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一般是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之间!主要是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将国都迁到了洛邑。从此,各个诸侯国开始各自为政,出现了互相争夺土地人口的战争。
据统计,当时的诸侯国,大约有一百四十多个。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代国等等。
比较强大的是后来出现的春秋五霸,秦国,齐国,晋国,楚国,宋国。
春秋写什么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可惜《春秋》原文,在三国时期竟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遗漏掉。
《春秋》既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也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春秋》它的述事语言极为简练,但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世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其代表作品有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世又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等。
《吕氏春秋》是战国吕不韦编写的,是关于儒、法、道等学派的“百科全书”,但跟《春秋》关系不大。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跟《春秋》没有关系。
《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已经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