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弑君三十六」的惨剧?

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弑君三十六」的惨剧?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852 更新时间:2023/12/24 4:42:29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的,当时是分封制,诸侯相当于大股东,卿大夫相当于小股东,小股东联合起来就可以推翻大股东了嘛。

天子把封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也就是说在诸侯国内,诸侯王的领地,实际上只有都城周围的土地,其他的都分封给卿大夫了,卿大夫拥有土地内的人口、财富、军队,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如下图是晋国的国土,晋国公室的封地,只有国都周围的那么一小块,其他的都是六卿的土地。

而六卿组成晋国的管理层,国君制约臣子,无非是赏罚而已,然而,春秋国君上无可赏,罚无可罚,军队都在六卿手里,

另一个问题,权力来源是什么?如果权力来源是君主,那君主自然能节制臣子,如果臣子的权力来源是自己手里的军队,皇帝靠什么节制臣子呢?

这种政治结构变相的说就是,六卿推举国君,实权在六卿手里,六卿支持国君,国君就有权力,因为军权才是最大的权力,六卿手里有军队和封地,而国君都没有。

东周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我是小南史,我来回答。

东周历史上的大事件太多了,但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要有三件事。

周平王东迁春秋开始西周末年,当时的想要权力的申侯勾结西戎发动叛乱,烽火戏诸侯的主角周幽王兵败身死,随即申侯扶植自己的外甥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由于战争之后的都城镐京已残破不堪,而此时的西戎还在镐京附近虎视眈眈,此时留给周平王的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迁都。

周平王想到迁都到了洛邑(洛阳),由于经过周幽王的闹腾,加上兵败,此时的周王室力量已大幅衰弱,周平王虽然想重振周王室权威另选地方,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奈之下,周平王只能向诸侯求助,然而东方部分诸侯认为,周平王是联合自己的舅父申侯,谋逆弑杀了自己的父亲周幽王才获得王位的,这违背了礼制规范,各个诸侯已经对周王室只是表面工作了。

周天子指挥不动诸侯,又没有强力的武装力量施予以惩罚,周王室天下共主的身份已经岌岌可危。

最终还是由秦襄公、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这四位诸侯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随着周平王的成功东迁,定都洛邑,历史便由西周走进了东周,从而也开了春秋。

礼崩乐坏庄公首霸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由于有护送之功,加上积极服侍周王室,郑庄公便开始膨胀起来,郑庄公在解决郑国内部矛盾的同时,还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俨然以小霸自居,还经常不听周平王调遣,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

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用虢公忌父之计取代郑庄公的职位。郑庄公非常不满,便不再朝觐周桓王。

由于周王室实力不够,面对郑庄公不循礼法毫无办法,周王室便与郑国交换人质,即“周郑交质”,经过此事,周天子权威扫地。

一怒之下的周桓王便率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军队讨伐郑国。王室大联盟大败,郑国大将祝聃发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让周天子的威信完全扫地,礼崩乐坏正式开始,从此进入了混乱的争霸时代。

三家分晋战国来临从唐叔虞被封为国君开始,到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被废,晋国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

晋平公开始,此时的晋国政权完全就被六卿所控制,晋平公沉迷享乐,不理政事,到了春秋晚期,掌握晋国权力的只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其中智氏最为强大,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智氏族长智伯向韩、赵、魏三家索要人口与土地,韩和魏都给了,只有赵不给,于是智伯联合韩和魏攻打赵国。

由于智伯太过狂妄,一度引发韩与魏不满,在攻打赵的最后关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反而灭亡了强大的智伯,瓜分了智氏家族所有的人口与土地,成为晋国执政的三巨头,这个时候的晋国国君已经被架空成为傀儡了,除了名义上还是晋国国君,没有任何实力了。

由于晋出公只是个傀儡,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四家打仗而毫无办法,智伯被杀后,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起来屠杀了所有智氏家族的人,引发了晋出公的不满,晋出公向齐国和鲁国借兵讨伐韩氏、赵氏、魏氏,最终晋出公被打败,逃到了到楚国。

晋出公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赶走后,三家又立了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国君,这就是晋哀公,由于是三家所立,根本就是形式和名义上的傀儡,毫无权力,就这样,晋国国君又经历了晋幽公、晋烈公、晋孝公之后,到了末代国君晋静公时,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废除为庶人。

晋国国君正式被废除,而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则被周天子任命为诸侯,这一年正式进入战国时期,战国经过几百年的混战,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天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特定称谓、某些字眼和材料的筛选来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包括直书和曲笔两种。直书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礼法两个方面。直书现象虽屡遭君主专制的摧残,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有不同的表现

  • 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春秋与战国这两个并列而有不同时期的划分,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1.国家形态:在春秋时期,国家通常被现代学者通称为(国野)(都鄙国家)意思是主要的领地都是由周王室、大夫、王家子弟所拥有的,各自有各自分封的土地,分别在不同的地理方位,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最终归结于“周王室”。(图1)在战国时期,

  • 历史上春秋五霸都是谁?他们有什么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春秋五霸是那五个人?他们有什么事迹?霸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诸侯之长,即诸侯国总盟主。东周末年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国力强盛,有雄心壮志的君主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争霸中原的战争,欲吞九州混一体,可扫六合为一统。以是出现了五个国家先后称雄,也就有了五个伟大英明君主称霸春秋,引领时代风骚!他们分别是:一

  • 历史上有哪些“春秋笔法”的例子?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笔法是史书的标配,任何史书都需要用到春秋笔记。而谈到春秋笔法,当然是指孔子老师所说的《春秋》这本书。据说这里面的每个字都有含义。那为什么要用春秋笔法呢?这是因为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比如《春秋》有的是写周王室,这是周天子,大领导的权威还是要维护的,所以周天子要是犯了错,不能直接写,

  • 东周为什么分为春秋与战国,春秋战国有什么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赞同其他答主的观点。在东周时期,中原主要分为两季,并不是只有“两个季节”,比如孔子就说:夏虫不可语冰。说明那时候,是有夏季和冬季的。但夏季和冬季,并不占主导地位。分为春秋两季,春天耕种,秋天收获。这就是一个“春秋”,也就是一年。春秋,翻译为现代的人话,就是“纪年”。战国,翻译成现代语就是:战乱纷纷的

  • 关于战国时期的一些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战国时期还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又是乱世,因而还没有后世的儒家纲常限制,策士游说各国,择木而栖,本是寻常,并无效忠之说,而人才难求,列国君主莫不延揽贤才。然而春秋战国之势,下克上严重,至战国已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典型的大夫崛起,因而君主又害怕这些有才能的人掌握权柄,威胁

  • 春秋战国的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践这个人大气沉静,但是做事做人太不地道了,他把忠心自己的人全给杀了在得位以后,勾践寄人篱下人家国王对他那么好,最后还含泪给他送回了国,他不知道图报血洗他国,人有廉耻,吃人黄,而不觉臊尽父母颜面你能说他孝吗,发其兵,攻其国,不为民众苦疾为一己之私而民不聊生,一信为天下众生啊,所以我很鄙视他就是商鞍,你

  • 关于战国七雄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七雄形势图(前361)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

  • 春秋战国时期,是否有过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忽然影响大历史的案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时光流转千年,依旧是那轮太阳和明月。以史为鉴,古今相通。其实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小人物改变历史的事例还是比较多的,最典型就是《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的刺客。《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也曾记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意思就是

  • 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发生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像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故事,这一时期的人物故事及成语典故数不胜数,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政治军事人物有管仲、乐毅、孙子、孙膑、武起、商鞅,还有秦齐楚赵燕卫韩等等各个诸侯国的什么齐桓公、秦穆公的这个公那个王的;还有屈原、扁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