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秋战国时期有没有出现过权臣篡位的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没有出现过权臣篡位的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593 更新时间:2024/2/4 13:19:50

古代社会中,君主的权力非常大,封建社会更是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在古代社会,君主拥有绝对权力,臣下一般情况下要对君主“唯命是从”。但是,不少朝代也会出现一些权臣。这些大臣有时候权倾朝野,有时候将君主玩弄于股掌之中,还有一些完成了篡权,建立了新王朝。

汉朝的权臣有霍光王莽等。霍光掌握了皇帝废立大权,但是并没有篡权。王莽做为汉朝权臣,最终完成了篡权,建立新朝。权臣篡权的例子并不少,比如东汉之曹氏、曹魏之司马氏、北周之杨氏等。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常打仗,有没有出现权臣篡位时间呢?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权臣篡位,也不准确。战国时期,确实极少出现权臣篡权行为。但是春秋时期,却曾经出现过权臣篡权行为。讲到春秋时期的篡权行为,我们一定会想到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非常典型的权臣篡权行为。田氏经过数代努力,最终成功地篡权,取代了原来的姜氏齐国。三家分晋虽然经过战争,但也是权臣之间的战争。三家分晋之时,实际上就是三位权臣篡位夺权。

到了战国时期,虽然有的国家也曾经出现过权臣,但是却很少出现权臣篡权的例子。按道理说,战国时期战争频发,有些将领、大臣长时间手握兵权或者大权,很容易出现权臣。实际上,各国出现的权臣也并不多,权臣篡权更是绝无仅有。为什么战争频发的战国时代,并没有出现权臣篡权行为呢?

其实若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反过来看。为什么有些政权会被权臣篡夺。我们以王莽为例,来看看权臣如何篡夺政权。

1、皇帝年龄比较小。司马氏、杨氏等家族篡权时也是小皇帝。

2、没有过多外部压力,内部相对稳定。

3、王族(皇族)的力量相对较小。

4、王族(皇族)失去了众多支持,比如统治阶层抛弃王族、失去了老百姓支持。

5、权臣长时间掌握权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其他权臣篡权的基本因素也大差不差。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权臣就有可能篡权。当然可能还会有其他一些原因促使权臣篡权。如果不具备这些情况,权臣则很难出现,更难以出现篡权行为。

接下来,我们再来解决一下,为什么战争频发战国时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权臣篡权行为呢?

战国王室、宗室的力量强大战国诸侯的君主无一例外,都来自于贵族。有的甚至是百年、千年贵族。比如楚国号称拥有八百年历史,熊氏也是八百年的贵族。燕国也是八百年诸侯国,姬姓更是千年贵族。这些贵族只要不出现特别大的震荡,基本上能够保持一定优势。晋国曾经出现了公族自残的现象,导致公族力量大大减弱,最终被私家篡夺了权力。

战国各国的王室公族势力强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本国老百姓也基本上只认本国的王室。比如,秦国的百姓只认嬴秦氏族,其余人很难赢得秦人的支持。楚国人只认熊氏、齐国人只认田氏、燕国人只认姬姓。一方面王室的力量强大,另一方面老百姓又特别支持本国王室。权臣若想篡权夺位,则非常困难。一不留神,到手的权力也有可能随时丧失。权臣若想保持地位,也要获得老百姓和王室的支持,自然不敢贸然篡权。

外患大于内忧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各个国家都要面临外敌的压力。即使秦国这么强大的国家,也经常遭受五国合纵攻秦。各个国家的生存压力都不小,当时各国都将主要精力用于对外。各个诸侯国都需要将主要精力用于战争,因此各个诸侯国国君都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很难出现将军和名臣长时间擅权。

由于战争这个把利刃悬在每个诸侯国头上,各国君臣只有力同心才有可能在大争之世生存。如果国内出现内乱,或者篡权,极有可能整个诸侯国都被别人灭掉。一般情况下诸侯国君臣,会选择各司其职。君主为了增强本国的实力,也会采取各种办法加强君主的权力。国家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君主手中,权臣想真正掌握权力非常困难。

各国君主年龄相对较大由于各个诸侯国都面临者争霸和兼并的压力,所以不少诸侯国在选择国君的时候会尽量选择年长的储君,尽量避免幼年君主,除非君主只有年幼的儿子,比如秦庄襄王。战国各个的君主大多是成年登基,登基之后立即掌握了国家大权。成年君主即位,一方面可以尽量避免政权动荡,另一方面也使得权臣还难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掌握国家实权。战国期间的年少君主非常少,顾命权臣也不多。

君主的年龄较大,掌握国家政权的能力自然相对较强,控制大臣的能力也相对较强。一般大臣需要在君主的庇护下,才能拥有荣华富贵,也没有多少大臣敢挑衅君主的权威。

名臣、武将更新换代快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非常快。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诸侯国当官,也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背叛行为。所有就产生了一些非本国人的官员。比如秦国的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都不是秦国人,他们在秦国的根基非常浅,他们的荣华富贵与权力只能依附于秦王。有些武将也曾经在不少国家供职,比如廉颇是赵国名将,也曾经在在魏国任职。公孙衍曾经是秦国大良造,后来成为反秦主力。

这些文臣、武将的升迁、富贵,都全凭君主的意愿。所以这些大臣只能专心为君主服务,并不敢有僭越之举。所以,不少大臣虽然曾经位高权重,最终只要君主一句话,就有可能回到原点。

正是由于以上几点原因,战国时期并没有出现权势熏天的权臣,更没有出现篡权夺位的权臣。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春秋大义指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何为春秋大义?说起来墨迹,哩嗦的,说一大堆,看者未必明,说者未必清。简单的概括一下,大约就是晋国共华说过的一句话就基本概括了:“知而背之不信,谋而困人不智,困而不死无勇。”啥叫“春秋大义”?这就是。他的意思是说:我是知情者却瞒着,这是不讲诚信;我给人出谋划策却让人身陷罗网,这是不聪明;我遭遇困境却不

  • 春秋时期的霸主是如何出现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历史上,诸侯争霸不断,霸主层出不穷,霸权屡次迭兴。究其原因:1.自郑武公一箭射掉周天子威严后,天子自顾不暇,周王室的凝聚力、号召力急剧下降。周天子再不能像以往那样对诸侯颐指气使、作威作福。2.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依靠武力并凭借着仁义之道的诸侯可以

  • 春秋五霸的相关人物与事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晋楚城濮之战楚王问鼎(楚王一鸣惊人)勾践卧薪尝胆

  • 春秋战国时期,哪个人物经历的历史重大事件最多?都经历了什么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我觉得应该是秦昭襄王。他是秦国历史上最能活的君主,熬死了太子,也几乎熬死了安国君,以至于他死以后,安国君当了三天国君就死了。他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56年,在最后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的总和。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嬴稷

  • 《春秋》和孔子到底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简而言之孔子观史记旧闻,整理编定了《春秋》。“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 有哪些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吴越争霸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卧薪尝胆。两千多年前的吴国和越国,位于长江下游,他们都想用武力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一次吴国大举进攻越国,越王勾践率领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山下被吴军围得像铁桶,越国眼看就要灭亡!这时范蠡动给勾践出主意,让他投降保存实力,以待日后东山再起。夫差答应了勾践的请降,

  • 上下五千年中,春秋五霸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五霸说法不一但普遍有两种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等故事有很多比如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楚庄王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等等。。。。。。有兴趣建议你看一下《春秋左传》相信你会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有更新的认识

  • 春秋五霸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春秋五霸,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之于《白虎道号篇》。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于王褒《四子讲德文》,曰:“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齐桓以管鲍隰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有舅犯赵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

  • 历史上哪些小事件,最终导致了大祸?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最终饮恨败走,在和蒋军的对抗中暂落下风,雪上加霜的是,此时总部的一名作战科长的叛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民主联军又遭到了更大的打击,最终败走千里,几乎陷入绝境。在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中,虽然官兵们浴血奋战,以死相拼,但由于蒋军兵多将广,武器精良,进攻猛烈,所以民主联军打得非常吃力

  • 春秋战国都有哪些有名的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一鸣惊人,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等。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退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