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通过人的本身去观察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多属伦理学.(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西方哲学多属自然哲学.(主要以物质与人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中国哲学方面那是地道的唯心主义,也就是所谓的“虚而不实”,而西方则讲究一个“实”字,也就是“实而不虚”,人家那才算真正地做到了事实求是;当然了,古西方也曾出过不少唯心主义者,但那不是主要的西方的哲学主偏唯物主义
5.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有何不同?6.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西方哲学思想从古希腊开始强调二分法。以个人为核心,以理性和斗争为主要表现。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天人合一的圆满。以集体、社会、家庭为核心。强调整体和共融和谐。随着当今社会全球化的加速进行,东西方哲学思想的触碰愈演愈烈,其表现也是方方面面。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点之一,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易经》中强调三才即“天、地、人”其中将人放在了中心地位,说明了人的重要性。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因此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是又相互照应相互联系。天地之道为生成,人之道为实现。“天人合一“即是天与人之间发生的感应关系。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其余一切思维方式均是从这个体系里得出来的。儒、释、道的思维体系也离不开天人合一。儒家认为天是道德观念,人通过修行寻找自己的道德。释家禅宗认为,人性就是佛性,欲望都不是真实的,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某种角度来看和道家的“顺其自然”有点相似。道家认为天就是自然,人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天人本就是合一的”由于有了那么多的条条款款规章制度,才使人从自然的本性中分离了出来,变得脱离了自然。因此,要达到天人合一,就必须要摒弃那些条款,将自己的人性本色全部释放出来,完全融入自然。达到与世间万物统一的境界。中国哲学总体来说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兴趣和宗教信仰,而更重于张扬人类对于事物与本质的直觉智慧。所以,中国的哲学更多是人生智慧,而不是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中国哲学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识,又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超越的根源也是由心出发,是处于发自内心的超越,而不是建立在某个具体事物基础之上的超越。所以,中国哲学在追求内在的超越的同时并不需要外在的施舍,也不需要脱离现实的社会。举个例子,如果人们要说天国的话,那天国就在人们心中,而不是在另一个世界。西方哲学最开始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源”的这个命题。这个命题的正确与否我们没必要去深究,但是同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自此,西方哲学探究的方向便是微观世界。从而影响了他们认知事物的习惯——从微观到整体。中世纪的西方哲学成为了宗教与哲学。那个时候的哲学服务于基督教,因此让很多科学上的错误变得根深蒂固,布鲁诺为了科学殉葬便是其中一个很小的例子。但是由于对微观世界的追求,在研究哲学的同时,让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文艺复兴之后,对宗教的怀疑越来越频繁。更多关注现实,反对专制、集权,要求思想的解放和自由。这后的哲学,更加理性,逻辑和公理。通过融合物质观的二元论挑战无神论和其他信仰。从19世纪开始,哲学面临更多问题,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逻辑等等。使哲学走向了多元化。总之,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就注重对世界及人类的探索,虽然中途被基督教神学控制,但由于基督教本身也是受西方哲学影响,所以使其中的哲学也不失民主性和科学性。而中国的哲学从一开始就强调人的修为,更多是从人的内在开始修行。因此中国哲学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从人开始,是从人的修为角度理解对世界的探索。然后说同: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虽然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作为哲学思想却有互补的统一性在里面。从欧式几何学的角度来看平面的两面性即阴和阳是没有区分的意义的。但如果这个面是自身流变的,他就表现出阴阳的两个属性,这样对立的流变又成为一致。另一方面,具体事物任何事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对立面,即阴和阳。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出来的超越中的和谐是自身的永恒,这些思想东西方理念都是一致的。
西方哲学追究的是不可逆转的因果逻辑,第一因和最后的果构成了他们单向的直线性思维模式中国哲学不追究第一因和最后的果,认为道者反之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是双向可逆的环形思维模式。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哲学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并不是每个人必备的认识工具,但它对于个人的认知境界及综合实践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指导作用和现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