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03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于是这部编年史被名为“春秋”。后世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春秋时代周天子势力减弱,群雄争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当时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表面上仍获尊重。
“春秋”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众所周知,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其中春秋时期的得名跟《春秋》有很大关系。《春秋》原本是列国史书的名称,但只有鲁国的《春秋》最后流传了下来,所以《春秋》专指鲁国国史,而其记载的,就是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大事。
这个时间段,正好跟奴隶制逐渐崩溃的时间大体相当,于是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史学家将春秋时期扩大,自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那年开始,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结束,总共295年,后接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