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诗经》里的一句诗,记述了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据说,帝喾的次妃简狄是有戎氏的女儿,与别人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蛋,简狄吞下去后,怀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这个传说说明,在商人的始祖出生之前,商人部落还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所以,契只知道自己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契成为商人的始祖,标志着商人部落从此进入了按父系计算自己世系的阶段,也就是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商朝人是否认为自己是华夏族,炎黄子孙?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一个至今仍在延续的文明,在四千年前,有六位伟大的王者,他们分别是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
虽然严格讲起来这六位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因为我们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史资记载,但大体上是这样的:
炎帝是个农业科学家,神农氏,首先他教会了我们的祖先们耕种,在炎帝之前,我们是采野果子吃、打野兽的,这完全是被动的。第二,炎帝发现了火,使我们能够吃熟食,我们能够在夜间工作,而且我们可以用火来防止野兽。第三,炎帝亲尝草药,发明了中草药,避免了中华民族最早就有可能完全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一般的传染病,被炎帝预防了。简单来说就是炎帝解决了饮食和医疗的问题,这在当时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当仁不让成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位王者,这么厉害的王怎么会被黄帝打败呢?
黄帝也许是这样想的,黄帝觉得你虽然做得很好,但是我们现在的对敌情形太严重了,敌人是野蛮的力量,他要打就打过来了,所以我们要武装自己,我们要冶炼金属,我们要锻造武器,我们要骑上战马,我们要巡视在我们的周边,我们要发动战争来消灭那些野蛮的力量。炎帝觉得我安安静静地在过日子,老农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好?黄帝和炎帝就打起来了,打的结果黄帝胜了炎帝败了,打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北省。这两位老人家浑身鲜血,面对面站着的时候,不知道几千年以后世界上最多的人群把自己说成是炎黄子孙。
炎帝打败了,黄帝胜利了,黄帝把炎帝的文明接过来了,所以我们叫炎黄子孙。
但黄帝也有一个人打不过,那就是蚩尤。
蚩尤管着现在山东、河南的东部和安徽北部那一带,地方也很大。黄帝打不过他,因为他也有金属冶炼,他也在制造武器。黄帝就像我们常人一样,对于打不过的人,对自己的部落讲他是妖怪。因为文字是黄帝时期发明的,所以他把汉字里面最难听的两个字给了他,叫蚩尤。后来由于自然的原因,蚩尤反被打败了,黄帝又一次胜利了。那么蚩尤的后代就只能不断地逃跑,有的就归属于黄帝了,有的继续往南迁徙,黄帝的部队接着再追。追到什么地方呢?贵州附近,现在的苗族据考就是蚩尤的后代。
在此特别强调,苗族的祖先不是妖怪,您看苗族姑娘的漂亮,看苗族小伙子的英俊,证明他们的祖先绝对不是妖怪,他们的美貌和善良勤劳是对祖先的一个最有力、最好的平反。
尧、舜、禹是黄帝的继承人,一代代继承下来,中华民族顺利地进入了光辉的华夏文明。
过了二月二,快到三月三。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届时,有多个地方举行相关纪念黄帝诞辰的活动,在媒体报道中,多见的关键词是“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或许有读者会问,这两个词含义相同吗?
炎黄,指的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帝王炎帝和黄帝,《汉书》有记载。“炎黄子孙”指的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子孙。
黄帝是谁?《史记五帝本纪》有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炎帝是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略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神农氏即是炎帝,他教百姓耕农,故号叫神农氏。
“华夏”是古代汉族的自称。关于“华夏”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再一种解释是“华”指“服章之美”,也就是官吏的服装能表示出他们的身份品级;“夏”指我国有“礼仪之大”,即是讲究礼仪的大国。
由于“华夏”是古代汉族的自称,所以“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泛指中华民族。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中国人多为以上后代,故以华夏儿女自称。结论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含义相同,是一个意思。