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说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为什么说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702 更新时间:2024/2/25 11:04:24

「为什么说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没有「为什么说」,因为这是一个「事实判断」,事实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一定要问「为什么」,我只能说公元前841年的年表信息散佚、缺失。

这就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了。

就像你三岁上幼儿园、八岁上小学。。。。。。。三岁以前的事你就很模糊了,不记得了。

--------------------------------------------------------

1、二十四史绝对标尺年表中国历史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一直到今天,有明确无误的年表信息。

这个年表信息来自《二十四史》加《清史稿》:

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一直到《明史》的1644年,(崇祯17年,甲申年)。

然后就是1644年到《清史稿》的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年),也就是「辛亥革命」。

1911年-1949年(ROC)

1949-2018年(PRC,今天)

一共是:841+2018=2859年。

(《二十四史》)也就是说这2859年一年都没有中断:每一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年号纪年都有,一年都没有缺失。

每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哪一个帝王统治了多少年,哪一年登基,基本上都一清二楚。

2、失落的年表「相对标尺」年表但是,如果往上推,公元前841以前就是失去了绝对标尺,只能取一个大约数,这就是相对标尺年表。

东周时代的孔子,曾说夏、商礼制他「能言」,但「文献不足故」,可见当时只有零星的口传,没有可靠历史文献。

《论语八佾》子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相传孔子编纂整理的《六经》,如《尚书》《诗经》,虽然够古老,但没有年表信息,而且流传了几百年,肯定原貌变样了。

至于《春秋》是东周鲁国历史,传注文献《春秋左传》和《国语》,是东周春秋时代的断代史、国别史,成书就更晚了。

第一部通史是《史记》,《史记》有《十表》。

《十表》中的第一表是「有王无年」的《三代世表》:

记载「三皇五帝」到「公元前841年」大致信息,没有年表信息。

之后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才有年表信息。

所以,春秋时代的孔子都看不到可靠三代文献,司马迁能看到吗?可能性很小的。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中说得很清楚: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这两段意思是:

司马迁看到的汉代「皇家图书馆」的文献就是简略的、抵牾的、缺失的,还有些是不可信的。

但他没有办法,只有「存而不论,疑则传疑」,写了这个《三代世表》。

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当他在看到当时的一些记载五帝的文献说:这和我看到古文经传上的信息相背离的,孔子谈及夏、商都说「文献不足征」,都不妄谈年表,这大概不是很可信。

我看到一些民科,胡诌八扯令人发指,盘古女娲都当信史,动不动用阴阳五行去套三皇五帝。

还不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有见识。

我个人觉得夏、商年表缺失,有两点原因:

第一,有可能是当时历史记载还没有像后世一样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因为战争、王朝更迭等因素导致的历史文献散佚。

比如:商纣失国,他身上挂很多玉石,穿高级貂皮,放了一把火自焚,把宫殿都烧了,官方文献肯定也都烧了,没有流传下来。

所谓的「失国埋卜」,把甲骨文埋起来,可能是商代的官员干的。

商纣的叔叔箕子,过了几年从朝鲜回到故国,看到殷都都变成麦田。

所以,如果不是这些埋卜的商人,商代很有可能跟夏代一样成为传说王朝。

三千年的时间,沧海桑田,很难找的。所以,至今我们也不敢肯定夏都。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他们烧杀抢虐,看到皇家图书馆都是不值一分钱的破竹简,蛮族就有可能将周代官方历史文献一把火烧了。

今天在丰镐宗周地区,出土了成窖的青铜器,不是陪葬明器,只有可能是当初贵族匆忙埋下逃命,他们觉得有朝一日还会回来的,哪知道是一去不复返。青铜器这种贵重的东西都丢下,会带上竹简吗?

灭秦战争,项羽攻破咸阳的时候,放了一把大火,几天几夜,烧了多少文献档案?

所以,除了儒家经典文献,含有年表信息的夏、商历史文献,从东周开始就没有传下来的,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有。

因此,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有王无年。

至于,BC841到西周周厉王的历史文献散佚,很有可能是战争导致的文献散佚。

3、武王伐商众说纷纭的关键基准点正如王国维先生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商朝灭亡,周朝建立,是上古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由松散的方国联盟,成为以宗法礼制为核心的封邦建国。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华夏文明就是周文明,中国文化中所有的元素,都是在周代形成的,除了汉代传入的佛教。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吸取了夏、商的优点,扬弃了缺点,所以孔子即便是商人后代,他还是说「吾从周」。

因此,「失落年表」的关键地方,就是准确还原周代的年表,历代周王的在位时间。

最重要的是周朝建立的那一年,也就是上古史上的牧野大战和武王伐商。

所以,古往今来,大部分学者首先都是想找到这个基准年份: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发生在哪一年?

知道了「武王伐商」这个基准点,可以上推夏商的大约年表信息,下推西周周厉王以前的详细年表信息(公元前841年正是周厉王被大臣和国人赶走的那一年)。

其实,从战国开始,就有古代学者推算「武王伐商」的年代

也就是说前面说的,很有可能「犬戎破镐京,平王东迁」导致文献散佚,否则周人不可能会把自己哪一天建国,这么重要历史信息忘记。

目前有明确文献可考,证明最早推算【武王伐商】的年份是西汉末年学者刘歆

他据《三统历》推算结论是BC1122年,之后历代学者推算结果,一共有12种结论:

「武王伐商」BC841的积年信息,如下表:

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1997).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页11

12种说法,12种年表信息,哪一个靠谱?

不知道,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上文说的所谓「失去绝对标尺的相对年表」,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重建「失落年表」,仍然争议不断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去埃及访问,看到埃及的年代学搞的非常详细,非常震惊,回国以后他就找社会科学院的一些大咖谈了一下,意思是想也要把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搞清楚。

这也就是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

我们有了古人不曾有条件和技术,还有近代以来出土了很多殷周文物,如果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是有可能还原这个失落的年表。

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古文字学家,可先搞定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给出一定的结论。

天文学家可以根据天文信息推算日历,物理学家可以应用碳十四等断代技术,支持或者否定其结论。

比如:殷周青铜器上有很多年表信息,能够构建金文历谱。「武王伐商」这个基准点,有《利簋》这样的金文信息为证,证明其真实发生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武王伐商在甲子日早上。(当然,利簋铭文断句有争议)

《国语》中有一句周景王乐官伶州鸠说的:「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天文学家推算天象发生时间有三个结论:BC1046、1044、1027三个结论。

所以,断代工程组结合利簋以及文献记载,判定武王伐商是公元前1046年发生。

然后依据其他文献和文物信息,构建西周的积年信息,以及上推商代的积年信息。

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2000).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页44-49。详细推论的可以看这本书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目前有很多争议。

我只能说以我有限的学识,我只能说:我能接受这个结论,我认为这个结论是目前现有信息之下的最优解。

--------------------------------------

最新的中国历史纪年表2010年再版的《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后面的《中国历史纪年表》(页5182),就是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编写的:

公元前841以前的夏代到盘庚迁殷都是大略信息:

盘庚迁殷到公元前841,还是是有争议的,而且干支信息不是很确定,因为我们现在多殷周的历法还没有取得一致:

公元前841年开始,都是非常准确的纪年信息,公元、干支、年号等等:

一直到1949年的干支、公元都非常清楚:

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半途而废」的工程,「失落的年表」依然「失落」,这是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不是,这个工程成绩还是很巨大的,搞清楚了很多历史问题。不能下确凿的结论的,我们就存而不论吗,是不是,跟司马迁一样「疑则传疑」。想要得到有绝对标尺、更清楚的年表信息,我们寄希望于未来出土文物更有力的证据。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大家给小弟推荐几本关于中国商史的书籍吧,还有关于四大商帮的书籍,尤其是晋商的(起源、发展、兴衰、代表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商道:晋商徽商浙商货通天下商经》《中国第一商道:晋商》通天之地《中国商道(晋商徽商浙商货通天下商经)》《晋商--中国第一商帮的经营之道》

  • 正史里的商纣王帝辛有多厉害?你如何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正史里的商纣王帝辛到底有多厉害?厉害到国破家亡变成了一堆灰烬!也许有人说商纣王之所以失败,是被周武王钻了空子当时他的精锐大军正在边境作战。但是既然问的是正史,那么咱们就按《史记》的说法总结:商纣王是很厉害,但没厉害到正地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

  • 商朝皇族姓氏?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母系社会,最初在群婚制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当社会过度到父系社会后,为保证氏族血统纯洁。所以开始因生而创姓,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与得姓始祖出生时候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 古人推崇立嫡立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古人推崇的立嫡立长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它看似普通,又是老生常谈的老话题。如果谈不出新意,拾人牙慧那太无意思了。本人无意标新立异,但又想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一些新思维,新思路。补充一些另一种角度的见解,观点。古人推崇立嫡立长是古人的智慧。它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它是怎么形成的,而且为上

  • 纣王在真实历史上到是怎样的君主?为什么会被丑化?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纣王在真实历史上到是怎样的君主?为什么会被丑化?纣王又叫帝辛(约前1105年-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一说为“受”之音状)、“商纣王”等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造朝歌、加重赋敛、

  • “亳”字,只为一座城池所有!你知道“亳”的由来和具体含义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亳,只为一座城池所有”。的确,全国的地名中,只有安徽“亳州”带“亳”字。说到“亳的由来与含义”,也确实是“说来话长”了。“亳州”,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所置。“北周”,亦称“后周”或“宇文周”。郭威所建也称“后周”,因此,前一个“后周”五代以后基本没人再称。在“北周”之前,“亳州”是北魏所置“南兖

  • 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问题: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热播剧,也是围绕着中国古代的嫡、庶展开的。在这部剧中,由赵丽颖扮演的女主角盛明兰,因为是家里不受宠的小妾生的孩子,所以从没受到过重视,从小到大只能收敛锋芒,忍气吞声地过日子。那么嫡、庶差别真的这么大吗?一、从妻妾看嫡庶之别很多

  • 商代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商代是最早的有土实物支持的无可争议的中华早期文明,其文字成熟,法律齐备,国家模式完善。其君主传承有序,与史记记载相同,有据可查,商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也可以说是基石。正确看待商朝历史,我们应该从考古和文献记载两方面进行分析!一、考古记录分析:考古分析1:残酷的殉葬制度。商朝早期的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奴

  • 为什么商朝又称为“殷商”?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在盘庚之前,经过了九世之乱,盘庚之前的九代商王政权都不稳定,国都迁徙了很多次,商王权威日益衰弱,诸侯们都不来朝拜了。这一情况直到盘庚把国都迁到一个叫殷的地方后,商王朝才算稳定下来,王权稳固,都城确定,诸侯纷纷又来朝见商王。都城迁到殷后,商朝从此再未迁都,所以商朝后来就被人称为殷商。商朝的前身商部

  • 商朝为何分成早商和晚商,两个阶段有什么不一样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导语“早商”和“晚商”这两个概念其实古代是没有的,它们都诞生于现代考古学中,“早商”和“晚商”分别对应“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那么两个阶段有什么不一样呢?下面我从两个方面阐述下我的观点。地理区域,时间跨度不一样“早商”的政治中心在郑州二里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