时,晁错本人又有两件事处置失当,更增加了这种危险。一件是他向景帝提出建议,让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长安。一件是追究袁盎预知吴王刘濞阴谋反叛之罪。有人给袁盎通风报信,袁盎惊恐万分,连夜去见窦婴,商量对策。他们都是晁错的对头,决定以谋害晁错的办法,来保护袁盎。于是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对景帝说:“吴楚所发书信,说是晁错擅自抓住诸侯过错,削夺封地,因此以反为名,要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就罢兵。当今之计,只有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吴楚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统统罢兵。”景帝听了袁盎的这番话,沉默了好久,然后说:“且看真实情况如何,假如真象你所说的那样,为了对得起天下,我不会爱惜某一个人。”这实际上是同意袁盎的主张,准备以牺牲晁错的性命来乞求吴楚等国退兵了。景帝封袁盎为太常,出使吴国。过了十多天,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中尉(主管京城治安的武官)陈嘉联名上了一分弹劾晁错的奏章,指责晁错提出由景帝亲征、自己留守长安以及作战初期可以放弃一些地方的主张,是“无臣子之礼,大逆无道”,应该把晁错腰斩,并杀他全家。景帝为了求得一时苟安,不顾多年对晁错的宠信,昧着良心,批准了这道奏章。诛杀晁错是突然袭击,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传达皇帝命令,骗晁错说让他上朝议事。晁错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忽然拿出诏书,向晁错宣读,这个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了。其实所谓“清君侧”是一个骗局。用牺牲晁错和恢复被削封地的妥协办法没能使吴楚七国退兵,景帝就只有坚决使用军事手段,来平定叛乱。在周亚夫等路军队的攻击下,吴王刘濞兵败被杀,其他六个叛王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处死。刘濞经过长期准备发动的叛乱,不到三个月就被彻底粉碎了。晁错虽然牺牲了,但晁错为之奋斗的事业还是被继续下去。景帝在平息吴楚七国叛乱之后,趁机在政治上作了一番改革。他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给他们派去官吏;他又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这就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仅得租税而已。这样一来,中央政权的权力就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错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是,在那个时代,他确是一个进步的杰出的人物,是一个政治家。明代李贽曾说:“晁错可以说他不善谋身,不可说他不善谋国”,热情赞扬了晁错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霍去病马踏匈奴2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在他身上。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是卫少儿,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秦只能寄希望于修筑长城进行消极防御而汉朝却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横空出世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霍去病雕像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及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长途奔袭”的战术首战告捷,斩敌2028人,杀匈奴单于祖父,俘虏单于的国相及叔叔。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战神无敌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作战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隋朝】人物:杨素主要事迹:杨素(544—606.8.31)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卒谥景武。【唐朝】人物:魏征主要事迹:康有为(1859—1927年)广东南海县银塘乡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攻读孔孟之道的论著。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康有为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应该探求新兴的学问了。1879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回来研究。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百日维新的措施,大抵都是康有为、梁启超所筹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设立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1927年,病死于青岛。【宋朝】人物:王叔文主要事迹:王叔文(735~806),唐山阴人。著名政治改革家。唐德宗时,他是皇太子的老师,常常和皇太子李诵讨论国家大事,深得皇太子的赏识和信任。贞元二十一年(805),德宗去世,李诵接位,就是唐顺宗。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参与朝廷大政的决策。为了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王叔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虽然他改革朝政只146天,且以失败告终,但他的革新精神一直被人称颂。【明朝】人物:魏忠贤主要事迹:魏忠贤,原名李进忠,生于隆庆2年(公元1568年),是河间府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魏忠贤天生无赖气质,从小不读书,不做事,不务正业,但却十分伶俐,善于拍马奉承。长大后好酒色,更沉溺于赌博,在赌博场上争奇斗气。有一次,赌输了,他饱受凌辱,一气之下,便自行阉割,将老婆改嫁他人,决定走当太监这条“金光大道”,以图飞黄腾达。魏忠贤在万历17年(公元1589年)被选入宫,到内廷隶属司礼监掌东厂的太监手下当差。魏忠贤进宫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访查和熟悉,认真分析形势,预测时局发展。他判断几年后可能是现在的皇长孙朱由校即位,所以魏忠贤竭尽全力接近这位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巴结大太监魏朝。因为魏朝此时和客氏搞得火热,在皇长孙宫中很受宠爱。魏忠贤通过他的引荐当上了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即专职负责饮食供应。这样魏忠贤便进了皇长孙朱由校的生活圈子里。熹宗朱由校,幼年丧母,由奶妈客氏抚养大。客氏18岁入宫,给朱由校当奶妈。19岁丈夫去世,成了寡妇。朱由校从小由她带大,因此对她感情极深,长大以后也离不开她。所以,当上皇帝后不到一个月就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同时提拔与客氏有暖昧关系的惜薪司太监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目不识丁,从一个睁眼瞎,占据了司礼秉笔太监这样权势倾国的要职。从此,他便大权在握。魏忠贤当上秉笔太监后,就利用王体乾和李永贞两个识字的太监为他效劳。他生性猜忌、残忍、阴险、毒辣、又和客氏紧密勾结,狼狈为奸,宫中谁也不敢和他作对。王体乾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位在魏忠贤之上,也得服服帖帖地听从他使唤。天启3年(公元1623年)魏忠贤兼掌东厂,权力更人,加上有客氏做内援,权势日益显赫。此时,朝中两大派官僚争斗日趋激烈。东林党派的大臣掌政,把与本派政见不同的朝臣们尽行驱逐。而东林党又痛斥宦官贵戚等,执政大臣们多上章弹劾客氏和魏忠贤二人,成为阉党这股邪恶势力的政敌。为此,魏忠贤处心积虑地要狠狠打击这批独掌朝政的人。在客氏不断唆弄下,熹宗渐渐从任用东林党人变为宠信宦官近侍。魏忠贤这班阉人得到皇帝信任后,乘机从中弄权,勾结外廷官僚;操纵朝中一切大权。于是,宦官专权的局面再度出现。与东林党作对的各派官员便纷纷投靠到魏忠贤门下,形成一个强大的潜流向东林党派的朝臣们冲荡过来,人们称其为“阉党”。阉宦得势,首辅东林党人叶向高于天启4年(公元1624年)被斥辞官。内阁中的其他东林党人也均遭罢黜。阉党顾秉廉升为首辅,控制整个内阁。魏忠贤又和锦衣卫都督田尔耕勾结,利用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特务机构钳制百官.镇压异己。把自己原有的旧党逐一提拔,把那些刚投靠来的新党逐一安排,里里外外全换了他的人。宫廷中有王体乾、李朝钦等30余人左右护卫簇拥。朝庭上文臣方面有崔呈秀、田吉等为之出谋划策,讲解起草诏书,时称“五虎”;武臣方面有田尔耕、许显纯等五个负责捕杀、镇压异党,号为“五彪”。此外,还有所谓“十狗”、“十孩”、“四十孙”的大小爪牙。朝廷中受重用属魏忠贤一党的人在社会上大都得到了此类的封号。从朝庭内阁六部直到各地方的总督、巡抚乃至于州县都是阉党之人,网络严密、盘根错节,势焰熏天。熹宗帝有个嗜好,专爱干木工活,玩够了就愿摆弄锛凿斧锯刨做些个小工的器物。魏忠贤这班阉党就利用他的这一特性,每逢熹宗兴致勃勃地做木工活计时,就拿出一大堆奏章文件请他审批,故意惹他不耐烦。这时,熹宗便随口说:“我都知道了,你就看着办吧。”就这样,大权便落在魏忠贤手里,使他自在朝中久掌权柄,恣意胡来。魏忠贤经常外出炫耀威风。每年几次出行,乘坐文轩,羽幢青盖,驾着四匹快马奔驰如飞,神气十足。身着锦衣玉带、脚蹬长筒皮靴、佩着利刃的卫士夹着跟在两边保护,厨役、优伶、百戏等紧紧相随,总共数万人,声势浩大,尘埃蔽天。经过之处,一些逢迎拍马的官员甚至呼他为“九千岁”,魏忠贤高傲地望在车上,连看都懒得看他们一眼。朝中事无巨细,必须派人飞驰到魏忠贤面前请示,经他认可方能办理。熹宗虽然近在咫尺,却无人请裁,真是朝庭上下只知有魏阉,不知有皇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魏忠贤的弟侄亲朋一个个青云直上。其族孙魏良栋、魏鹏翼还是个睡在摇蓝里吃奶的小娃娃,也受封为太子太保、少师。他的从子魏良卿甚至代替天子在南、北郊的祖庙主持祭天地、祭祀帝王的祖庙。难怪天下人都怀疑魏忠贤耍篡夺帝位了。魏忠贤的胡作非为,引起正直官员的严重愤慨,东林党人为伸张正义对他们进行揭发和斗争。天启4年,副都御史杨涟上疏痛斥魏忠贤的24大罪,大胆地揭发魏忠贤的奸恶,魏忠贤着了慌,向熹宗哭诉,客氏从旁为他辩解,王体乾也极力为他辩护。昏愚的熹宗偏听偏信,反而下旨痛责杨涟。魏忠贤竟逍遥法外。魏忠贤遭受这番弹劾后,决心赶尽杀绝。天启5年(公元1625年)终于兴起大狱,首先逮捕东林党著名领袖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等六人,诬以受贿。杨涟等五人被折磨死于狱中,顾大章自杀。天启6年(公元1626年)魏忠贤又捕杀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等七人。历史上称这两次大狱受难的东林党人为“前六君子”、“后七君子”。于是,东林党成了十恶不赦的罪名,许多往上爬的人,都拼命附和攻击,以取悦于魏忠贤。在残酷镇压东林党的同时,魏忠贤又重翻“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修了《王朝要典》,定所谓三案是非。为了钳制舆论,魏忠贤又用剿灭东林的名义,拆毁全国所有书院,用以压制在野东林党人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时政的议论。魏忠贤能胡作非为,仰仗的是荒嬉度日、懒于政事、稀里糊涂的天启皇帝的撑腰。天启7年(公元1627年)秋8月,熹宗病死,信王朱由检入继帝位,改元崇祯,即为思宗。朱由检一向熟知魏忠贤的罪恶,同时东林党人也纷纷上书弹劾,于是,下令把魏忠贤发配凤阳.后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畏罪自杀,结束了他罪大恶极的一生。【清朝】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主要事迹:康有为(1859—1927年)广东南海县银塘乡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攻读孔孟之道的论著。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康有为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应该探求新兴的学问了。1879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回来研究。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百日维新的措施,大抵都是康有为、梁启超所筹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设立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1927年,病死于青岛。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各朝代选官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

  • 商朝官制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的官僚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所谓的内廷官和外廷官,而这些官员都是中央官员。商朝施行分封制度,地方由诸侯统治,诸侯内部的官吏设置等,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还没有这方面的记录。中国著名民族英雄有卫青、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王铭章、张自忠等。1、岳飞岳飞(11031142)

  • 商朝的历史记录是用卜辞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甲骨文出现在商朝.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锲刻的文字,这种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又叫甲骨卜辞.所以记载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内容主要是卜辞.故选A.

  • 百家姓中李姓的来龙去脉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我们知道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

  •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或黄河流域的古战场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黄河流域战争牧野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崤山古战场: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

  • 李氏、是从什么朝代都有了?谁能回答我、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李姓来源有三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

  • 商朝存在了多少年?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存在了554年。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

  • 商朝官制的官制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1)殷正百辟内服官中重要的是“尹”、“宰”、“卿事”和“三公”等。尹是治理的意思,在王左右,辅佐王治理国家。商代最早的一位名臣叫伊尹。伊是姓,尹是官名。伊尹出身低微,被商王汤信用,举而为相。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相”不是商代的正式官名,战国以前的“相”仅作为动词,是辅佐的意思。据此,尹是辅弼商王的大

  • 商朝时的国家“档案”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A试题分析:我国很早就有文字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商朝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叫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现在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分析题意可知,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根据所学知识知道,是用甲骨文书写的,本题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甲

  • 试述商代的官制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的官僚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所谓的内廷官和外廷官,而这些官员都是中央官员。商朝施行分封制度,地方由诸侯统治,诸侯内部的官吏设置等,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还没有这方面的记录。【官制】内服官:(1)殷正百辟内服官中重要的是“尹”、“宰”、“卿事”和“三公”等。尹是治理的意思,在王左右,辅佐王治理国家。商代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