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实际上是一部晋楚争霸的大片,其结果就是晋国胜出,然晋国内部出了问题,于是又出了续集,进入更加炫酷的战国时期,而且主角成了在春秋时期一直憋屈着的秦国。周平王东迁春秋始,各诸侯国纷纷势大,欲称霸天下。春秋先后出了五位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或吴王阖闾)、宋襄公(或越王勾践)。对于春秋五霸来说,人物的入选是有争议的,但毫无争议的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这也就引出了背后的齐国、晋国和楚国。
齐国经过齐僖公的小霸,武功赫赫的齐襄公,进入齐桓公时代,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对内改革内政,依靠渔盐之力发展经济,对外尊王攘夷,强势外交,终于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但齐桓公晚期比较昏庸,信用小人,诸子争位,很快齐国就走了下坡路。
其实齐桓公的霸主之位来的比较容易,时机刚刚好,彼时,秦国刚和中原搭上关系,还无法东进,晋国忙着扩大领土,楚国也在开荒固权。这种情况下,齐国打响春秋争霸的序幕,然后很快退场。其实昙花一现的诸侯国不少,例如在西周时期就比较强大的卫国,在卫武公时期佐周伐戎,卫武公成为诸侯之王。然后卫武公去世后,卫国迅速衰落,整个春秋基本就在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内乱中度过。
再就是郑国,郑武公佐周伐戎并助周平王东迁,成为卿士,辅佐周天子理政,及至郑庄公成为小霸,郑国强盛一时,然而随着郑庄公的去世,郑国沦为挨打的小将,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很难强盛起来,反而容易成为别国争霸的棋子。在后来的晋楚争霸中,郑国就成了墙头草和靶子。
同样昙花一现的还有吴越,那时已到了春秋末期,依靠晋国带去的先进军事设备,也曾得到霸主,但很快衰落,更像是区域性的霸主,而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就是名副其实的区域霸主,秦穆公可以插手中原之事,秦国却无法入主中原。整个春秋,秦国很憋屈。
其它的小国不值一提,包括分量很重却一直平平庸庸的鲁国以及特殊存在的宋国。说起晋楚两国,有一句话很合适:既生楚,何生晋。晋楚一南一北,仿佛是天生的敌人。
晋国的强大是自晋献公开始的。晋国曾经过“曲沃代翼”,公子作乱而上位,小宗取代了大宗,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然后到了晋献公时期。晋献公为了防止公子作乱的情况再次发生,遂尽诛公子,任用外姓人才,这在短期时间内确实给晋国带来了活力,晋献公南征北战,“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晋国的疆域一扩再扩。为后来的晋文公争霸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晋国强大起来,楚国也不甘落后,楚文王继位后,迁都郢都,欲逐鹿中原,北上称霸。
秦楚争霸第一战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此时晋文公pk楚成王。晋文公退避三舍,胜。之后践土会盟,晋文公称霸成功。
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继续晋国的霸业,曾两次打败秦国,使秦国无法东进入侵中原。
晋楚争霸第二战之战公元前597年,此时晋景公pk楚庄王。楚胜,霸主成了楚庄王。晋景公转而经略北方,西抗秦,北击狄,东攻齐,在之战中大败齐国。
晋楚争霸第三战鄢陵之战公元前575年,晋厉公pk楚共王。晋胜。之后晋景公继位,对内改革,对外扶吴抗楚,削弱楚国,晋国复霸。
晋楚争霸最后一战湛阪之战公元前557年,晋平公pk楚康王,晋攻进楚国本土,胜。在晋楚持续百年的争霸之战中,楚国曾经胜出,但大部分时间都被晋国压着,晋国是名副其实的春秋最强国。
此后楚国势微,晋国经营中原,很快晋国国内卿族作乱,三家灭智,进而瓜分晋国,三家分晋,春秋结束,晋国亡,韩赵魏秦齐楚燕形成战国七雄之格局。
变法图强,誓言争个高下,最终秦起灭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